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危机阴影下的金融危体系如何破局


2014,危机阴影下的金融危体系如何破局

杨香豹

摘要:2014年,中国金融系统依然会面临结构不合理、GDP误导和紧缩性陷阱的危机威胁。同时,中国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使金融体系需要也必须直面矛盾,进行深入改革。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信用再造、优化机构、制度创新、全方位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这四个途径。

关键词:金融危机结构 制度再造 创新

2008年以来,在宏观政策的坚挺下,中国金融体系虽然成功抵御了西方国家金融危机带来的一波又一波冲击,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金融效率依然不高,潜伏于结构与体制之中的金融危机阴影,依然威胁着中国金融体系。2014年,中国金融生态链需要重构,威胁金融安全的危机,需要破局。

一、2014年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危机

1面临结构不合理的危机。

中国金融体系是“倒三角”,使金融结构的失衡,严重伤害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下沉使人民币的价值基础降低,加上热钱流入和利率平价的作用,购买力平价严重倒挂,极易发生东南亚式金融危机。

中国金融业严重歧视民营企业,相关融资法规中,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政策多达36条左右。比如,同样的信用评级,国有企业发行债券无需担保,民营企业则要严格的担保约束,而利率高于国有企业。这种情况在资本市场、信贷市场、金融服务各方面都有体现。

近五年来,中国的经济、金融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于4万亿投资是从政府财政注入,经济和金融资源向国有企业集中。央行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又不得不反复紧缩银根,使得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变本加厉。从2008-2013这一段时间中,中国产生了成千上万个国有企业,如各种城投公司、交通公司、水务公司等融资平台公司。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国进民退问题,市场化改革倒退。由于金融效率的下降,实体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困境,高利贷盛行,大量民营企业倒闭,企业家跑路甚至自杀,国民经济损失严重。时至目前,民营企业的融资的综合成本仍高达年率20%左右。

金融的基础是信用。中国存在严重的信用不对称问题。所谓信用不对称是指由于产权制度、金融体制、关系型融资、金融市场失灵等原因,使得金融市场上不同的经济主体的信用能力存在非市场性差异。如中国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存在明显的信用不对称。信用的基础是资产,中国的产权制度仍然以国家所有为主体,国有企业融资可以用土地、矿山等国有资产,民营企业则不可以。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银行具有长期的关系型融资。正是这种不对称的信用关系形成了“倒三角”的货币结构和金融资源的错配。使得2008-2013年的2次经济波动和刺激政策中,金融资源不断向国有企业集中,民营企业不断被抽血,经济结构恶化。

2面临GDP误导的危机。

中国的GDP与发达国家不同。第一,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是一个以家庭、集体和国有企业为细胞的经济体,存在大量的内部交易。第二,中国的市场经济程度较低。市场是发现GDP和信息的。市场化程度愈高,相对GDP统计水平愈高。如人民网上市前还没有多少GDP,上市以后,市值达150多亿。第三,中国的产权制度不同于西方国家。由于中国是以国有的集体产权为主体,如大量的农村土地、知识产权等。第四,中国统计制度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的统计制度是从计划经济过度而来,统计口径、统计对象等都不同于发达国家。第五,从中国的税收、国有收入、单位GDP能耗、进出口等数据看,中国的GDP有严重低估的可能。第六,中国虽然GDP增长较快,但是,GDPGNP是不同的。美国GNP高于中国很多。不能简单地用GDP衡量经济增长水平。

M2/GDP过高会对国家货币政策产生误导。如GDP的可比性不同,甚至被严重低估,那么,中国的流动性过剩、房价收入比过高、货币超发等命题都需要反思,宏观经济政策也要进行思考。近几年宏观调控主要参照GDP,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2006年底2007年初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是由于宏观调控失误形成的,2009G20峰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都有相关的表述。进入21世纪初,由于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特别是金砖四国的崛起,世界资源蛋糕重新分割,自然资源的供需曲线断裂,资源价格上升,引起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紧缩并不能使物价下降,如果经济体的货币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还会使物价上升。这样使美联储进一步提高利率,直到危机发生。中国现在的经济特征与美国次贷危机前相似。

3面临“紧缩性陷阱”的危机

紧缩性陷阱”是指在货币对于商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指微观经济学意义上的供给与需求),紧缩的货币政策反而会导致物价的上升,引起货币当局进一步的紧缩,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使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同时发生。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十分复杂。单纯的货币原因无法解释,单纯的货币措施也无法解决。在当前的情况下,如果增加货币投放,由于金融效率不高,大量的资金仍然流向房地产和“铁公基”,反而助长泡沫和推高通货膨胀;如果紧缩货币,由于“too big to fail效应和信用不对称,资金会进一步撤出实体经济,压缩有效供给,产生经济滞涨。

从全球视角来看,1933年的大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都是通过结构调整、提高效率的同时,增加货币投放来治理的。欧洲债务危机早期,推出了一系列的紧缩措施,但受到了普遍的抵抗,最终还是回到量化宽松的轨道上。1933年大危机后期,欧洲货币当局希望通过紧缩政策恢复金本位,但最终满盘皆输[参见《凯恩斯传》,书中认为,欧洲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不如增加有效供给,欧洲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欧洲失去了货币主导地位,而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采取凯恩斯主义政策,增加货币投放,化解了危机,美元从此占据了主导货币的地位。]2007年金融危机的治理,凯恩斯主义仍然取得了胜利。美国通过量化宽松政策配合结构调整,实现了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双赢。

