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教授曾说,中国没有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是因为没有好的产权关系与职业道德。对中国企业家来说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一个想法,如果没有产权保护这个想法,别人可以随便拷贝,所以中国的企业就经常发生内讧的事件。吴士宏退出董事局,陆强华要当老板,屈云波说自己是最敬业的职业经理人,赵强在名人仅一年就出局,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企业环境里缺乏这种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职业经理人也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有的发生在产权方面,有的发生在机制方面,有的发生在道德方面,而有的完全是经理人自身的能力所限。总之这些经理人都做不长,特别是营销经理人。为什么会这样,产权是关键,而与经理人的实操能力有没有关系?我想一定是有的。其实,在营销经理人这里,产权倒不一定重要,因为他的时间很短,他看重的是业绩,目的是为自身的品牌加分。
吴士宏本身就是做销售出身的,在这几个人中应该是实操能力最强的。她到TCL以后,搞了一个亿家家网站,所谓天、地、人家的家电网络化运动,企图带动家电的新一轮销售热点。但最后也是表现平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陆强华呢,应该说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刚到高路华缺乏资金,他搞了一个经销商持股制,为高路华的重新崛起发挥了关健作用,高路华彩电也在市场上占到了8%的份额,取得了立干见影的效果。但一成功马上出现内讧,现在正闹的不可开交。什么原因,信任与产权。屈云波一到科龙就搞了一个新形象重塑,并重新梳理了经销商队伍,建立诚信制度,减少了不少烂账。但最后还是黯然离去。赵强似乎没费什么劲,就搞了一个广告片,然后玩了一下降价策略,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具说这只是表面的,价格战导致名人市场透支,经销商倒戈。表面是赢了实际上远不是这样,给人的感觉广告是火一阵子,而实际并没有什么收入。现在这些营销经理人都说,合同期到了,其实就这么简单吗?
期望值与实际的距离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职业经理人无论在一个公司的表现怎样,他的个人身价只会涨而不会降,就是一个失败的经理人都还有人请他。方太的茅理翔就搞家簇企业,为什么要请外人,一句话不放心,他们对职业经理人没有信任感。而在营销界,许多的职业经理人,是通过一个案例或者一些文章建立了知名度,而实际上他们的工作经验却是一点没有或者说不足。他们加盟企业去实际操作很难说可以保证成功。现在看来,一个营销大腕加入某某集团本身的新闻效应大于实际的市场成绩。实际上是给企业做了广告,是另一种企业形象代言人。比如吴士宏就产生了这样的效应。除了这些,营销经理人还有许多缺点。屈云波就说,他有两个短处,一是没有管理过像科龙这样的大企业,二是没有到国外去学习过营销理论,需要补这样的课(大意)。一般来说,科龙的这样的企业给他这样的机会,对于他来说,无论做的怎样都是赢家,没做好也失去不了什么?而且做好没做好谁说的那么清楚。这一点赵强也是,一路走来,他做的更多的也是咨询与策划人的角色,而自己操盘的事还真的不多。所以,有个企业愿意让他操练,真是太好不过的事了。实际上,他们是一种学习的态度,这样加盟的职业经理人,多是用多年的营销知识,到实践中去练功,绝对缺少实践的体会。当然,这里面一定有不能完全实施自己想法的难处,就看仅有的权力所能做的成绩,他们与企业的期望值还是差很多的,这个距离还没法消失,这可能是下课的主要原因。
实战型的与顾问型的不同
吴士宏是实战型的,刘持金的也是实战型的,他们出现问题都不是产权与职业道德的问题。更多的是经营理想与其老板的相差太远的原因。吴士宏要把微软做成中国化的企业,而经营的方法与老板相背所以自动出局,她所缺的是没有真正的权力,所以退却。刘持金要发展自己的事业所以出局,而他出局并没有到另外一家大公司去,而是去做了咨询顾问,目的是为中国的企业走向国际化作一份贡献。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国际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出局后,大都继续其职业生涯或去开顾问公司;而国内企业的营销经理人大都是从顾问公司而来,他们急需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去表现,因此,他们出来后又到了另外一家继续这种操练。