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俯瞰人类——从人类内观看佛教末法时代救赎思想本质


  (该文曾于2014年8月中旬,率先发表于价值中国网,后来因参加一次学术会议,论文需未曾公开,而于此先行删除。作为思想记忆,重新恢复于此,以免在思想探索中存有遗憾)

 

     历史上,主流宗教哲学致力于人类灵魂的救赎。 生态危机与人类危机是否有救赎之路?人类在失去了“敬畏”、“顺道”、“崇敬”之心后,陷入发展终极陷阱,是否有合理的思维指导人类错误的修正获得解局?

 近月,我拜偈中国佛教圣地。虽然商业化逼近佛门圣地,不过我还是在拜经台禅坐中获得了启迪。灵魂通过“空性”净化,将我从现实的拉回生命的原点,获得一份理性,看到一盏灯光。

人类需回到生命“原点”反思,世界主流宗教哲学的思维方法提供你人类开启智慧的方法与探索解局的途径。

 

一、主流宗教哲学以“上帝之名”之寓意? 揭示连接两类人生之间的桥梁

 

1、宗教与世俗生存方式:上帝赋予的两类轨迹

中国史书中最早出现“上帝”一词的记载在《尚书》和《诗经》。儒家亦有上帝记载,孔子曾说:“周因于殷礼”,故儒教则继承了商周的礼制,信奉的最高神为上帝。所以,在儒教经典中,天为上帝。

在中国甲骨文释义中’天’即为‘上’与‘大’的通假字,它起源于人类对于宇宙规律的敬畏与崇拜,统称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历史上,以百姓祭拜的视角,上帝的认同较为广泛,天与上帝是等同。如:基督教的《圣经》中以耶酥的天父为上帝,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以真主为上帝,佛教以佛经中的佛祖为上帝,而道教则以三清天尊为上帝。

如果站在上帝的角度,思考人类世界生存方式的话,从存在的本源角度考虑,会归纳为两类路径截然相反的生存方式:一类是凡俗世界的庸俗人生;另一类是宗教世界的修士人生。

 

 2、东西方宗教哲学的神秘化:人类灵魂指引价值的忽视

     宗教人生与凡俗人生在人类生存方式的很多方面,是悖向而行的。投身于宗教人生的修士们,在西方历史上,是上帝的仆人,即,修士的人生;而在东方历史上,则称为求佛(道)者,虽然亦归为修士,但并不以“神圣”者的仆人存在,比如,作为证得果位的佛道的仆人。它代表追求超越凡俗世界,通过身心修炼祈望立地成佛得道之修士。在东西方宗教哲学史中,将宗教的存在解释为:由于人类科学文明不发达,对未知的事物或现象的敬畏,而神秘化。

如,在中国《尚书》“商书伊训第四”记载:“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而在《礼记》曰:“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在中国 《诗经》中有言:“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不过,历史却往往忽视世界主流宗教哲学关于对人类进步的指引,主要体现在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生存方式的认识中,给凡俗生活带来的启迪。特别是主流宗教生存方式与思想的存在对人类进步起到的指引价值。

当前,主流宗教哲学智慧主要体现在流传至今的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伊斯兰教与佛教。至目前,世界三大主流宗教大约覆盖了全球80%的区域人口。

随着科技进步,生态与人类危机将人类进步方式及其未来发展逼入“死胡同”。也许从宗教的观点看,人类并未彻底走出蒙昧,也许正走进坟墓。从主流宗教思维看,可怕的是,近一百年来,人类却彻底摆脱了“敬畏”下的举足不前,而这种进步脱离宗教思维中对上帝、宇宙、自然、天地及其规律的敬畏与崇拜。

主流宗教的“修士人生”与“凡俗人生”之间存在不同的灵魂指导下两类存在方式之间的均衡点,它是生命本源之初性的“原点”。人类需要将思想与灵魂放置其中,让灵魂回到 “原点”,反思人类生存与发展轨迹,并时刻内省,为此做出修正!

 

二、上帝对人类危机的凝视:末法时代与人类内观——如何启发人类走出危机?

