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日记 第9日 一元思维


教育没有局外人 微信添加“心明教育加入我们

 清心日记 第9日 一元思维

说明:这篇文章有一个比较大的漏洞,是关于行动力的那一部分,我会找时间修改。今天通过分析一元思维的案例,来讲一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一、什么是思维?

通常认为,思维就是从起点A出发,经过一连串的推导,得到结论B的过程。这个推导的过程,可以是线性的,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参看朱云龙老师在第二届自助教育交流会上关于一元思维的讲座)。人们通常以为,这就是思维,体制教育确实就是这样理解思维和教思维的。但是我们认为,这个过程只是思维的一部分,和西方逻辑学的研究内容比较接近,但是绝对不是思维的全部。

到底什么是思维呢?

现在让我们来回想一下我们思维的过程吧。

上面说的由AB,到底是应该选择线性、平面、还是立体中的哪一种方式,具体到每一种方式上,又如何展开,这个所谓的“思维过程”,我们人类是如何完成的呢?是我们先知道了逻辑学的原理,然后按照这个逻辑学的原理进行的吗?不是的,因为即使是小孩子,或者没有经过逻辑学训练的成人,都能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那么我们的这个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我们的身体。当我们思考的时候,脑子有没有在动?有的,我们能感到脑子在快速的运转。那么,仅仅是脑子在转吗?脑子有时候转得快,有时候转的慢,为什么呢?再感受一下,我们的心有没有在动?有的,当我们的心有力量的时候,脑子就转得快,如果心累了,不想动了,脑子转的就慢了。

再来感受一下,我们所进行的“思维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对应的,心里是不是都有那么一点感觉?打个比方,我们现在看到一个苹果,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这个苹果不太完美,接着,我们的第二个感觉就来了——看看这个苹果出了什么问题,通过我们眼睛的观察和大脑的思考,我们发现,原来这个苹果有了一个洞。这个时候,我们的第三个感觉来了——这个苹果还有其他的问题,我们就观察到,原来这个苹果还有撞伤。于是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被虫子咬过的、有撞伤的苹果。注意,这个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是从心开始的。

回到那个由AB的过程,我们为什么会想起来要去开始这个过程呢?比如,我们经常会思考体制教育哪里出了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开始思考这个过程呢?是不是因为我们“感觉”这个体制出了问题?是的,又是从“感觉”开始的。

所以,感觉——心,才是思维的源头。提出了问题,如何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像上面举的苹果的例子,如果我们细细体味的话,会发现其实思维的每一步,都是心在引导着我们在向前走。在这个思维的过程中,心是起主导作用的,负责提出问题,脑子是辅助心来进行思考的,负责解答问题,语言则是思考过程和结果的一个呈现工具。

人的思维的过程,就是心提出问题——大脑解决问题——心提出新的问题——大脑继续解决问题,……,如此不断的推进。思维就是这样一个连续进行的过程。

心、脑、语言的关系可以用人、电脑、运算语言的关系来类比,人通过键盘和鼠标不断的对电脑发出指令,电脑按照人的指令工作,得出一个运算结果;人类再发出指令,电脑再工作,再得出一个结果,……,不断进行下去,得到一个最终的结论。

二、思维能力由什么决定?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思维能力取决于心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大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的问题,取决于心的感受力。一个迟钝的人,提不出来任何问题。感受力越好,越能觉察到看似平常的事物和现象背后,隐约存在的、微妙的线索,这个线索可能正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或者伟大的行动的开端。所以,我们常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大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大脑思考的效率和效果,第一取决于心能提供多少助力,即心力如何;第二取决于大脑本身的性能,这个能力和现代西方所谓的逻辑推理能力类似,中国人对此应该非常熟悉,体制教育每天训练的就是这个,而且水平不够高。

我们普遍的感受是,我们在经过高强度的体力活动以后,经过稍稍休息,脑子就可以开始工作,而且更清醒,也就是更有能量;但是经过高强度的脑力工作以后,却要休息更长的时间,脑子才能清醒的工作。原因是,这一次是我们的心累了,而不是身体累了。身体经过活动,更加舒展和灵活,能给心注入新的能量,一俟体力恢复,大脑就更有思考力。但是,心力的恢复比体力慢得多,所以需要休息更长的时间。当心累了的时候,心力不够,不能给脑子提供好的助力,脑子就不能灵活的运转。

由于语言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呈现,所以语言的驾驭能力也是影响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可以认为,思维能力由感受力、心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共同决定,思维过程由这几个力量顺次进行工作而完成。

三、什么是一元思维?日本人是一元思维吗?

