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钟灵汉阴城,是文化大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的出生地、成长地、青少年生活基地。汉阴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他们,源远流长的陕南汉水文化陶养了他们。近年来,不少文人墨客和沈氏三贤的追随者、研究者来汉阴造访,探寻三位大师成长、成才足迹的同时,都不免要问:“三沈”汉阴故居在哪里?
是啊,从沈氏三兄弟的祖父到他们这一辈,老少三代人在汉阴居住了36年,这个问题必须回答,是绕不过去的。为了让世人信服沈氏三兄弟在汉阴出生和长大,对他们的成长环境有真切地了解,笔者在梳理往事的同时,历经10年作了大量艰苦细致地考证,可以断言:“三沈”在汉阴的故居,就是县城民主街111号,即现在的成姓大院,附属部分还包括民主街113号和薛家巷7号及9号。“三沈”故居占地400多平方米,正门、侧门临民主街,后门通薛家巷,有房舍21间,均采用木架结构,用厚实墙体将宅院四周木架包住,能抗较强地震。主人居住的正房有3进,分前厅、正厅(堂屋)、后厅3个单元,厅房用精制的格子门隔断,书房、卧室分布在厅房两边,均铺设的是木地板。前厅与正厅之间有小花园及回字型走廊,正厅与后厅房子高大,之间有一天井,天井两边是厢房,厢房与后厅阁楼相通,后厅之后是100多平方米的园林式大花园,房舍通风透光好,又互相不干扰。后厅还设有看戏楼,可请名角在家唱堂会。正房西侧为偏房,从侧门直到后门的范围内都属偏房区,厨房、餐厅、库房、厕所、佣人住房均设在这里,碓房、马厩则安排在临后门处。佣人一般只能在偏房区内活动,进出购物和搬运东西只能走侧门和后门,避免了对主人的打扰。沈宅大门外临街处有一片空场地,便于上马、下马和起轿、落轿。厕所别致,安有机关-脚踩旋转便纸盘,体现了江南人的灵气。宅院设计考究、典雅、恢弘,明显不同于当地湖广赣皖等移民民居。院内雕梁刀法细腻逼真,画栋画面栩栩如生,窗格式样古朴大方。沈氏三兄弟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习字、陶冶情操,显得特别静谧、舒适。
(-)为什么说“三沈”故居就是汉阴城内民主街111号成姓大院呢?
一、成姓老人的述说。20世纪40年代,孩提时的我,就随父母常到这成家大院玩,并同小主人们一起嬉戏,从前院闹到后院,对整个宅院的结构布局记忆深刻,对厅房的非凡和后花园之大之美十分爱慕。“文革”后,我再次踏入这家大院时,发现已遭到严重破坏,失去了昔日宅院房舍的风采。1970年,出于好奇,和这所房子主人成典炳有过一次关于这院房子的交谈,至今记忆犹新。我问:“这院房子是你们成家修的吗?”成答:“不是,是民国十年我父亲从汪家手上买的。”我又问:“这房子是汪家建起来的吧?”成毫不思索地讲:“不是。听老人说,汪二少爷是在清末时从一个在镇巴做官的沈姓大户手上买的。”我进一步问:“你估计这房子己建了多长时间?”成说:“估计不过100多年,前两年撬起来的木地板并未腐烂,还能做家具。”我还问:“汪家和你们成家搬进这个大院后,改建过吗?”成答:“汪家住这院子时间不长,没有改动,仅在正门侧门外空场地修了四间铺面。这房子布局合理,我们成家也未动过,只是将隔壁前两进偏房卖给了欧家。”诞生于民国初年的成典炳,“文革”中受到迫害,己于1972年含冤去世,生前系汉阴县平梁中学教师,属正统知识分子,他无意中提供的111号大宅院情况,现在回忆起来很有价值。查遍汉阴历史,晚清年间无其他沈姓人物在汉中镇巴做官,只有出生在汉阴的沈氏三兄弟之祖父沈栋泉和父亲沈祖颐。据查,清同治六年(1867年),浙江省吴兴县(现为湖州市吴兴区)人沈栋泉随左宗棠来陕,任定远厅(民国三年定远改称镇巴县)同知,将家安在汉阴。清光绪年间,沈祖颐先后任砖坪(今岚皋)、安康、汉阴通判、知县达17年,后升任定远(镇巴)同知,家眷均留住汉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沈祖颐逝世,“三沈”全家才从汉阴迁往长安。这完全可以说明,成典炳所言无误,111号院正是“三沈”在汉阴的主体故居。