 

1、生命的“原点”:主流宗教哲学暗喻的人类存在与救赎的解读

  

第一,人类智慧开启中的自我束缚:主流宗教哲学的鸿蒙之难。虽然历史上,主流宗教对于人类开启最初的智慧,指导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是,近三百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在认识宇宙事物中获得了自然科学依据。科学家试图回答人类意识的本源性问题,最终,发源于德法等国的自然辩证法与进化论占据了认识论的上风。人类的精神意识与行为的研究,百年内酷掣于科学哲学规范的物理学范畴之内。

近三百年来,人性行为与意识认识的最初突破始自17世纪苏格兰文艺复兴运动。虽然洛克与霍布斯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家以族群儿童文化心理发生机制研究人类行为模式,在工业科学框架内,形成对自然科学认识论所一统的社会科学研究认识论的突破。但是,宗教哲学思维形式并未因此获得科学界的重视,为自己拉开科学的帷幕,它一直以神学独立存在。

只是在近半个多世纪,宗教作为受部分科学家所尊敬的哲学,重新被人类所认识,文化本体论的学说及其作用亦逐渐被引入宗教哲学研究中。

 

第二,上帝之目:生命本源之“原点”。宗教哲学思维最为突出的特征体现为:当我们不再受到已形成的或固有的文化价值模式所左右时,最客观的对待方式就如佛家所言的“空性”。它会卸去因已形成的文化价值观的干预所影响的人类的目光与思维定式。这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中通过“忏悔”,卸掉业已形成的精神重负,并以“道德感”与“虔诚”的精神扶正邪恶的心灵,避免走得太远。东西方主流宗教思维在本质有很多一致性。宗教哲学思维通过“空性”、“内观”、“禅定”等,使灵魂归位,回到“原点”。它人类对于人类摆脱精神干扰,把握命运轨迹提供了客观路径与方法。回归“原点”人类则获得洞察真相的“上帝之目”。

所以,佛家的“空性”往往会使人类回归到生命本源性认识,并以此观察世界、行为方式与人类未来。这个情形下,人类生存轨迹可以比喻为一个坐标的正(右向)反(左向)两个方向,如果延伸是右向延伸,则越来越悖离坐标的左向,反之亦然。但是,不管,是沿着右向还是左向行进,随着坐标轨迹的延长,两个方向都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都驶离“原点”越来越远。这时,智者往往会问,如果人类的进步方式与方向,沿着任一轨迹远驰是错的,而不能再会到原点,是否人类还能够有重生的机会?

 

2、末法时代的人类能够自我救赎:主流宗教精义——体悟宇宙与“世间法”

 

我国古代即有人与万物之“混生”或说“俱生”说。所谓“元气蒙鸿,启阴感阳,乃孕中和,是为人也” ;所谓“阴阳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如此等等。至《荀子•解蔽》中有了“人为万物之灵”之说,具有了人居万物中统治地位的观点。因为,人乃“万物之精”,不仅具有自然界统治能力,同时具有毁灭力,也就是说,人类一旦蒙蔽了“上帝之目”,则具有变成撒旦之秉性。当然,如佛家所言:人类亦可以证得佛果,立地成佛。当然,亦可以在凡世人生,同宇宙共处中,获得发展的永恒。

 

第一,          末法时代的来源:佛教经典的释义与戒示。末法时代的记载来源于佛教大乘与小乘经典卷。据记载于《杂阿含经卷二十五、卷三十二》、《佛临涅槃记法住经》、《大乘同性经卷下》、《法华经安乐行品》、《法灭尽经》、《无量寿经卷下》等。有谓佛陀入灭后正法有五百年,像法一千年,而在正法与像法以后,则为末法时期,此时期历经一万年后,佛法灭尽。

法华文句卷十上(大三四·一四一上):“本已有善,释迦以小而将护之;本未有善,不轻以大而强毒之。”本未有善”为“本已有善”之对称。指末法时代之根机。

“本未有善”之机相对于“本已有善”而言。本已有善,系谓于过去已将成佛之种子播于众生心中,此乃正法、像法时代所能有之善缘;本未有善,则未曾蒙播佛种之善缘,故此时(末法时代)之众生,称为本未有善之机。

据佛史学家研究:“当佛法还在印度没有灭亡之前,就曾经盛传末法时期的信息,佛史学家,用史学的观念去把它划分为三个时期。即:释迦牟尼佛寂灭之後,五百年为正法时期,一千年像法时期,一万年为末法时期。所谓正法,是指‘正法,正者证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证果者是为正法时’;‘ 像法,像者似也,讹替也,而真正之法仪不仪不行,随而无证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此时谓之像法时’;‘末法,末者微也转为微末,但有教而无行,无证果时,是为末法’”。

在《增壹阿含经》小乘经典有开示释,迦牟尼佛正法当久存。经文曰:“尔时。阿难白世尊言。过去久远诸佛世尊。寿命极长。犯律者少。无有瑕秽。然今人民寿命为短少。不过十十。过去诸佛灭度之后。有遗法住世。为经几时。佛告阿难。过去诸佛灭度之后。法不久存。阿难白佛言。设如来灭度之后。正法存世当经几时。

以佛历的时间跨度看,目前大约正处末法时代!