一元思维,就是按照上面所说的思维过程去思考,并按照思考的结果去行动。行动的逻辑是,“既然我是这样想的,我就应该这样去做。”只有付诸行动,才是完整的一元思维,和真正的一元思维。缺少了“行动”这个环节,就是假思维[F1] 

所以,如果缺少思考能力,或者虽然能够思考,但是不能付诸行动,没有行动能力,那就都不能称为一元思维。

今天我们看了很多例子,发现日本人是彻底的一元思维。

(一)   日本人有超强的行动力

举几个例子:

瓷器的起源在中国,但是现在全世界最好的瓷器是日本人制造的,最伟大的瓷器公司是稻盛和夫的京瓷公司,这个人一生里白手起家,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他对瓷器的追求到什么程度呢?他能用瓷器做成刀,锋利程度是钢刀的4倍。

稻盛和夫有一次到山里去,遇到一个老太太,老太太知道他是稻盛和夫以后,给了他60万日元,因为她认为,稻盛先生能更好的管理这笔钱。这件事发生后的第二天稻盛即辞去公司所有的职务,只担任公司的顾问,到山里修行三年,因为他“听到了天的声音”。

同样型号的丰田汽车发动机,分别在美国和日本生产,结果发现日本生产的发动机的稳定性、耐久性、噪音水平等指标,都远远的高出美国生产的,原因是日本人将所有的发动机零件的制造标准提高了10倍。

日本京都的唐朝的古建,每隔20年就会被全部拆下来,再重新装回去。因为20年,就是一代人,通过这种方式,将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日本的和服、艺妓,都是从唐朝开始,一点不走样的传到现在。

日本的大出版家,为了和最有名的畅销书作家五木宽之接触,给这位作家连续写了25封读后感,才得到一张明信片回复,又写了25封信,这位作家终于愿意见他一面。后来终于得以编辑出版这位作家的一本新书,卖到400万册。

一个普通的日本大学生,吃到好吃的茄子,即决定回去种茄子。

在日本,关心政治的人很少,因为日本一流的人做企业,二流的人做研究,三流的人才去搞政治。不管搞政治的人玩什么花样,日本人只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从大企业家到普通的大学生,日本人无不表现出了超强的行动力。

(二)   日本人具有超强的感受力

同样举几个例子:

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因为吃到了“太好吃”的茄子,不禁“潸然泪下”。

见城彻在给五木宽之写了25封读后感后,终于收到他的一张明信片回复,也不禁“潸然泪下”。

王羲之的墨宝展出,日本人大早上的去观看,人山人海的排队,他们要去“感受”书圣的魅力。

分析这些例子,他们为什么“潸然泪下”?为什么这么热情去看书法展?显然,他们具有超强的“感受力”。

(三)   日本人是彻底的一元思维。

对于一元思维来说,最难得的是感受力和行动力。

感受力重要,因为感受力是一切思维的开端。感受力需要用心的呵护和启发,对老师和环境的要求都很高。全民具有的超强的感受力,证明他们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这个环境足以保证,在构成思维能力的其他几种能力上,他们也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所以日本人一定在整体上拥有超强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只具有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只能说明日本人的潜力,并不能保证日本的强大。日本人还拥有超强的行动力,他们的思维是,“我既然是这样想的,我就要这样去做”。这是彻底的一元思维。这种能力能把他们的潜在能力迅速、强有力的转化为现实中的竞争力。

日本人到底有多强呢?

举一个例子,一个极优秀的日本公司,只有日本最优秀的年轻人才能被雇用。终于,有一个中国人被招进去了。他在若干个部门间轮岗,每个部门工作三个月左右,他就有些不高兴了,觉得不能精入一门,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他的上级敏锐的察觉了他的心理活动,告诉他,招他进来,不是为了让他为日本人创造价值,而是因为中国没有这样的企业和管理,希望他好好学习,以后回国帮助中国建设这样的企业。这个年轻人后来果然回国,将学到的东西用上了。

 这个例子中的日本人具有超强的能力和自信,他不怕被模仿,不怕被学习,因为他知道,他不会被超越。

所以,日本人的强大,绝不是我们过去理解的“世界经济第二”、军事弱国、经济停滞20年等这么简单。

四、中国人的乱元思维,以及中国人的乱元思维是怎样形成的?

