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战后的行为看美国对华的本质(11月25日)
关键词:中美 历史 百年
中国人有句话“听其言,观其行”,以此观点评论美国对华关系,我们不难看出其行为本质的利益导向与倾向性。
理性地看,其实美国人对中国没有什么恩情,美国在太平洋战争参战,其出发点也不是为了中国人的利益,而是预见到二战即将结束,给日本人一个机会偷袭自己的军事基地,用珍珠港所承受的损失为代价,得到民意的支撑,介入战争并瓜分战后胜利果实的游戏。
就如贾春宝在以往文章中所分析的,宋美龄的美国之行收获颇丰,不仅筹措到了军费、而且争取得到武器,其实那不过是用美国人的钱买美国人的武器,并对中国助以一臂之力,那武器在开始的时候,是用来打日本人的,但在日本人被赶走了之后,就用来对准了中国共产党的部队。而且那之后,中国就失去了琉球群岛的主动权。
美国参战之后,中国不得不派远征军去缅甸、印度等地去作战,从现在美国执行的即使“重返亚洲”都要让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这样的国家成为马前卒的策略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个时候中华民国的国民党政府,虽然未必是美国政府的情妇,但也只不过是美国攫取亚洲利益的棋子罢了。
相对于美国,劳师远征的中华民国的政府军才是真正的两面作战,而在日本战败之后,美国人给国民党政府开下了20亿美元的金圆券的远期承诺,却是有很多附加条件的。至少是在等到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之后,又在全国进行了三年的内战,国内的战争与国府内部的贪腐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在法币形同废纸之后才推出来的。
在抗战胜利之后的那段时间,虽然美国人同样提供了美式给养和美式装备,从这种角度而言,美国人无疑成为国民党政府的掘墓人,因为美国政府让国民党政府彻底失去民意,变相支撑了解放军的大决战。
如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讲的,在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推行“币制改革”,强行将百姓手中的黄金、白银、外币之类的资产转换为美元计价的金圆券,这无疑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对中国百姓的掠夺。在国民党撤退的时候,将搜刮上来的有价财富带走,而共产党的态度是“把钱带走,把民心留下”。
或许美国人是早就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的灭亡是注定的,在他们看来,国民党政府不过是他们充盈自己的黄金白银等资产,得到战后国际政治与金融秩序规则的制订者之身份,所使用的工具罢了。
从打天下角度,美国人倒是成全了共产党以工人农民为核心,以学者精英为国际形象的民意支撑,而且变相分散了国民党在国内战争的兵力,客观上促成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从内部争斗的角度而言,是对中国共产党有利而且有功的。
内部争斗的结局只会是被外人利用,给下层人以机会,但假如下层人最终取得的政权也会难免会成为外人的工具,这就麻烦了,任何一个发生“颜色革命”的政权,结局大体类似。
可悲的是,现实情况恰恰如此,在新中国进入经济发展阶段之后,美国的对华态度依然是打压结合,始终站在普世价值观的评判制高点上,通过收买高级官员与学术精英,以及参与媒体平台的方式,实现言论传播上的绝对控制权。
或许我们过于相信专家学者与国际精英的言论,过于相信媒体中的观点是真实客观的。或许我们是受到美式传播的诱导,过于相信所见所闻即客观存在,其实任何言论与迹象都有可能是假相,都有可能是基于某个阴谋而选择性地呈现。
就如推销的人总是喊“跳楼价”“走过路过别错过”总是在用激情感染你,让你冲动决策,但也只有你真正掏钱之后,才会真正看清自己所购买的本质。
在进入20世纪之后,美国是以侵略者的角色出现在中国的历史里的,至少是“八国联军”之一。在中国大地上,开西式学校,经营现代医院,成立现代银行,开辟教堂等宗教场所,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在弱化并去除历史传统所流传下来的影响,那些毕竟曾经起决定作用。
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同样是战胜国,但在美国主导的战后秩序中,中国自身的合理诉求并没有得到尊重。在两次大战之后,美国先是资助国民政府,然后在朝鲜战场跟志愿军正面交战,然后通过冷战让中国失去了苏联这个盟友。
在与新中国建交之后,美国在对中国事务的关系之中,无一不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单纯的零和游戏罢了。
从开放中国学生去留学,到针对中国引进奥斯卡与格莱美,NBA与好莱坞,美国人的一切做法,本质上无非是从侵略战争转到了资助内战,再从挑动内战变成了经济战争,变成货币战争,变成了文化侵略,变成了不用耗费武力的战争,实际上都是有利益图谋的。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指责美国政府的卑劣,而要从平和的心态去理解,毕竟各为其主,也只有如此才是合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的,在理解了之后才能有成熟的立场。
贾春宝
2014年11月25日星期二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
和讯网专栏 http://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