 

第二,末法时代与人类危机:人类得“万物之精”却失“万物之性”。诚如文中所引,人类处“万物之精”,却失统“万物之性”,失其责也。可谓“离于性,毁于性”。居万物之尊(巅),具有打破世界均衡,毁灭世界之力,最终却会失于拯救众生之责。

不管是东方的佛教,还是西方的基督天主,即使在西方《圣经》里,历史上宗教对于人类道德的教化,亦一直与人类行为及社会秩序构建相互联系,并成为政治统治者建立伦理政治,发展经济社会的社会前提与基础。17世纪,《圣经》成为经院学者的灵感之源泉。他们的著作大量涉及到《圣经》中的经济管理及其他条文。17世纪后,许多由新英格兰神权政治的清教徒神学家提出的约束人们经济行为的管理思想,可再一次从《圣经》中找到源头。

中国2000多年前的记载,人与天地及宇宙的关系的文献很多。比如,人类祭祀天地充满对于天地的敬畏与崇拜,并行一系列祭祀的礼仪程序,演变为社会行为的礼仪基础。老子在《礼记》与《道德经》中,体现两个趋向:一个是以礼为调节社会行为秩序的机制;另一个趋向则体现为,对于现实主义中礼仪失去其精神内涵的批判。

如在〈道德经〉(第二十章)有: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 有大伪﹔唯之与阿, 相去几何。之与恶 ,相去 若何。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 ,如婴儿之未孩﹔

另,在〈道德经〉(第三十二章)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 。

人类在自然宇宙面前相对被动,但却遵循天地人道,不敢打破自然宇宙的平衡。这个时期发展的学说很多,以儒家为最。如,儒家的“理学”,以建“天地人三纲之治“。而人道又有:君臣、师徒、父子及夫妻之道,皆试图遵循自然之秩序。

东西方哲学对于人性本源初性与理性的认识有过交流的。法国重农学派的缔造者法郎士•魁奈,马克思称之为“现代经济学始祖”。“《经济表》一书的结构模仿儒家《易经》六十四卦。因此,人称魁奈是“欧洲的孔子”。这一派对于孔子作了高度的评价:“孔子立教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类天性,不再为愚昧和情欲所蒙蔽,……应以理性为标准;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们勿动,勿思,勿言。宗教道德优美到这个地步,真是无以复加了!但是还有一事要我们去做,就是把这种道德教训普行于世界。”魁奈本人认为希腊哲学不如中国,一部《论语》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

在最早的文献中,人类就懂得“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所以,即使居“万物之精”拥有侵犯性与毁灭性的力量,但,历史上人类懂得“敬畏”、·“顺道”与”崇拜”。时下不同的是,人类经历百年科技文明,在历史长河浩瀚烟海的宇宙中,所面临的未知事物,并未能够实质减少,但人类的敬畏与顺道之心却已殆尽。

英国著名学者贝尔纳说:人类从作为一个猎人或农夫,一开始就从事着推翻自然界的平衡以利己的活动,直到现在,人类干预自然界的平衡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据世界有关机构统计:“耕地资源越来越匮乏。 地球上的可耕地仅占陆地表面积的 8%,由于土地沙漠化和非农业占地日趋增大, 全世界每年有 500-700 万公顷的土地变为沙漠,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 100 多个。淡水资源短缺,地球表面 70%的水中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 只有不到 3%是淡水,其中又有 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可用的1%的淡水中 ,25%为工业用水 ,70%为农业用水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他生活用途。而地球上仅有的 1%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用水资源”,却在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目前已有 80多个国家面临淡水资源匮乏,据预测,到 2030 年,全球大约有 2/3 的人口缺水。”

这时,针对我们所提到了凡俗人生与宗教人生不同思维的认识,人类应该如何反观存在与进步的利弊?在工业文明引导凡俗人生的进步时,人类沿着坐标轴某个方向轨迹飞驰,却落入终极陷阱。

