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禁令“落地”要做好“长久”文章


节日禁令“落地”要做好“长久”文章

  

  中央纪委要求“抓完中秋国庆,再抓元旦春节”,明确表示坚决刹住用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两节”是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纠正“四风”的重要时间节点,也是群众观察、评价干部作风的重要窗口。时近春节,各级各地节日禁令总体执行较好,党政机关传达室存放节礼几乎绝迹,高档饭店、私人会所公车公款私用减少,景点、饭店门口基本看不到公车停放;小商品批发市场挂历贺卡销售冷清,党政机关带动,一些私企也取消订购。如此等等的迹象表明,节日禁令已经起到了作用。但是,常态才能常效,长效才能长久。禁令“落地”更要“长久”。

  制度执行要突出平时。应该说,去年以来,中央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力度空前,而且禁令频出,使党风政风有了一定的好转,也提振了干部群众的信心。但是,反腐败、转作风,不能仅仅依靠发文下令,更多的要靠制度,尤其是平时的制度执行和落实。不仅要抓节日假期这些重要时间节点,更要抓住平时的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切忌搞一阵风,或者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不正常现象。要切实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体系,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大力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不给权力出轨、失范、滥用的机会,突出制度管事管人管权,而不是靠行政命令或长官意志,要从源头上改进作风、遏制腐败。

  要习惯“年味”变淡。元旦春节期间,有一些人情往来,营造出某些节日气氛,是抚慰人心的好事情,也是积极的民风民俗,甚至可以提升至“文化遗产”的高度。但是,营造年味应当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商业机构当然可以、而且应该推波助澜。一些社会团体、文化团体亦应当积极参与、甚至出面组织引导。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奢侈浪费等,却不能因此而得到“谅解”。多年来,用公款烘托起来的浓厚年味,本来就是一种不正常现象。从中央到地方的节日禁令,确实可能会让人觉得“年味”有点变淡了。中纪委的廉政风,吹散一些不正常的、异化的年味,也许会让一部分人感到别扭。但人们希望,这种别扭能成常态。作为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习惯“年味”变淡,并自觉在这样的氛围中将老百姓的民生实事做细做实做好。

  要有一抓到底的决心。腐败问题,是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而腐败问题往往首先是从作风问题开始的。坚决刹住节日期间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进而规范和加强作风建设,是反腐败工作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必然选择。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一种不良风气一旦形成,要扭转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年节送礼、印年历、购烟花等等,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俗。要想彻底扭转这种风气,必须从小事抓起、从每个时间节点抓起,必须要有一抓到底的决心、锲而不舍的精神、久久为功的作为,坚持做到“抓大不放小”。只有从公款送节礼、公款印台历、公款购烟花等这些小事抓起,并切实管住了,对踩线者一律处理、动真格、不姑息,这样不断整治才能使反“四风”不断深化,才能把官员贪腐的可能性扼杀在萌芽阶段,将反腐倡廉关口整体前移。

  “落地”必须生根,生根才会“结果”。执行中央节日禁令,不坚持不足以深化,不严格不足以震慑。节日禁令不仅要管当下,更要管长远。当干部“廉洁过节”不再需要发文件、下通知来提醒的时候,也就是风清气正的时候。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