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达教授:乡土文化建设是“三农”不能回避的问题


 乡土文化建设是"三农"不能回避的问题

/袁成达

 

曾几何时,农村本是一个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农民本是一个勤劳淳朴的群体,乡土本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生命中难以割舍的最后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高歌猛进,有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国乡村,一路败北,只在乡村留下了一些记忆的脉络,这些遗存的文明残片便是乡土文化。

农村是以家族聚居、道德观念强、人情味很浓的社会。农村社会自古就以乡规民约进行自我管理,以人情道德进行自我约束。一个乡村就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村中一旦出现不良习气和有损道德的事情,马上就会遭到来自这个小社会各方面的谴责和唾骂,对于出现的各种善举也会给予舆论上的支持和褒奖。久而久之,形成了村社管理中的自我完善机制。

近来,央视新闻对家规家教做了连续的报道,从社会名流到草根百姓都做了随机采访,在社会上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每个家庭几乎都有自己不成文的家规,每个成年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自己的孩子言传身教,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乡土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1990年代,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打工,“三农问题”凸现,农村被边缘化,村社管理渐趋疏忽,乡村文明渐行渐远,有些地方甚至荒废。此时,一些灰色文化,比如赌博、迷信、信教等灰色文化的魅影乘虚而入,占据了乡村文化阵地,原本民风淳朴的乡村被祸害的乌烟瘴气,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村社和谐,道德、良知、脸面都经受到炙烤。

农历新年,笔者在老家浙江东北部一些乡村走亲访友,听到最多的是麻将声,见到最多的是一桌桌麻将。打牌似乎成了许多村民业余文化的唯一,原来丰富多彩的乡村春节年味文化没了。
  麻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本意是娱乐的驿站工具,却被现代人赋予了赌博的恶名。麻将并不仅仅是在农村备受欢迎,就是在城市的春节生活中,也扮演着普遍受欢迎的角色:但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家人团圆时娱乐所用。虽然,也大多有彩头,但一般不会输赢较大。 
  年前,央视曾报道广西农村聚众赌博爆炸案,警方漫山遍野抓赌徒,赌徒大多是打工回来的农村青年,辛苦一年,一掷千金,这种乡村文化娱乐方式注定要酿成悲剧。

但,这并非个案,在广大农村像这种现象早已习以为常了。

无独有偶缺,除赌博普遍存在之外,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来自境外的邪教披着基督的外衣,也打入农村,诱骗中老年农民入会,企图从物质和精神上控制入会的农民。由于缺失基层政权组织的关注和引导,乡村缺少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忙忙碌碌的农民一直以来各行其是,一到秋冬农闲时节,就感到了时间的富裕和无聊,赌钱,信教成了乡村首选的打发时间的方式。 
  乡村原本就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曾经风靡一时的扭秧歌、玩旱船、还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等乡村文化活动,曾影响了几代人。而风靡农村的赌博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的现状,也凸显出基层文化部门管理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有着飞跃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但我们不能以经济建设为重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三农问题不单单是发展农村经济,富裕农民口袋的问题,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要强力清除污染乡村文明的丑恶现象,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用先进思想武装农民头脑,破恶习、立新规、树新风,在广袤的农村因地制宜地巩固和建设乡土文化,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的、传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用乡土文化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设。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一个社会文明的传承,离不开共同的信念。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广阔的农村,同样离不开丰富多彩的乡村传统文化。因此,解决三农问题,要注重乡村文化建设,更要注重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凝聚力,将广大乡村打造成我们思恋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