于是,这两者就形成了一个相向的联系。一个觉得在国际公司经过多年历练,有资源把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教给中国的企业家们,所以开起了顾问公司;而国内的经理人在企业顾问公司服务多年,他们极想在国内的大企业内完成一个实操过程;或是继续或是去做实业。这样,国内的经理人出局就显得有悲剧色彩。国际公司的人出局了要创业,国内公司的出局要学习。这反应了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创业xuexihr.com表示他对国际企业的一些做法的不满,或许老板们的国际化使他们对国内的市场没有这些经理人来的透彻,职业经理人想做本土化的国际公司,在实施中与老板有较大出路,经理人施展不了才华,着急,所以索性出来创业。他们认为培训能为自己带来更多更大的机会,而且起点也较高。国内经理人的学习表现出的是,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虽然了解我们的文化,但对实操企业在管理方面,还是一个短版,特别是对国际企业的管理方式还缺乏深刻的了解,所以要去学习。国际企业出局的经理人一般都是高学历,是“海龟派”。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没有专门进行过西方管理的培训较多,大都学历不高,是“土鳖派”,他们凭着自己的悟性在做市场。这简直就是一对两极,像吴士宏这样的“土鳖派”一开始就在国际企业中操作的实属另类。
市场转型与各把山头
中国的企业家型态是非国营企业占主导力量,这些企业的产权结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都是全新的,而且他们是从无到有的状态下打拼出来的企业,所以他们的机制是最灵活的。这些企业现在己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产品的质量与产品的创新他们有较强的撑控能力,最缺的就是营销与管理,这就为营销经理人带来了机会。努力打拼的企业家忙于生存与发展,企业在跌跌撞撞中发展成了一个个企业集团,这时他们的知识与管理就出现了短版,财富积累己有了基础而发展乏力;这时职业经理人们,一部分正在国外拼命学习管理、经营、营销知识,取得了各种各样的学位,但同时也耽误了他们创富的时间,等他们回到国内或者下海创富时,成功的企业比比皆是,这时他们只有寻求与这些发展起来的企业家们进行合作,成为职业经理人。(当然,这很表面)这样就出现一个重要的问题,企业家们辛辛苦苦搞起来的企业要交给别人管理,他们能放心吗?经济学者魏杰说,就像找一个保姆来管家,你能放心吗?这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要机制约束她你才能放心。当然也有不少学子回来创业很成功,但更多的人是需要为别人工作的,这是职业经理人的市场空间。
缺乏职业道德是这些人生存的主要危险之处,还有一个危险是来自于经理人自身的。特别是营销经理人,如果作为别人的“救火队员”话,一定要有实战经验,不然很难说可以成功,我看王志刚就从没想去当企业的老板,他始终当顾问而且还越做越好。
现在这个社会的职业分工是非常专业的,很多情况下是避免“捞过界”的。“捞过界”这样的结果对家庭来说是不错的,学生与老师变成了夫妻,记者与政要变成了夫妻都是因为两者相谈甚欢而“捞过界”的,这或许是一个佳缘天成,而对企业与顾问群,这种“捞过界”常常会闹到分崩离析地步。原因就是,走过了头。
如果每个人都去坚守自己的山头,这符合自然生存的法则。真正的职业经理人是从企业中出来的,而不是从顾问中产生的。
屈云波出局、赵强出局、都是营销经理人的在体制下的不能与人“救火”的结果和“捞过界”的结果。市场是残酷的,没有销售业绩就马上走人,企业没有时间等你准备好东西再救火,他们要马上。为什么他们这么急?因为,在中国这个现阶段来说,还没有真正形成职业经理人的阶层,特别是在经济体制上的准备,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三者通过权力机构、决策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的、权责明确而又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这都没有,企业家们当他们就是一个打工者,没有那么多的产权与制度之类的说法,所以很难不说分手。而职业经理人是这个结构的微观基础,没有职业经理人就没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对于我们的营销经理人来说,他们没有这样的基础。他们今天的遭遇,对市场来说是“现象”,而对职业经理人来说,他们又多了一种“经历”这无疑又是一次胜利。
因为他们所服务的企业品牌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