中国近期的货币政策相对于扩张的经济需求而言,属于紧缩政策,如准备金率在20%左右,基准利率在6%左右。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没有房地产的扩张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如果没有严重的金融资源错配和金融效率的持续下降,应该能够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但是,由于金融结构的畸形,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严重扭曲,这种货币政策异化为对于实体经济的极度紧缩政策,严重伤害实体经济,并使经济结构恶化,酝酿经济滞涨的危机。

二、如何破解危机

1.信用再造

中国必须进行信用再造,以此来改革金融结构和提高金融效率。信用再造可以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一是营造公平、有效、结构合理的金融生态;二是对资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权进行信用化和证券化,形成融资能力;三是渐进性地实施产权制度改革。

中国的金融制度中,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是不平等的。在宏观上,由于国有企业是政府的,当发生危机时,财政和金融首先向国有企业投入,因为国有企业听话,见效快。2008-2013年的4万亿1.0版和2.0版都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中国国有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型融资是制度性的。因此,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在金融法律上、金融监管上明确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建立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其次,针对信用不对称的情况,我们要知道,无论建立多少金融机构也解决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为国有企业不但有信用优势,而且可以不计成本,这种竞争优势具有国家垄断地位。这需要改革国有企业,使它们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使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具有同等的国有资产使用权,并使这种使用权和收益权信用化和证券化,实现平等的融资功能。第三,所有权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建立一个明晰的产权制度、产权交易制度是应当做到的。改革的重要任务在于明确产权基础上的信用制度和平等的金融制度。

所以,对于中国的信用再造而言,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资本市场具有银行所没有的优势和功能。通过资本市场的证券化,可以使使用权和收益权实现融资。发挥资本市场的并购和重组功能,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同时把优秀的生产力较快地导入中小企业,实现盘活存量,打造经济升级版。

中国需要一次信用再造,来盘活存量。更需要一次金融再造来优化增量。金融再造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金融浪潮。通过金融信息化、金融工程技术和金融组织创新,把金融业原有的虚拟化、泡沫化、投机化的发展趋势转向服务实体经济,在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创新金融市场机制,实现高效率与低风险。

2.优化机构

中国金融结构呈现倒三角形,不稳定,风险较大,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业表现为银行过大,直接融资发展严重滞后,金融资源向国有企业和政府集中,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非常困难。经济结构的倒三角表现为近几年,国进民退,央企、国企很大,而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萎缩。

政府结构表现为上强下弱,权力大服务小,人治大,法治小。有人建议推倒重来,这是不可以的,要吸取前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应当继续渐进的增量改革,做强做好国有股份制银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形成金三角的金融结构。经济方面做好国有企业,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政府方面要提高效率,形成高效政府和大服务的组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强势政府是防范金融危机和参与全球竞争的保障和核心竞争力。

3.制度创新

世界经济史证明,大国崛起需要伟大经济理论思想的支撑,不然经济发展也不能持久。容易西方一些错误理论所误导,前苏联解体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西方经济理论存在系统性的错误,主要是其价值理论-效用价值论有问题,中国绝不能照搬照抄。经济危机反复证明了这个问题。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丰富的经济文明,很多思想需要认真地总结和归纳。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的变革,都离不开伟大而正确的理论思想的指导。三中全会前我就关注中共在经济理论上的创新,但是,改革缺少一个驾驭全局的经济理论思想的支撑。

因此,要理顺政经体制和理论体系,认真归纳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基本经验,坚持渐进的增量改革模式。推进党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和水平,对党的理论、执政能力和技术、管理水平进行提升和改造。实现党的科学治理结构和机制,形成科学的民主和民主的科学的上下有机结合和均衡。在经济上实现市场、社会和自然的有机统一。在尊重市场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在理论上形成科学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海纳百川,形成主流的科学发展的经济思想,指导中国经济实践。

4.全方位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

从经济管理看,要为实体经济营造全球最优的经济生态环境和价值洼地;精兵简政,提高政府的效率和信息化水平,把政府成本降到最低;正确处理好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从宏观经济看,要做好、做大、做强房地产市场,发挥房地产的龙头作用和资源红利作用;做好、做大、做强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功能,通过高效的较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把中国实体经济重整一遍,从而优化经济结构,使最优秀的生产力通过资本纽带迅速向实体企业流动,可以较快提高中小企业利润水平,解实体经济之困,也是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应急之策。

从金融管理看,要处理好控制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增加投入,提高金融效率,实现六大红利的增长,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总体价值水平,防止陷入“紧缩性陷阱”,消除货币泡沫和通胀,实现高增长与低通胀的“双赢”。当前应当较大幅度地下调准备金率,从而降低利率和企业融资成本,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中国当前高准备率和高利率政策有违市场经济规律,没有充分理由;实施信用再造和金融再造工程,提高金融效率,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盘活存量,打造经济升级版;加强和提高政府的科学监管水平,防止国际风险和金融风险。用外汇储备和准备金储备提高六大红利,从而使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劲增长。

总之,改革必定是2014金融体系的主旋律,及早破解威胁中国金融体系的危机,一定会使金融系统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经济的整体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林毅夫,姜烨.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J].金融研究,2006,(1.

[2]钱雪松.公司金融、银行业结构和货币政策传导[J].金融研究,2008,(8. 

[3]牛娟娟.统一金融监管有助于提升监管效率[N].金融时报,2013-08-12001.


 

作者简介:杨香豹,高级经济师,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财政金融、宏观经济、企业管理

工作单位:葫芦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通讯地址:葫芦岛市龙湾大街葫芦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125001

欢迎媒体采用并寄送样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