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员工变创客 规避传统企业覆辙?


  曾经辉煌的诺基亚衰败了,其手机业务出售给了微软;摩托罗拉手机业务更是先被卖给谷歌,最近又被转卖给了联想。不少人突然发现,那些看上去很强大的企业,一个节拍没踏上,就有可能面临巨大困难甚至生死存亡。

  IBM原董事长郭士纳曾说:“我在IBM的时候朝思暮想的一件事是扁平化,但始终没有做。因为整个系统要变,涉及到二十几万人,一旦出事,整个企业荡然无存。”

  在海尔工业园内的海尔文化展区,展览一开始参观者就会看到一句醒目的口号:“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话大致可以理解为,企业的成功只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而已。

  为了踏准时代的节拍,目前海尔已经开始探索实践“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

  IBM郭士纳没敢做的事情,海尔正在做。海尔集团企业文化中心公共关系部部长武丽平在近日举行的“海尔集团媒体开放日”上透露,很多员工从海尔“离开”了,去了海尔平台上搭建的小微公司。

  员工退场,创客登台。截至2014年6月底,海尔集团的创客们共成立小微公司169家,每个月小微公司的数量都会有变化。

  据了解,目前绝大多数的小微公司,海尔占据控股地位,这是初期为了保证组织可以更为稳健地转型推进。小微公司有充分的自主权,如果海尔平台外的资源更好,那么就用外部资源。

  目前,海尔内部已经掀起了一场全员创客、人人小微的革命。

  例如,海尔有五个员工组成了一支创业团队,开发出了“水盒子”,其功能是监控自来水水质变化并改造自来水。成立小微公司后,海尔不再给这些人发工资,但海尔为创业团队免费提供了办公室。团队成员尽管还在海尔园区内,但其身份已经转变为创业者。最初,这些员工入小股,海尔入大股,后来他们又引入外部投资,现在“水盒子”项目运转得非常好。

  如今的用户除了关注水质,也关注空气质量。海尔空气魔方也是2014年海尔集团创客思维的一个产物。海尔空调新空气产业研发总监朱振学透露,该产品是利用海尔开放平台组成的内外部专家和学者共128人合作完成的,其中含德国、美国、日本等8个国家的在线专家团队59人,与不同类型用户互动,利用大数据分析,筛出81万人的122个有效需求信息,最终打造出颠覆性的空气解决方案,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思维产物。

  普通产品生产出来,用户只能被动接受;而“空气魔方”属于自由组合式,用户需要几个功能就在底座上一层层往上叠加,有点像堆积木。该产品共8大组合模式,集加湿、除湿、净化、香薰等功能于一身。

  海尔的转型不可谓不大胆。一旦员工都以创客的姿态出现,整个企业的创新活力便显现出来。据悉,海尔创客们加班到凌晨4点是常有的事情,心态上也有了变化,创新速度大为加快。另一方面,创业总伴随着风险,在传统的企业架构下,自上而下的创新活动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更有风险压力,而创客们的小微公司却摊薄了这种风险,从而降低了创新成本。(邓华东)

注:本人作品,原载于2014年11月4日参考消息-北京参考8版。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