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究竟会不会降低社会整体


 

调查数据显示,今天20%的人每天查看100次手机;23%的人生活必需品没有手机会心慌;

34%的人起床第一件事看微信!
微信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必备的通讯工具,生活方式;早起,晚睡,刷朋友圈成为社会整体习惯。今天,微信号甚至能代替手机号码,仅需彼此添加微信,便可实现电话通信功能。同时,可以在一个以某一朋友为中心的500人,乃至上千人的微信群里,结交不同行业、兴趣爱好的朋友。如此,以自己、朋友,朋友的朋友为轴心,无形中形成各种规模的社群群体。
最近网络热传一文《微信将拉低社会整体智商》,引起各种议论,对此北京天策行品牌策划有限公司谈谈看法。

该文称微信会降低社会整体智商。

理由1:轻信和盲从性

一个社群总是容易受到暗示,并且非常轻信的。他们总是处于一种期待被人注意的状态中,所以非常容易受到暗示。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个体一旦进入群体就会屏蔽部分个人属性,取而代之的最重要部分就是集体无意识。在微信圈里经常看到类似的信息流传,像 “爱心转发救救那些可爱的小狗”“苹果6手机不在大陆首发的黑幕是苹果公司看不起中国”,乍看下去骇人听闻,却绝经不起仔细的推敲。然而由于社群的轻信和盲从性,这一类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被传播最广泛,传播速度也最快的。 这一类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被传播最广泛,传播速度也最快的。

理由2:微信无形的信任机制,促使谣言易传播

微信朋友圈是由相互联结的熟人构成的,是社交弱关系向强关系转化的桥梁。朋友圈都是自己认识的人,对传播者的品行、习惯有基本的了解,而微信群经常是由一个人把他认识的一些朋友拉在一起,以组织者个人为中心,其他成员不一定相互认识,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朋友的朋友。
朋友的朋友亦是朋友。在微信转发谣言的人比微博更加不可理喻,原因是他的行为基于朋友间的信任,微信把社交群体命名为朋友圈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解。三人成虎讲的是弱关系之间的重复传播都可以摧毁强关系的信心,熟人间的以讹传讹则更具病毒传播的力量。
本能的、感性的情绪极易在群体中传染,而理智的、冷静的情绪则很难起作用。这在微信群中也是如此。微信社群虽然一般都比较小,但由于相互间存在一定的信任基础,所以情绪传染度会更高,谣言也更容易被轻信。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当然也会被“冷静的智者”关注到,但同样是由于“朋友的朋友”这个特殊关系,使他们或者视而不见,或者被胁迫附和,这导致谣言在微信社群中更加畅通。在微信的社群传播中,谣言不再止于智者;人们会选择性失明,不仅对谣言失去鉴别力,而且还会推波助澜。所以说,微信会造就低智商社群。
 

理由3:信息获取方式快餐化,使得人们越来越懒得思考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马航飞机失联还是钓鱼岛争端都无法引起网民的持续关注,吸引网民眼球的是娱乐新闻,互联网时代造神更加容易,新神偶像层出不穷,娱乐正在改变中国。
就算社群中没有高质量的意见领袖,习惯了当听众、懒得思考的人们也会矬子里拔将军,“推选”出替他们思考的人。
 

理由4:宗教式“人物”崛起

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之所以能够立住脚,皆因为他们成功的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他们使群众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
互联网的存在让这种“宗教”的创立更加便捷。成为“神”必须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包装后被推上舞台站在聚光灯下,其一言一行都需要满足一个特殊群体膜拜的心理需求,这一群体对自己崇拜的 “神”五体投地,誓死捍卫自己 “神”的光辉形象,只讲喜欢不讲是非,这一群体就是低智商社会催生出来的“脑残粉”。

