第一阶段 借翼互联网的工业品公司
小米与苹果一样,此阶段均为营销水平高超的工业品公司,二者的手机切入市场,同是用耍双节棍来调起消费者的胃口。
苹果的双节棍是“科技+娱乐”,凭着智能娱乐手机的先机荣光,消弭了趋之若鹜的消费者对其高昂售价的敏感度。而小米的双节棍是“娱乐+性价比”,慧眼借助经由微博孵化成型的“粉丝部落经济生态”,以娱乐化互动,将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资讯传播变为了撩拨。
此阶段,之所以将小米定义为“营销水平高超的工业品公司”,而非归于现正热炒的“互联网思维”,系其本质是处于“产品制造信息”的阶段:我要生产一款有刚需的产品,我要用什么高效的渠道手段将产品传播出去。而雷军传播上所借道的,也是恰处于正热火朝天的全民微博爆棚期,这股台风让他抓住放了个大风筝,并攒下了大批期待他以后还会放漂亮烟花的票友。机遇就是白驹过隙,试想,若放到经打大V等因素退潮后的现在的微博,做同样的事,你敢期待能出多大的效力?而雷军们这些高手的高,就是善用了“时空”。
第二阶段 借体工业品的互联网公司
小米能否成为真正的互联网公司,并不在于他之前的多么会卖产品,而是取决于成功卖出产品之后做什么。良好的体验强化了顾客黏着度,形成了真正愿持续掏钱看戏的票友群,这个仅仅是小米能真正转化为互联网公司的分水岭。
而维护和扩大这个票友群,靠我还有其他好产品卖给你的“产品制造信息”老路数,很难排除营销失效的可能性,这时候就需要及时转变,转身为“信息制造产品”的小米,所有未来推出的产品,都应将变为与票友互动后的“集体决策”。这时候,小米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个互联网公司,而所有的产品,其实也就都成了这家互联网公司可任意挑选的道具。
这样说来,在产品的选择上,看似小米好像拥有了无限的可能,其实并非如此。与顾客的互动成就了小米,若要持续地做强做大,更需与票友们持续地“强互动”。这个“强互动”,既需要能推出让票友们尖叫的产品,也需要这些产品具备日常使用的高频次!否则,少了后面这一环,就会有稀释票友粘性的风险,而这个,也正是小米所有经营风险中最要命的一个。
现在,摆在小米眼前的诱惑已经显现,且不小,如大家热议的豆浆机、空调等,每种产品,理论销售额都好像能做到大几百亿。但反过来想想,这些并非日常高频次使用和体验的产品,即使短时能销到几百亿,但会不会同时也将暗暗销蚀小米的“粉丝部落经济基因”呢?
因此,至于小米应该推哪些产品,我认为当然是那些具备日常高频次使用属性的,甚至就是离不了身的,比如智能化的可穿戴产品、娱乐产品类。
多啰嗦一句,那些小米还没昏昏然,但自己却像打了鸡血的专家们要凉下脑门,小米若是按你们所叫嚣的“小米生产什么都可以大卖”去做,小米难免会成烂米。
第三阶段 借助互联网的玩客帝国
经过第二阶段做强做大、票友做实了的小米,当然会拓出巨大的战略选择空间,聚焦迭代出新品、多元化投资、甚至成为其他品牌的招商渠道等,都是可选项。
但我认为,小米的基因和第二阶段的积淀,决定了“票友”将永为小米的核心资产,且这个资产是在互联网平台上“玩”出来的,“玩客”离场的那一天,其实也就是小米使命的完结日。如此,未来无论何种形式的多元化投资,若不是出于和指向强化小米的“玩客部落”,都不能算是小米的理想战略路径,而要维系这个玩客部落,当然互联网会依然居功至伟。
如此,期待未来小米“玩客帝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