二、对江浙民居的考察与汉阴111号民居的对比。2002年4至5月,我自费去苏、浙考察民居,在临近浙江湖州的昆山市周庄参观,令人陶醉。周庄号称中国江南第一水乡,明清以来的小镇街巷和民居保存完好,现存的近千幢宅院建筑群在江南最具代表性,其中的沈厅、张厅、叶宅等又是供人们参观民居的重点。我惊异地发现,汉阴老城民主街111号宅院的建筑布局、建筑风格,与周庄许多官宦文人大户宅院极其相似,体现着江南人的灵秀和典雅,也同样都是架子房结构,宅院均是由几个小庭院所组成,厅堂、会客厅、书房考究,卧室按辈份分布在各庭院的两边,设有正门、侧门和后门,前院也有回字型走廊,阁楼均高大相通,后院并都有园林式花园,主人的正房和佣人住的偏房明显隔开,便于主人议事、看书、习字。
三、对汉阴清晚期至民国老城民居的考察和111号民居的对比。笔者已在汉阴老城生活了75年,其中有11年生活在民国,上世纪40年代晚期至1956年前去过汉阴城多数大户人家老宅,曾祖父、祖父、父亲是汉阴清晚期至民国的名人,与老城中的大户民居主人多有交往,从他们口中也知晓了汉阴城名居状况,笔者2002年从江浙返回后,又对汉阴城民国名居做过考察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汉阴城清晚期至民国老城民居均系湘鄂粤赣皖晋移民(湖广移民最多),保存下来的大户豪宅,没有一户的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像周庄名居,无侧门及通前至后的佣人活动偏房区,前院无回字型走廊,家中花园缺典雅的园林式,厕所无小巧机关,唯一例外的是民主街111号院。沈尹默三兄弟的祖父和父亲是距周庄不远的湖州吴兴人,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四、对汉阴城清晚期至民国大户名居的逐街搜索:
大街(今民主街)从东至西的大户名居系熊姓、张姓、马姓、李姓、陈姓、吴姓、温姓、谢姓、张姓、胡姓;
新街大户名居系俱姓、邓姓、王姓、胡姓、温姓;
仓房街(今和平街)大户名居系尹姓、欧姓、谢姓、李姓、查姓、茹姓;
盐店街(今解放街)大户名居系欧姓、汪姓、侯姓;
兴隆街(今新民街)大户名居系张姓、薛姓、尹姓;
康家巷(今健康巷)大户名居系康姓、杭姓、张姓、贾姓;
义学街(今后街)大户名居系欧姓、杨姓、曹姓;
刘家巷(今光明巷)大户名居只系刘姓;
南街大户名居系孙姓、曾姓;
薛家巷大户名居系薛姓、苟姓、陈姓;
赵家巷(今已不存在) 大户名居系赵姓、李姓;
黉学巷(今红学巷) 大户名居系陈姓、谢姓。
这些大户名居的后人大都健在,均排除了这些名居是“三沈”故居的可能性。
五、从汉阴清末民初状况分折。有人推测,“三沈”汉阴故居是在城外或背街,这不可能。知晓汉阴历史的人都知道,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汉阴战事不断,土匪出没,兵荒马乱,有钱的大户人家大多龟缩在有重兵把守和护城河城墙保护的城内,城外还多是荒郊,人烟稀少。当时的汉阴城内,仅有一条正街,人称大街,也就是现在的民主街,其余都是背街小巷。那时,有地位的达官显贵、大商号均居住在大街,当地一般官员、地主、财东多居住在背街小巷。从这个大背景讲,非本地人,又在外县做官的“三沈”祖父和父亲,把家只能安在汉阴城内的正街上。况且,111号宅院,距当时的县衙门仅20来米,对沈家来说也最有安全感。
六、实物之证。111号宅院正房第二进西厢房门楣上所刻“宽厚”二字(已拆的东厢房曾刻有“平和”二字)仍历历在目,清晰可辨,很有几分沈尹默及祖父辈遵从的二王书风。
(二)驳三沈汉阴故居几个伪命题
多年来,我希望众人多方搜寻,找出“三沈”汉阴故居新线索,或陈列理由,反驳我的考证。可十年过去了,并无人与我正面交锋,站出来辩论,只是旁听到了几点质疑,现予正面回应:
-、外界媒体报道说,现在的三沈纪念馆便是三沈在汉阴故居,这是失实的。在新街所设的三沈纪念馆,它的原主人系清嘉庆至民国早期的江南会馆,民国十七年(1928),汉阴女子初小移址此处。此馆是清嘉庆初年以徽商、赣商、粤商、闽商为主的江南人所建。当时汉阴还无浙江、江苏移民(明天顺五年从四川泸州江安县迁来汉阴的沈株山,虽早期先祖发源于浙江吴兴,但经过多代多次迁徙,他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浙江人,其后代多集中居住在永宁、涧池、蒲溪、双乳一带),所谓的江南人指的是安徽、江西长江以南地区的移民及粤商、闽商移民。会馆是干什么的?会馆是同乡人聚会联谊、相互保护、协同竞争的椐点,不是读书、习字场所,更不是民宅。
二、有人对外宣称:现在的三沈纪念馆也是原来的汉阴书院,“三沈”曾在此学习生活过。亦有悖历史。据《安康地区志》、《汉阴县志》等权威史料记载,汉阴历史上只有仰山书院和育英书院,并无称作“汉阴书院”的书院,江南会馆后来也未改设过书院。“汉阴县最早的仰山书院,是明嘉靖十九年(1540)由知县杨惟藩将城内关帝庙(在今马道巷妇幼院家属楼)改建而成。由于缺乏固定经费,嘉靖二十一年(1542)停办。”“育英书院是清嘉庆八年(1803)由通判杜蕙与生员许逢熙等人创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名育英高等小学堂。”据考,育英书院、育英学堂设新街观音堂(在今经委、棉织厂家属院,1935年初设的汉阴中学也在此处),不在江南会馆。书院是干什么的?《汉阴县志》说:“书院为生童读书、准备科举的场所。”。沈三先生沈兼士甲申年四月所作《过陕南》中明确说,他们童年在汉阴读的是“家塾”(即私塾),而不是“书院”。
三、有人引据沈尹默的《自述》,说沈氏故居“后园依城为墙”,这是误解,也是不可能的。沈尹默的《自述》中说:“定远原是僻邑,而官廨后园依城为墙”。显然,这里说的是定远(镇巴)官廨,并不是指的他在汉阴的家。再说,从明代建汉阴城墙到民国二十多年,城墙内外均设有马道(即城壕),内马道(东南西北城壕)是沿城墙相连贯通的,便于士兵从任意一方快速登城作战,没有任何一家住宅可以“后园依城为墙”。
三、有人引据沈尹默的《自述》,说沈氏故居“后园依城为墙”,这是误解,也是不可能的。沈尹默的《自述》中说:“定远原是僻邑,而官廨后园依城为墙”。显然,这里说的是定远(镇巴)官廨,并不是指的他在汉阴的家。再说,从明代建汉阴城墙到民国二十多年,城墙内外均设有马道(即城壕),内马道(东南西北城壕)是沿城墙相连贯通的,便于士兵从任意一方快速登城作战,没有任何一家住宅可以“后园依城为墙”。
四、有热心人士去信,询问长期居美国当牧师的汪浩然,汪家是否买过三沈家的房子,汪答不记得了。汪浩然是汪小少爷之子,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出生于铁佛,对汉阴城不是很熟悉,年幼就离开了汉阴。况且,系汪二少爷而不是汪浩然之父于清末买的三沈家的房子,民国十年又卖给成家,他怎么说的清呢?
2001年秋,陕西省建设厅总工程师来汉阴,从民主街111号门前路过,发现此宅前小花园造型不凡(现已毁),在时任汉阴县委书记(现为陕西省信访局长)陈纯山、县长(现为安康市长)徐启方和县建设局长(现为安康市安监局长)廖良成及我的陪同下,深入院内察看,赞叹不己,建议保护老名宅、古建筑。《安康日报》2004年披露汉阴民主街111号是“三沈”故居后,曾引起陕西咨询委主任徐山林、原安康市委书记王忠民和北京大学教授的先后过问,只是当年县主要领导未正视历史,如实向上级汇报。
沈氏三贤汉阴故居虽遭严重破坏,但欣慰的是正房的前厅、正厅两进房舍和后厅的前厢房及部分偏房尚在,大门和后门也在,整个宅院的轮廓可辨。只是2012年9月,正厅一间东房坍塌,并危及邻房,表明抢救保护急迫,不能再拖。
【李家成注】此稿前(一)部分为《沈氏三贤汉阴故居考》原文主体,(二)部分为后来充实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