鄙人认为,不会降低社会整体智商

微信,究竟会不会拉低社会整体智商?
由此联想到,QQ起步时,QQ会不会拉低社会整体智商?脸书会不会拉低世界的智商?
个人的智商,如果养成长时期不思考,堕落,会导致下滑;而社会的整体智商,在今天物质与精神共存的社会背景下,社会整体不思考,进步、堕落仅是个别群体阶段性行为,对社会整体智商的影响,微乎其微。
微信,主要功能是联系,有关系的人之间的联系。强关系,没错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但彼此之间起码,彼此能感受到,加你微信,你不是来打广告,卖面膜的,否则就不能建立起联系。
微信,次要功能是分享、记录。微信,有一个与其他社交应用平台有个非常大的区别——隐私。

一般有一定社交欲望的人,才会有向陌生、弱关系朋友公开自己的心情,生活的点滴,以求之加深对方对自己的影响。但是,该人群所面对的人群必然也是具有一定社交欲望的群体。该人群对事物的辨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异常强烈。对该人群而言,流言,不会看,甚至直接把频繁发毫无价值、毫无公性力的信息的朋友在朋友圈屏蔽。流言止于智者!

而对于,社交欲望较弱的群体,其圈子异常小,同时都是关系异常亲近,起码是见过面的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该人群,亲密的关系度,导致自己朋友圈与朋友的互动频次远远大于社交欲望强的群体。流言,于其而言,属于阿斗。他们对于流言更加及谨慎,最可喜的是在他们空间里的信息更多是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关。

微信中,鸡汤的盛行,对于社会整体智商的负面影响远远小于其对社会整体智商的积极作用。使用微信,大家都是一个人独自在玩,而不是一群人一起,被群体集中意识影响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于此腾出了更多自己独处的空间。

人,天生具有孤独的一面,特别是自己独处的时候。鸡汤,在自己空间里出现,如实吸引了自己,说明自己内心深处在乎她,需要她,需要她来弥补心中空缺。此时,鸡汤更多担当了启迪自己思想,缓解内心情绪的角色。即使具有非常强悍的洗脑感染力,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其能量也会被人性本具的智慧所甄别。

流言,要流起来,起码具备:拥有一定规模的无障碍的空间环境;拥有一定规模的拥护者;流言本身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拥有共同时间、空间的统一主调的情感气氛。很显然,微信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流言在微信圈里的传播效果微乎其微。而且,在微信环境下,人与人之间都是独处的环境,在一个人数非常有限的圈子活动,同时,更多信息的传递,其时间不是同步的,这更加增添了人独处时对信息真假的甄别能力。更可喜的是,人独处时的智商远远高于在集体环境下,说不准,流言刚发出三秒,另一个朋友并对其作出了正解。

下面,看看一小组数据:
相关调研数据显示,类似微信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使用目的:
1、获取新闻资讯(57.6%);
2、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生活中的点滴(45%);
3、获取对自己有价值的实用的信息(48.3%)。
可见,微信对社会整体智商不但没有减弱的作用,相反有促进的作用!

对于微信的产生,导致人们对信息获取方式产生了一定负面作用,对轻、巧信息喜好度更高。其实,这不足以说明人们懒惰了,相反是人们多元文化价值追求的表现。人们,生存所需的基本技能,如果以碎片化信息便能满足,那只能说明其工种属于密集劳动型,而非知识密集型。碎片化信息盛行,仅会丰富人们的知识结构,而不是紊乱社会整体知识结构。

当前,恩格尔系数逐年下滑,这说明国家国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生活质量也必将提高,类娱乐的服务业也必将崛起!但是,生活水平提高同时,意味社会整体的生产能力的提升,生产资料的增加。当然,不排除存在对社会价值贡献度非常低群体,但毕竟只是少数。

最后,我们从习总书记,中国梦国家战略路线,和习总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未来低俗娱乐、文化及谣言的力量将逐渐式微。

瞎扯,一大通,现在回到《微信将拉低社会整体智商》一文上来,立意非常好,至少能够勾起部分不思改进的整天刷朋友圈的同志哥,早日觉醒,提高自己的甄别能力。

但是,微信将拉低中国社会整体智商,有点杞人忧天。因为,一个的智商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构成。要改变一个的智商何其容易,更何况要改变今天以习总为核心领导的中国呢?

相信我们中国人的甄别能力,即使有一天,谣言不能止于智者了,也会止于当家手里。
全文,吐槽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