据世界相关组织统计:“当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使用的能源中,90%是不可再生能源。据对 50 个国家的统计表明, 人均 GNP 与人均能源消耗成正向关系。人均 GNP 不到 1000 美元时,人均能耗在 1500千克标准煤以下;人均 GNP 4000 美元时,人均能耗在 10000 千克标准煤以上。可见人类的经济繁荣和生产发展是以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如“我国 2007 GDP 增长 11.4%,但能耗增长高达 17.4%。”世界受到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在加拿大,酸雨毁灭了 1.4 万多个湖泊,另有 4000多个湖泊也濒临“死亡”。”这一路程,存在太多的不平衡。当然,也许人类学会以“上帝之目”回到“原点”反思,作为居处“万物之精”,位“万物之尊”的人类,需要懂得“敬畏”,懂得居于首而行无忌,需有拯救万物之能。凡俗人生的轨迹,人类生存方式失去了均衡。这时,需要回归“原点”,在两类人生与生存方式中寻找平衡。

  人类生存方式的进步,需要对于自然界与生存环境付出责任!宗教哲学思维具有将视野跨越科技工业框架之外,将目光放于宇宙大观,洞观背后的“大道”的能力。

中国《周易》很早对人类行为提出要求。它讲究“德行”,要求循大律,守大德,心存“敬畏”。人类“生存或者毁灭”,会皆因此而来。人类需要内省,评价行为与进步的破坏,在远离“原点”后,是否能够再返。

中国“道家”哲学思想讲究均衡与对立统一,它认为:自世界肇始,万物本源有机联系,相依存在。人位处万物之精,居万位之颠。拥有很大的权力,可夺万物生机;亦可居“大德,”济世界于水火。

    释迦牟尼提到了使世间善法存在,让凡俗人生获得拯救。故,提到了正法、像法与末法三个时期,预涵这人类悖离“原点”,失去开悟与睿智的指引,会走向黑暗时期。

人类生存方式使环境失去平衡。这时,我们需要回归“原点”,寻找生存方式之间的平衡。

 

第三, 末法时代人类的责任:“回归原点,反观内省”。从宗教哲学的思维形式上看,其具有自然哲学不可替诡的睿智,需要人类注视。

 “回归原点,反观内省”。基于人性的爱欲与贪婪,失去生命本源之“性”的审视,人类会变为撒旦。佛教经典曾明示末法景象,以喻于世人:

《楞严经》里基于末法景象,佛陀有言“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人类对宇宙万物责任来源于其所处地位,亦就是位万物之精,居万物之颠的责任。这个责任有祈于“大德”之性的修炼,以探求世间秩序所应具有的法度,它亦影响社会生存方式与人类自然秩序。这种情形即使在早期人类历史上,世界各区域主流宗教亦有一致的精义:

历史上,古希伯莱人的经济活动的价值观被融合于《圣经》的道德戒律中,而希腊人的经济活动的价值观则直接获得于古典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中。《圣经》面向广大人民,而希腊思想家则也有众多的群体在接受《圣经》的道德戒律中获得四项。他们主要由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所组成。《圣经》中的经济管理思想由宗教冲动所启迪,而希腊哲学家的经济思想由于与政治相联系而发展起来。并开始逐渐融合。

人类生存方式能够走多远,会代表毁灭与永恒呢?回到“原点”,重新审视人类行为,是否重获生机?

 

3、上帝的凝视与人类误区反观:人类内观下行微缺陷的修正

 

第一,人类内观:佛教禅修开智的启迪。止观是佛教各宗派禅修的统称,分为“止”与“观”。在我国有时称为“内观”禅修,是出现于佛陀时代印度词汇。它的意思是启发开悟而获得洞见,看到实相、获得真理的途径。通过净化身心,观察事物本源之性的一个过程,以自己内在体验的方式来了解真相。这就如我们探讨人类两类生存方式与轨迹中,回归生命的坐标轴“原点”,以空性剥离“相”,以智慧判断的方法,不受干扰,获得宇宙万物本质或者真理的方法。

内观属于佛法中的慧学。总计十六观智,曰: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维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佛家内观禅修的起因在于人性“五欲“的存在。佛家将五欲本源归于人性“五根”基础,“五根”为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为人类感受世界的五种渠道。由于人类“五根”充满强烈的需求, 故在无善法指引人生,它驱动人类五欲行为无限膨胀,这时,就进入佛陀的末法时代。

