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四大家——邢侗
邢侗(1551-1612),字子愿,号知吾,自号啖面生、方山道民,晚号来禽济源山主,世尊称来禽夫子。临邑县(今山东德州临邑县)人。明万历二年进士,官至陕西太仆寺少卿。善画,能诗文,工书,书法为海内外所珍视。与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晚明四大家”。书法宗“二王”(羲之、献之),怀素、米芾,一生精研王羲之十七帖,作品大多临仿王帖。善画竹石,笔墨淹润,意境深远幽奇,属文人画风。家资富有好收藏,曾经用3万两银子购买《澄清堂帖》,据说他为人好客,因此常常使生活拮据困苦。书法摹刻有《来禽馆帖》,诗文著有《来禽馆集》。
邢侗资秉聪慧,七岁能作擘窠大书,剑拔弩张,气势生动;十三岁作雅宜(王宠)楷书;家多藏书,十四岁能读所藏。邹督学安福至济南,见邢侗楷书道:“此儿书法有前辈风,是天下才也!”召至济南泺源书院读书,传为齐中美谈。十八岁考取拔贡,隆庆四年(1570)应诏进京,尽友天下士,学日益博,考中京闱举人;万历二年 (1574)进士及第,殿试卷,杂用沈度、王宠、赵荣禄等数千言,一字无遗。主考谷城于慎行少师见之,叹道:“徐淮以北固无比!”从此成为邢侗的恩师。
临王羲之书 邢侗
名列“明晚四家”和“北邢南董”的邢侗,以其书法成就名垂书史。尤其他刊刻《来禽馆帖》,为书法文化的传承,功莫大焉。邢侗擅诗文,书画尤为精妙,时有“北邢南董”之称,又有邢、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之誉。明·史孝先在《来禽馆集小引》中说,“侗法书工诸体,章、怀、柳、索、虞、米、褚、赵,规模肖像,咄咄逼人。”
诗文成就
邢侗诗则出入李、杜、王、岑,“高古典雅,每每工而拙用之”。五七言律宗唐,古风追汉魏,如《平倭歌》等,颇有“建安风骨”。于鳞之后,子愿代兴,堪为一代词宗。晋江友人黄克缵说:“余时与(子愿)唱和,每诗筒至,輙私念:‘此中有佳句’,如尹媫妤望见邢夫人,自痛其不如也”。子愿有诗五百余首,亦收入全集。
绘画成就
其于绘事,“偶作意写卷石、莎草、长松、修竹,游戏点缀,罗罗见其清淑,大抵仿叔明、元章笔意。”不以丹青为长,不过略以自适,却也落落大方。不过他对绘事的欣赏和理解,还是表明了他的修养品位的,在他对一些名画的题跋中不难看出。如《题赵子昂墨竹》、《题沈石田画》等。而其《题沈周花果》说:“画以三笔五笔得其神者佳。虽笔笔工整、敷彩浓丽,即得其妙,神亦难至。”写意花鸟画到了明代,即为水墨写意大发展时期,崇尚秀雅,强调“士气”、“书卷气”,属文人画体系。“三笔五笔得其神”,是否可以说在理论上开了“八大山人”的先河呢?邢侗一生之于诗文书画,画是着力少了些,但可以说少而不低。
书法成就
邢侗《饯汪元启诗》轴 纸本 行书 142×33.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邢侗博采众长,遍临魏、唐、宋诸大家,其临池之美,以钟、索、二王为主,尤好右军书,而得右军神髓。他自己说:“与右军书坐卧几三十年,始克入化。”明周之士《游鹤堂墨薮》说:“近代邢子愿书,精研二王,笔法恒仿佛《十七贴》笔意;即其卷素所书,迹多述王帖,可谓极意临摹者矣。宋、齐而下,书法衰飒,魏晋风轨扫地者,已非旦夕之故,乃公(侗)独裒然辟除陋习,追迹逸少,无论其精旨谓何,即其矢志,则已超人一等矣。”
邢侗行草、篆隶,各臻其妙,而以行草见长;晚年尤精章草。当时与董其昌并称“南董北邢”,又与米万钟,张瑞图并称“邢张米董”。但艺术创造力远不足与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相比。邢侗的长处,即在于他临古极肖,他的名作多是临作。他工于诸体,尤其工草书,由于泥古未化古,缺少个性的显彰。他对晚明末流书法的狂怪无法度十分反感,他的法古是对这些末流书法的警示,其书法史价值也在于此。传世书迹有《临王羲之帖》、《论书册》、《古诗卷》、《临晋人帖》等。除故宫博物院外,今伦敦博物馆,日本、东南亚诸国皆存其书迹。