 日本人是彻底的一元思维,那么中国人的思维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   中国人的思维是乱元思维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对中国人的评价是:

1. 非常聪明,但非常相信传言;

2. 凡事喜欢抢,从出生抢床位,到临终抢坟地,从头抢到尾;

3. 在大事上能忍气吞声,在小事上却斤斤计较;

4. 能通过关系办的事,绝不通过正当途径解决;

5. 计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自己不是受益者;

6. 动辄批判外界,却很少反思自己;

7. 自己爽不爽没关系,反正不能让别人爽;

8. 不为朋友的成功鼓掌,愿为陌生人的悲惨捐助;

9. 不为强者的坚持伸手,愿为弱者的妥协流泪;

10. 不愿为执行规则所累,宁愿为适应潜规则受罪;

11. 不为大家的利益奋斗,愿为大家的不幸怒骂;

12. 不为长远未来谋福,愿为眼前的小利冒险;

 这里的评价没有一条不是客观的。

如果是一元思维的话,会出现上面的现象吗?如果是一元思维,那么:

l 1. 非常聪明,所以不会相信传言;

l 2. 因为不会相信传言,所以不会去抢东西;

l 3. 如果大事上能忍气吞声,小事上也应忍气吞声;

l 59:如果不计较不公平,就不要为弱者的妥协流泪,就不要批判外界;

l 41011:如果不愿执行规则,就不要为大家的不幸怒骂;

l 74:如果不能让别人爽,就不要去托关系、按潜规则办事;

l 53:如果在乎自己的利益,就不能在大事上忍气吞声。

这样的漏洞比比皆是。

所以,中国人不是一元思维,而是乱元思维。

(二)   中国人的乱元思维是怎样形成的?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乱元思维。那么我们的乱元思维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再回想一下一元思维的过程:

从感受出发提出疑问——运用心力和脑力解答疑问——将这个解答的过程和结果转化成语言

这其中,大脑的思考循着两条主线,当推导客观物质世界的变化时,我们遵循的是科学向我们揭示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当推导人的行为变化时,我们是从人的价值排序和思维能力出发,推测他的行为。

但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干了些什么呢?

1.   让人失去感受力

应试教育将孩子变成应试机器,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感受力迟钝,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问题,思考就无从谈起,就变成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2.   让人失去心力

题山卷海的机械练习、长期做自己并不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身体长时间疲惫,让人失去心力,懒于思考。

3.   让人没有思考的习惯

让科学教育变成纯粹的知识教育,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让科学精神——即发现问题、追问问题、不懈思考和探索的精神,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人们甚至不知道可以通过思考,去判断传言的真假,只是在信和不信之间徘徊。也就是说,应试教育让人们失去了思考的习惯。

4.   让人缺少思考的依据

应试教育围绕有限的知识不断练习,知识量有限,当人们想思考的时候,发现可以采用的科学知识并不够用。也就是说,缺乏思考的依据;

5. 让人价值混乱

 在人们价值混乱的情况下,社会缺少良性互信、互动的基础。于是,谁讲规则、讲道理,谁就吃亏倒霉,于是,全社会一起钻营舞弊、欺上怕下、恃强凌弱、投机取巧、坑人害己。

a) 灌输唯物主义价值观,和“假、大、空”的思想品德课,让人以为这是他们应该去追求的,但是这又不是人们内心真正想要的,于是一方面人们什么样的想法都有,社会上什么样想法的人都有,另一方面人们的心里充满了彷徨、茫然,反映到行为上,就是颠三倒四,不讲规则,缺少一致性;

b)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将恐惧深深的埋到人们的心里,让人害怕,没有勇气坚持自己一丁点的立场和信念,反过来又加强了人们行为的混乱。

这样分析下来,一元思维的每一个过程都遭到了破坏,中国人的思维是全世界最混乱的乱元思维,中国人在世界的形象坏到了极点。

乱元思维的结果,必然是缺少行动力。

 

微信添加心明教育”获取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