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学期过去了(2013-2014上)


又一个学期过去了(2013-2014上

 

教师的日子是一个学期一个学期过去的。

日子一个学期一个学期过去,每一个学期都是下一个学期的重复。充满期待的开始,有条不紊的过程,紧张而忙乱的结束。

其实与学期的周而复始无关,我的生活总是那样单调——读书、写字、教学以及偶尔的放松。我已经习惯了这样乏味的生活节律,如果生活内容更精彩或者更丰富一些,我可能会有更强的失落。

 

这学期上了两门课,2013级的政治经济学及2011级的经济学说史。

这学期的政治经济学适逢新培养方案的实施。按照相关要求,课堂讲授与课外讨论要配比为2:1或者1:1,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80:20。我以前也曾经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配置讨论课,但一般一个学期也就是三四次;我也主张应该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而不要将整个教学考核都放在期末的一次考试,但平时成绩的比例不会这样高。

实际上,一个课堂的人数达到90多个,分组讨论将会非常困难。小组讨论的适宜人数应该是五六人。人数太多,每个人的发言机会就不多,于是就会产生搭便车的情况。另外,真正的分组讨论,如果同时进行的话,需要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还有有相应的适于讨论的空间。这些条件都很难具备。如果不是同时进行的话,没有讨论课的小组就会无事可做。

这个课堂有90多人,分成10个学习小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每个小组设计问题,提供基本理解思路,小组课外学习和研究,制作出课件,再到课堂上集中展示。从实际情况看,效果不是很好。因为每个小组的人数比较多,助长了搭便车问题,作业往往是由组长带着一两个人来做,其他人不管不顾。作业小组对自己所讨论的问题会下一些功夫,会有一些认识,但演示的时候其他同学对相关问题缺乏了解,因此没有什么帮助。很多小组做集体作业过程中,过度依赖网络,由于他们还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缺乏对知识的鉴别能力,因此呈现出的成果会有一些问题。致命的是,很多小组做作业的过程中不与老师沟通,因此可能留下很多知识和技术的错误。

大一新生的学习热情还是值得肯定,这是高中阶段遗留下来的刻苦精神还在起作用。随着大家逐渐熟悉大学生活,刻苦学习的精神在某些学生身上会发扬光大,在某些学生身上则会慢慢消退。总的来讲,上课出勤率很高,上课过程中大家的表现都很专注,作业完成情况也比较好。比较让我满意的一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多学生开始阅读经济学专著,并且逐渐思考一些问题。这学期的平时个人作业,我的要求是可以做每章之后的复习思考题,也可以叫读书笔记,也可以两个作业都做。看了第一次的作业之后我就很欣喜,有的同学读的书很有意思,也能做出一些自己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大一新生在学习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分注重记忆而忽视思考;过分依赖教材而对专业著作缺乏认同。还有部分高中阶段接触过一些经济学常识的文科生,头脑里有太多顽固的教条,对学习新的知识会有一些抵触。总的来讲,大一新生还处在选择自己成长路径的过程中,他们会有些茫然,会有些困惑。有的学生会比较快做出明确的选择,会比较快转变学习方法,这部分学生会更快地成长。而因为选择困难而停下来的,不能很快适应学习方法变化的学生,可能会逐渐分化到另外一个阵营。

这学期的经济学说史教学整体来讲比较平稳。总的来讲大家的学习热情都很高,大部分同学都有着端正的学习态度,有着认真刻苦的求知精神。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一样,教学分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两个大类。教师讲授的内容是现代经济学之前的经济思想发展,学生参与中的小作业一是平时教学过程中布置的具有研究性质的“小作业”,二是课程最后阶段各个小组介绍现代经济学流派的“大作业”。除了第十小组最后讲的“斯密动力与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之外,“小作业”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最后阶段的“大作业”要好一些。有的小组的作业达到了我的这个课堂的历史最好水平。第二小组讲“新古典综合派”,真正理解了新古典综合的核心观念,理论内容和政策主张。对于什么是综合,为什么要综合,怎么综合,对综合结果如何评价等问题,都有着比较完整而深入的理解。他们最初交给我课件做得很不好,受到我严厉的批评。进过反复的修改,深入的研究,他们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还有几个小组做得也不错,比如“新剑桥学派”小组,“新凯恩斯主义”小组,“理性预期学派”小组,“公共选择学派”小组。

最后一次课,第十小组讲的是“熊彼特经济学”。其实我对这个小组的指导不是很多。我给他们提出研究主题,结构框架及参考书目之后,他们就进行了分工,开展深入的研究。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他们对自己要讨论的内容比较熟悉,讲起来就能做到深入浅出,条理清楚,也会充满自信。其中讲得最好的是熊彼特与“创新”相关的理论,比如创新与经济周期,创新与资本主义前景等等。讲这部分内容的小翠和小蒙是整个课堂学习最认真投入的学生之一,他们舍得下功夫,也具备很强的理解能力。看到小翠将熊彼特的创新与经济周期理论相结合的时候,我感到异常的高兴。其实,在他们上讲台之前一周,课件还没有最后成型的时候,我就相信他们可以呈现一堂精彩的演示了。第十小组两次作业做得都很好,我相信除了这个小组成员的学习热情及学术兴趣之外,还与组织和领导有关。小组长小轩曾经支持过我暑期在洪湖的调查,这孩子做事认真负责,有公益精神,有集体荣誉感。每个小组演示之后,其他九个小组给他们打分;老师汇总成绩之后,给出一个总体的分数,再由小组长与组员协商来分配分数。我给第十小组的分数是三个A+,其他的A或以下。我相信小轩的组织是他们小组成功的关键,但他却把A+让给了别人。

两门的期末都采取口试。人数实在太多,工作量实在太大太大。不过,这种方式比之其他方式,可以更好地达到考核的目的。

 

这个学期买了很多书,也读了很多书。书读得很杂,我还是那种“风吹那页读那页”的心态。随意翻书,认真阅读。只要有思想的趣味,只要有知识的品味,我不挑领域,也不怎么挑内容。这学期主要读过的书,除了经济学及经济思想史之外,更多的是社会学,历史学。另外还读了几本小说。

不过,这学期就思想而言,似乎进入了休眠期。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可以激发持续思考的idea,也没有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字。断断续续在思考一些与方法或者观念有关的东西,往往尚未成型思绪又被牵引到其他的阅读领域中去了。对自己的思想有些刺激的倒是一部以“汉娜·阿伦特”命名的电影。这部电影围绕阿伦特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展开,介绍了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思想家的卓越思想。由于受这部电影的影响,我又看了阿伦特的一些东西,对她的思想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我发现,我以前所接受和认同的与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有关的一些东西,在阿伦特那里都可以找到现代的回应。

这学期参与过的唯一一次“学术活动”,就是12月份在厦大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政治经济学年会。有一些凌乱而肤浅的感受,谈不上什么收获。

                                           2014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