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社交:唤起网络社交的又一个春天


   如果说实名意味着责任与信任的话,那匿名就代表着自由与轻松。在实名的情况下,网民的线上与线下人格会基本一致,只是表达方式和表达意愿的差别。而匿名则让他们可以更加自在地表达出他们在线下不方便、不可能说出的话,释放他们在线下的隐藏人格和生活压力。

    伴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实名制的推崇,以及熟人圈子社交的流行,网络数据的积累,如今网络交流早已变成“即使你披着羊皮,但是仍旧可以认出你是狼”。QQ、微信、微博、Skype,甚至是TwitterFacebook、微博等基于熟人社交或者“准实名”社交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网民所有的社交需求。人们既要熟人圈子和可追溯身份的社交圈子,也想和不问身份不知身份的“三五好友”吐吐槽、聊点事儿。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存在多面人格,在熟悉的同学、同事、朋友、家人面前表现的只是其中的一面。也许有一些并不愿被熟人所知的兴趣、爱好甚至癖好。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私密花园,有着不愿为人所知但又希望表达的各种想法。负能量的吐槽就是人本性的一种需求。现代人活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中,每天都会遇到很多烦心事,而这些负面情绪也需要一个安全隐秘的渠道来发泄。而吐槽更需要互动,因此匿名社交就顺应了用户在微信、微博等常规社交网路之外的另一种“黑暗”社交需求。

   与微信、微博等实名社交产品相比,匿名社交产品像是一个刺激的舞会,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彼此认不出对方,大家畅所欲言、肆无忌惮,而不必为言论的真实性负责,也不必担心暴露身份。在整个亚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下,我们会看到在匿名社交产品上,人们开始释放最真实的自己,对工作的抱怨、对组织的不满、对性和对金钱的欲望等等这些,我相信绝大部分都是发自人们最原始的想法和需求,尽管这些内容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被指造谣、色情。匿名社交会激发人性,但未必是灰暗,未必会对社会来带负面影响,低俗、中伤的内容还是占据小部分比例,大部分还都是一些比较贴近生活、贴近内心的内容,比如有的人在回忆儿时的梦想,有的人在爆料自己的遇到的糗事,有的人在怀念逝去的青春,还有的人在感伤曾经的爱情。

    也有很多观点认为匿名社交上的内容上只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窥探欲望, 从长期来看,它很难长时间增加用户粘黏性,等人们的新鲜劲儿过去了,这款软件也就将走到尽头。可问题是,这种好奇心和窥探欲望和对性、对金钱、对权力的欲望是人类的天性,永远不会消失。

   社交网络用户们需要一个安全的、隐蔽的、匿名的平台,给自己在微信、微博等常规平台之外重新寻找一个不一样的空间。在过去的一年,诸多匿名社交应用与网站应运而生,受到网民们的热捧。国外有SecretWhisper等等,国内 “无秘”等等,已经将匿名社交推热。而RumrFacebook、无秘、QQ等已经推出或新近推出的“匿名群聊”又将匿名社交推向一个更高的爆点,匿名群聊或将唤起网络社交的又一个春天。(文/互联网专家和观察家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