历史上,世界主流宗教哲学中被记录的很多精义,在这些先贤、先知内观禅修中所获得的洞见。这些思想为主流宗教所记载。这种宗教哲学思想在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及进步轨迹,判断是非等方面上,一直发挥重要的作用。

内观禅修作为佛教重要法门,体现在“空性”\“顿悟”、“大德”及“禁欲”的作用。

 

第二, 上帝从未遗弃人类:从《旧约》到佛教的传道精义。现代文明开启以前,主流宗教哲学在指引人类生存智慧与生存规则方面可谓功不可没。因为,它蕴含着历史万年演变中,基于人类生存方式积累的经验总结,以及不同生存方式下人类或各族群在毁灭与重生中获得的血的教训。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符合某种自然规律与宇宙运行规则的内容就逐渐被“开悟”者记录下来,集中于主流宗教的教义中。在历经历史贤哲(或智者,先知)的记录及思想指引后,经很多文献记录与教义的归纳开示,成为世界不同区域民族群体所信奉的行为准则与生存规则。当然,也有很多如修士人生轨迹,会牺身于灵魂某种终极性的追求。

据《旧约》(出埃及记,一种观点认为出埃及的年份远至主前1445年;另一派则认为主前1290年)是摩西五经的第二本经书”,不仅是一本“救赎”之书,亦是一本人类社会生存方式中,人与神的约定的开示之书。

据记载:“耶和华作为真神与埃及法老斗法获胜,拯救希伯来人,示喻摩西带领希伯来人渡过红海(非今之红海,乃今苏伊士运河处)。神于是向摩西公布他的诫命,共十个短句,刻在两块石板上(二十章),神的戒喻约定包括:人与神的关系、人类社会生活的道德、行为准则、人性恶的约束、社会秩序、法律、人际关系等等。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方式的基础。

十诫的内容可概括分为两大类:其一,第一至四条戒命。强调人与神的关系,如拜唯一的真神,禁止敬拜任何偶像、不可妄称神的名和受安息日等。其二,第五至十条戒命。关于于人与人的关系:如孝顺、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和不可贪恋别人所拥有的(包括妻子、房产)。十条戒命虽然不是详细的律法规条,却包括了整个宗教、道德和社会和平所必需的理性基础。它奠定了凡俗人生中社会秩序与发展的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二千年以前,人类在世界各个区域并无交流与往来条件下(无任何可沟通的现代交通工具),这种地域分割的环境,在分布于世界不同区域的主流宗教在教义中,关于人类生存方式与行为规范的内容,却表现得惊人的一致。

主流宗教哲学的先验论一再随着历史发展为实证论所推翻,而实证则被解释为来自于万年历史演变中,人类对生存规则与行为规律及其后果的认识。所以,在人类陷入生存方式进步中的毁灭伴生的“困惑”时,从宗教哲学角度,我们面临一个从认知比较上的反思:一个是现代文明达到的科技认识手段对事物的认识,它拥有三百年历史;一个是宗教哲学经历万年演变(有史料考证与文献记录其已经成熟存在的则为5000年)对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对人类生存方式与行为规则的要求。那么,什么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与终极真理?

二千年前,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面对繁华的集市发出惊叹:“这市场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啊”。在社会生存方式上,佛教在指引社会,特别是对于在家信徒的家庭生活方面提供一种“中道”理念,即:无记(非善非恶)之列的社会生存方式的教化。比如,佛陀在《善生经》中,就为在家众开示了赚钱及合理支配财富的方法,鼓励在家众通过正当谋生技能去获取财富。但是,对于求解脱道的禅修者来说,“戒为无上菩提本”,是必须遵循的生存方式的准则。这对于凡俗人生来说,则为逆向而行的求道之路。也许佛陀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建立了救赎众生的两条对立均衡的人生之路。佛教精义与禅修净业,制约凡俗人生堕落得过远。

欲望,人之本性,凡俗人生中无度释放,人类凡俗人生失去了“上帝之目”,会以位居”万物之颠”,而所行无度无法,无行利益万物众生之德,单向轨迹打破了自然宇宙的均衡,引向毁灭。

不可否认的是,主流宗教的思想精义与身心修炼,往往在提供给人类一种修正行为的方式。诚如中国古代哲学对人性的评价:人性,诡诈,贪淫也。佛教等主流宗教在人性修正,规避人类毁灭提供了一种善法。如佛教内修将人类拉回到无性无我的“原点”时,抛却先入为主的价值意识定向的干扰,评价“对错”的取舍。这无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佛教关于“人性”内观的记载:内观禅修的路径与性质解读。佛教主张善法,利益众生之法。佛家众僧讲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佛家善法之思。虽然发愿是理性的,也称为欲。而这种伴随“空性”之欲,在精神范畴,其中的奥妙则难以述言。所以,佛教讲究大愿,了脱生死,脱离苦乐,度化有情,这些欲是菩提心之欲,亦是修佛者的精神资粮。