书法影响
《草书扇面临王羲之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邢侗的书法成就,为社会所公认。特别其行书为海内外所诊。万历令内竖以邢侗字扇进览,为击节称赏,命女史学其书,遂置以图记。邢司马玠至高丽,有李状元妻,托致书子愿,愿为弟子,自恨身为女子,不能入中国。朱宗伯出使,从人适携邢书二幅,购之黄金同价。琉球使者入贡,愿多住些天,买到邢书才去。今伦敦博物馆,日本、东南亚诸国皆存其迹。除故宫博物院外,上海、长春、四川、湖北等博物馆皆有存迹;台湾博物馆存其书作六帧,存其妹慈静《莲瓣观音图》一帧。可惜在他的故乡临邑,历经风雨、兵燹,邢侗纪念馆仅存其墨迹中堂一幅。
草书临阁帖
邢侗晚岁写出自己特色之作,多为信札,流传不广,故社会影响不大;加之身处穷乡僻壤,又不多同外界接触,故其影响远不如其他书家。然明四家“邢、张、米、董”,从书艺气象上看,其他三家皆不逮也。清道光临邑县令、闽南莫树椿为“来禽馆”撰过一联。
邢侗就是当时的北方书法重镇之一,邢侗在这个时期扮演着一个复古的书法角色,他的一生沉浸在二王之中。当时有“北邢南董”之称,后又有“邢、张、米、董”明四家之说。在可见其地位之高和影响之大。邢侗的学书方法是在王书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纯,又在二王草书的风格范畴内开辟了一片新的领域,虽说个性不是很明显,但也是一个成功典型。 一个书法家,一种书风的潜在意义是在不断的读者接受中重新定位的。邢侗是明代帖学的典范,情感中的意志和情趣上的奋进是在帖学的秩序中求变、创新的,在明代古典帖学中成为一面旗帜。
相关研究
邢慈静作品
邢慈静,邢侗之妹,生卒年不详,中年好佛,号蒲团主人,明代著名的女书画家。丈夫是贵州布政使也是山东人的马拯,慈静书法近学兄长和董其昌,远宗晋人“二王”和宋人米芾,书法风格妩媚灵秀,典雅俊健,能和同时代的大家相媲美。书斋取名“芝兰室”和“兰雪斋”,书法刻有《芝兰室集帖》,诗作著有《非非集》。
邢侗、邢慈静兄妹二人文才高迈,书画艺术造诣深厚,名闻于当世,高丽国人曾以千金求购邢侗的法书墨宝,被时人美誉为大明朝的“苏东坡和苏小妹”,由此可见,在当时名声是很大的。二人书法作品传世不多,而将二人书法合刻于一方砚台上的实物更不多见,尤为显得弥足珍贵。
邢侗著述颇丰,据笔者查阅有关目录文献资料,初计有:《来禽馆集》二十九卷,《汉书朝鲜传疏》一卷,《泲园集》五卷,《邢子愿杂著》二册,《墨记》一卷,《东阿于文定公(于慎行)年谱》(与阮自华合著),《泰安州志》十卷,《南宫县志》十三卷,《武定州志》十五卷,《临邑县志》十六卷,《芝室集帖》第一卷(该帖共三卷,为邢侗胞妹邢慈静所刻,第一卷为邢侗书),自书帖《瑞露馆》六本(后此帖与《芝室集帖》二者汇刻,称《来禽馆刻帖》),《帖凡》一卷(明徐 [火勃]《红雨楼书目》载,今未见),刻帖《来禽馆帖》三卷(刻石现存山东省临邑邢侗纪念馆)。
邢侗与同时期书家张瑞图(1570-1644)、米万锺(1570-1628)、董其昌(1555-1636)并称“明晚四家”。钱谦益(1582-1664)载他“风流文采,几与江左文、董,先后照映”,此言将他与文徵明(1470-1559)和董其昌并举,称“先后照映”,可谓高誉。《明史》云:“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邢侗、顺天米万锺、晋江张瑞图,时人谓‘邢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并将邢侗附传于董其昌之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称“侗以善书得名当时,与董氏有‘北邢南董’之目”,所论当源于此。
邢侗亦善诗文,史高先称之“能文能诗、能书能画,蕞会诸长,擅绝兼品。”史氏为邢侗女婿,誉之“擅绝”,抬许甚高。清初朱彝尊(1629-1709)《明诗综》选其诗时,评价道:
子愿虽有诗名,为书法所掩。言曰:‘诗盛于嘉隆七子,以为尽词人之变矣。然效趋者高趾,促柱者急张,往往不病而呻吟,匪乐而强笑,江河日下,七子之盛,七子之衰也。’盖深中时流之弊,特其自撰不见脱颖耳。”
1998年9月,“第三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在澳门召开。书法史论专家王玉池先生参加了会议。他的论文题目是《晚明北方书法重镇邢侗和他的〈来禽馆帖〉》。此文载入文化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第三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论文对邢侗和《来禽馆帖》作了适当的评价。他说:邢侗“中期力追二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晚年融会贯通,进入化境。其间尤以学习和弘扬王羲之书法影响最大。他学习二王能得其形神;他手摹和主刻的《来禽馆帖》,为古代著名丛帖之一。其中尤以王右军《十七帖》和《澄清堂帖》声价最重。此帖对净化和精化王书及提高人们对王书的认识、乃至对整个书法传统的继承,都有启发作用和积极意义。邢侗在明代是一个独特的典型,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并说:“在书家林立的晚明书坛,除了晚出的黄道周及其同年王铎和倪元璐之外,最著名的就是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大家。邢侗不仅列四家之首,还同董其昌称北邢南董,可见其地位之高和影响之大。但在邢、张、米、董之间,不像有的书家那样有风格、地域、传派或个人关系上的纠葛,而是各有特点的四家并立关系。因此,每个书家就更得独立研究”。接着王先生对邢侗的生平、人品、和书艺成就作了详细的研讨。文章下半是对《来禽馆帖》的分析,特别着重其中〈唐人双钩十七帖〉和〈澄清堂帖〉的评说。对邢侗中期较晚时写的大字《行书刻石》作了很高的评价。此石也是清临邑县令莫树椿据时邑人徐树人所藏墨迹上石。内容是邢侗恩师由东阿进京,路过临邑,携赠许多菊花,邢侗回赠自酿雪水莲花酒的事。其文曰:榖城现辇至,黄花六十,色色俱足;仆报以雪酒廿盛。“榖城”,东阿。本以行书记事,却成千古传世杰作。王玉池先生评说:“行笔痛快淋漓,转折圆浑果断,书风雄健豪迈。在二王书法中,似更近小王。这在晚明书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传世作品
邢侗知南宫时,即主篡了《南宫县志》,万历十六年(1588)应聘纂修了《武定州志》十五卷,四册,约十万言,体例完备,论述精辟,成为名志。万历十九年(1591),应临邑知县刘承忠聘,创修了《临邑县志》十六卷,四万字。其散著如“拟古十篇”,补史佚之文,未免过于深奥,“似比古人还古”。更有些通俗佳作,如《与季弟论文》、《半舫斋记》等。结为《来禽馆集》二十九卷。至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抄入《四库全书》。邢侗著有《书札卷》、《来禽馆集》等。有《石莒蒲图》扇面,现存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墨迹刻作《来禽馆帖》
论书册
邢侗行书,纸本墨迹。前7幅凡21行,邢侗书作字数不一,共2000字。后7幅凡19行,每行字数不一,共203字。《石渠宝笈三编》著录。今载《故宫书画录》卷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邢侗对王羲之的书迹刻意习学,他借着见过吕延仲所藏王羲之书迹的机会,写下了这篇《论书》。他推崇王羲之“卓然为千古书家之冠”,并且竭尽全力地追仿。此作品中瘦硬刚健的骨架,流丽清澈的笔势往往流露出王书的精神的气息,用笔稳健凝练,字字的线条效果显明,深得王羲之行书神韵。(图文资料来自网络,一致并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