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严复被李鸿章调往天津
严孝潜
1880年3月
1880年3月30日(二月二十),李鸿章致函李凤苞,提出了他打算“仿设练船学堂”,并提出和咨询“严宗光可胜斯任”,李鸿章还担心福州船政学堂的黎召民(兆棠)“未必放”。
李鸿章在函中说:“敞处亦拟仿设练船学堂,但始基甚难,师徒皆少,拟俟现订英水师官浪副将、法水师官明亚到后,次第创办。严宗光可胜斯任,召民即未必放”。(李鸿章:《复李丹崖星使》,见《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第19卷第20页)
严复当时仍使用在福建马尾船政学堂上学时的名字严宗光。李凤苞(丹崖)为中国第一批留学欧州海军生华监督、时又任驻法公使。黎召民(兆堂)时为船政大臣、福建船政监督。
这时武英殿提调官陈宝琛向李鸿章建议说,严复“器识闳通,天资高朗”可胜大任,加以推荐。(张佩纶:《涧于日记》第十四册第17页)
同时李鸿章对严复在1887年第一次来到天津时的印象也不错,认为“才器大可造成”,逐决定“调之来津矣”。
张佩纶为李鸿章女婿。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1880年4月
1880年4月19日(三月十一日)夜,李鸿章在会晤路过天津的张佩纶时,谈到决定调严复来津这件事。
张佩纶的《涧于日记》有如下记戴:“伯潜(陈宝琛)称严宗光者,器识闳通,天资高朗,合肥(李鸿章)往调之来津矣”。(张佩纶:《涧于日记》第十四册第17页)
1880年4月23日(三月十五),严复在福州船政学堂给郭嵩焘写了一封信。
严复在信中讲:“述及李丹崖为江闽购置两船,一名柏尔来,一各奧利思。柏尔来闽省一船,即委刘步蟾管带。魏瀚、陈兆翱并充船政局监工”。并且嘱咐以后往来信件,可由上海义昌利记洋行转递。(《郭嵩焘日记》第四卷第40页)
郭嵩焘时年62岁,1875年被命在总理衙门行走,擢兵部待郎,1877年1月21日到伦敦任驻英公使,是清朝第一个驻外公使。他博学多才,思想开明,热心洋务,反对由封建国家垄断新式工业,主张扶植中国民间工商业,鼓励私人经商开矿,海运和外贸应交由商办,遭守旧势力的排斥和反对。
严复在英国留学时,与驻英公使郭嵩焘相识, 他俩在思想上有许多共同点。他们都有对西学的热情探求精神,都有寻找救国真理的渴望,都有对清朝的落后、腐败和软弱的忧患意识,致使25岁的严复与年近60的郭嵩焘引为忘年之交。
郭嵩焘在1879年也已离任回国。
1880年4月27日(三月十九),张佩纶在日记中,又记有:“黎召民书来,以严宗光不能即到(天津)见复。”“严,伯潜所荐士也。”(张佩纶:《涧于日记》第十四册第19页)
时严复在福州船政学堂任教习,当年福州船政学堂还有一批学生要出国留学,严复尚有一些未了事项,一时走不开。
1880年4月28日(三月二十),李鸿章给时任福州船政监督黎召民去函讲天津要设水师学堂,李夙苞写信说严宗光堪充教习,要把严复调来天津。
李鸿章在给船政大臣黎兆棠(召民)的信中讲:“此间逐渐购置新船,管驾头目暂取资于闽厂,既虑人才有限,而水手等亦募南人,尤恐人地不习。故拟仿设水师练船学堂为造就之基。创办伊始,师徒均少。丹崖(李凤苞)星使迭函严宗光堪充教习,闽人多引重之。夏间学生出洋后,允饬赴津,感盼之至!” 并要“寄闽厂练船及后学堂章程以供参酌”。( 李鸿章:《复黎召民京卿》,光绪六年三月二十日,《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9,第19页b-20页a)
虽然福州船政学堂当时也缺教习,才把严复提前从英国调回福建,而且黎召民对严复也很满意和重视,但他也得听李鸿章的,就在当年夏天,把严复调往天津。
1880年4月间,李鸿章调已经由英国回国的罗丰禄任天津大沽船坞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