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策划了“联合国被忽悠”的新闻?
四川西充8岁艾滋病儿童遭200村民联名“驱离”的新闻一出,媒体、防艾机构以及社会人士不断赶到这个离县城28公里的偏远村子。19日,联合国驻华系统就此事发表声明,表示十分关注坤坤遭到村民歧视的情况,称羞辱和歧视是阻碍艾滋病防治进展和终结艾滋病的最大障碍。但事情在持续发酵中反转,来了个急转弯。坤坤爷爷罗生(化名)告诉凤凰网,村民写联名信“驱离”坤坤一事是媒体让这样做的,“联名信的内容都是他们写好的”。(法制晚报2014年12月20日)
此消息一出,《联合国被忽悠 艾滋男童遭驱离竟是“策划”》的标题新闻几乎占满了各大媒体网站的头版,而网民也骤然反戈大呼“上当”,并迅速从对村民歧视艾滋男童的指责与声讨中跳了出来,再次对媒体“策划者”的职业道德开始了声讨:
“我理解村民的做法,因为看到这个病谁也会害怕,但我不理解的事,作为一个媒体,你让更多人关注,同时,自己该想如何能帮助他,我也是传媒人,作为媒体,应该是有底线,更应该弘扬真善美。”“这个孩子那么小,这样对他真的忍心吗?你们换位思考过吗?”“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得到的利益,就过度消费公众的同情心,这是建立在踩踏其他村民道德上、以踩踏别人的道德来博关注的可恶行为。”“这种新闻策划违背了真实原则,希望真相快点查出。”“透支社会道德!制造负面情绪!让中国人对中国人的善良产生质疑!这种蔑视中国人自身善良的炒作应该判刑!”……
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不作就不会死”。或许,网民这宏大的声讨,就是对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新闻的宣战,更是对无良新闻工作者的警告和批判吧。马克思曾说:“人民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卷P233)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是新闻的底线,如果说新闻媒体人连这条底线都守不住,那么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也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了。
然而在愤懑之余,笔者突然想起一句话来,“过度的批判就是脑残。”因为在还没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前,一味地批判就会混淆人们正常的思维和判断。事实的真相是:坤坤是由患有白内障的爷爷罗文辉仅靠着种一亩田、养三头猪和政府补助养活的,因为坤坤患有艾滋病并且非常调皮,因而爷爷深感无力照管,就“希望有能力的社会机构能够收留我的孙娃子,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但结果是他的求助并没有太大效果。直到12月7日有两名自称是“成都记者”的人找到他,罗文辉向两人提及希望坤坤能获得收养的意愿,于是就有了一个“想办法让坤坤得到外界关注”的“策划”。
另据新京报报道,两位“策划”的记者也表示:“他爷爷想把他送走的愿望非常强烈,多次找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但没有如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言语上或许暗示过他爷爷写联名信。”虽然他们承认在方式上欠妥当,但觉得也是“完全出于一片好心,希望坤坤能引起关注。”而那些在“策划”中按手印的村民,在接受采访时也都表示“希望坤坤有更好的去处。”
随着真相的逐步明晰,网络当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理性的声音。比如“这件事情不管是故意还是无意,它是一件值得我们关注并且发现其中的问题的事情,只要是为了让这个孩子得到帮助,策划也没有什么不可。”“没有足够的关注,问题就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就是现实。虽然作法不当,但也是出于无奈,所以还是可以接受的。”
直到现在为止,诸多媒体的报道也未爆出这两位记者的真实姓名,而当凤凰网多次问视频拍摄者“当晚写联名信的想法是谁提出的”问题时,对方也没有正面回应。于是,笔者再次查看了“四川8岁患艾滋病男童遭200村民写联名信驱离”的新闻,文后显示的是“记者郭洪兴、陈永斌”。——笔者在想,设若没有这两位记者的这场“策划”,设若这件事情没能引起网民乃至卫计委、联合国的关注,坤坤能得到有效治疗、能有学上、能有一个好的归属吗?坤坤爷爷罗生的愿望能够得到实现么?
正所谓“人有好坏之分,事有正反两面。”从新闻职业的基本规范上来说,这两位记者的“策划”的确有点“出格”;但从事发的动机和所得到效果来看,他们的所作所为亦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毕竟,要真想把一件好事做好,也不是十分简单和容易的事情。
(李吉明2014年12月21日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