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今天我的发言肯定会使大家失望。为什么呢?我想了想我今天讲什么呢,我发现我要讲的都没有新意,都是老生常谈。为什么老生常谈还要谈呢?为什么是老生常谈,而没新意呢?一方面当然是我自己没货,大家也看到了,我的肚子不大;另一方面,老生常谈,是许多人不知道,但是需要使人知道,还是需要往前推进。
咱们这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按照我的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实际上就是政治现代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现在官方的解释,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是国家制度体系的现代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国家制度体系就是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当然就是政治现代化。那么,既然是政治现代化,就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今天给我6-8分钟时间,我就讲讲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体制改革。我讲这么四点意见。
首先,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角度看,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因为任何重大的改革总会给既定的理论和体制带来一些冲突,或者说不一致,如果不解放思想,改革就非常的困难。这其实是古今中外所有重要改革的一个基本经验,更是我们改革开放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
怎么解放思想?我认为现在解放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凡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观点、思想和措施都应当大胆的去探索,去尝试,而不要动不动就问是姓社还是姓资,是马克思主义还是非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特别强调顶层设计,成立了深改小组,而且有专门的方案,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尤其需要科学合理,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这个顶层设计不合理的话,不但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甚至会带来很多的负面作用。
顶层设计要做到科学合理,就应该有一套民主的科学程序,重大的政策必须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利益相关者或者相关专家的咨询意见。而且,我们应当总结这么多年来地方改革的经验,使一些好的经验上升到国家制度的层面,还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外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一些好的经验。也就是说,没有桥,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已经有了桥了,咱们应当“借桥过河”。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重点突破。我们积累的问题太多了,如果要面面俱到、全面开放,效果反而会不好,我们应当抓住重点,要重点突破。现在我们大家都担心有突变,突变对国家,对党,对人民都不是一件好事。我认为,防止突变最有效的方法,甚至根本途径就是突破,进行突破性的改革。
比方说,我们现在反腐败,现在我们讲“三个不”,让贪官不敢、不想、不能,如果能够使他不想、不敢很好,但是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到“不能”上。因为,有些官员他胆就大,他什么都敢的,你也没办法;有些官,他看到钱、看到美女就眼睛发绿,你也没办法。那么重点就应该放在哪呢?应该放在“不能”,我们有一套制度管着他,那么制度方面要有重要的突破。
第四,民主与法治要整体推进。四中全会的决定是关于依法治国的,我们不能就法治论法治,就依法治国论依法治国,而应当把它放到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之中,放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总体目标当中去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特别是不能把民主与法治割裂开来。
民主与法治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民主就像一张桌子,它有需要腿,选举、协商、参与、透明、制约和法治,都是这张桌子不可或缺的腿,缺了任何一条腿这张桌子就可能倒下来砸到你的脚。尤其是在现在学界也好,干部接也好,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我们可以不搞民主,就是强法治。其实这是不可分割的。我一直认为离开民主政治去谈自由公正和法治,就像离开市场经济去谈自由贸易一样,不得要领。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这些老生常谈,我也预先跟大家打过招呼,都是老生常谈。所以,大家不一定会高兴,但是有一个人肯定高兴——主持人,因为我在他的时间范围以内完成了我的讲话。谢谢!
注:2014年11月6日-8日,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首届大梅沙论坛在深圳成功举行,8日上午“中国政治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分论坛邀请了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中央党校教授周为民、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任剑涛、波士顿大学教授傅士卓、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北京世界与中国研究生所长李凡等多位学者齐聚一堂,就“中国政治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了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