所以,在佛教僧人修炼中,欲的构成上,逆向于凡俗人生,如于坐标逆向而行。在佛教经典提供了精神的观想欲得驱动。可以如西方管理学者的几类行为驱动方式获得理解,如,泰勒的物质驱动,马斯洛成就驱动提出了“自我实现”学说,到约翰·史都华·米尔(John Stuart Mill)、杰瑞米·边沁(Jeremy Bentham等热你的功利驱动一样,会沿着层次地进。

佛道反凡俗之道而行,居凡世而凡世之情越来越少,最终遁入“空性”,获得真知念。对于佛家的精神驱动所进入的层次来看,佛教经典描述了佛家世界层次,可理解为观想驱动的放啊,如:

佛教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在《楞严经》(第八卷)经文记载了这个轨迹,佛家禅修精神层次递进的过程,经文曰: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蓥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这段经文道出了,人在克服人世间的淫欲,最终获得解脱的。。。过程,以及每一阶段提升所对应人类灵魂可进入欲界六天中更殊胜的一层天的过程。

佛教中色界十八天为:其一,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其二,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其三,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其四,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和五不还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楞严经》(第八卷)经文记载了沿着这个轨迹,佛家禅修精神层次递进的过程,经文曰: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 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 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 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 一类名善见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 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最后,佛教经典描述了无色界四空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亦体现层次递进的过程,经文曰: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此皆不(明)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第四,上帝的凝视下的静思:人类需要掌握回到原点的能力。在佛道教等主流宗教中,以“禅定” “内观”“禅坐”、“冥想”等等形式下,把人类负载的凡世价值行为定向下的“我执”加以释放,回归原点,在此基础上考虑存在与人生,何其智矣!

对于世界主流宗教哲学,这种流传记载下的智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让灵魂与精神获得涤净,在抛却“我执”基础上,于空性摆脱偏颇,审视人类的“对”与“错”,发现事物真相。这种心灵的静思就是佛教的内观禅修。

 

3、最后一道微光:末法时代,人类生存危机与主流宗教哲学的启迪评价

上个月(7月份),基于回归心灵的“原点”思考,我拜偈了中国佛教圣地。虽然商业化逼近佛门圣地,不过我还是在拜经台禅坐中获得了启迪。因为精神与灵魂通过“空性”净化,会将我从现实的‘欲界’拉回生命的原点,获得一份理性,看到一盏灯光。

近些年,商业化侵染佛门。今年六月的一则报道:为发展商业,某地拟拆除、合并三座寺庙 让和尚尼姑住一起。八月某地又爆出:不满当地政府商业化,千年古寺暂闭山门。

末法时代,人类生存危机中的最后一道微光或从佛教等主流宗教哲学中获得启迪。在指向不同于凡俗生活的宗教哲学思辨中的生存生路上,会于人类灵魂的寂灭中会发出一次微光,是人类走出末法时代终结的最后一道提醒。

 

三、东西方主流宗教哲学价值评价:哲学精义一致性的启迪与开慧

历史上,东西方主流宗教哲学与世俗哲学家曾很早就试图建立合理的方法揭示世界的奥秘。特别是在阐释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时,探索行为的后果,为社会提供其准则或规范。其中,尤以东方(具体来说是中国哲学)为突出。

中国历史上,不仅有佛曰人性善劣两性,亦有中国诸子百家对于人性本源问题探索,如:孔子的性善论、韩非子的性恶论、荀子的不善不恶论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类行为及其发展的不同主张,如: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墨家的“兼爱利人”,等等。

在西方的天主教与基督教中,从这个本源问题入手摸索俗世规则与真相。如,以强化“道德”救赎与生俱来的“原罪”之身,使其成为放弃邪恶的负面人性重负的心灵释放的动机,通过《圣经》精义与人们的行为建立道德联系。

正是世界宗教哲学先贤睿智的认识,使得宗教与人性所具有的“精神”与“灵魂”的心灵。在历史上形成了对于人类行为、社会秩序、行为规则、经济发展、法律制度哲学智慧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