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马蔚华行长《感悟华尔街》所感


在马蔚华行长离开招商银行一年半之际,我终于看完这本他署名著作的《感悟华尔街——我们的金融风暴之旅》一书。20089月,在华尔街遭遇金融风暴肆虐最残酷的日子,雷曼破产、AIG告急、华盛顿互惠银行挤兑……坏消息一桩接着一桩,恰逢此时,招商银行纽约分行成立,恰似寒冷冬天的一抹暖风,让在风暴中疲于奔命的金融大佬们看到一丝希望、一抹亮色。

马行长借此时机,以招商银行掌舵者(更深一层可以说是中国金融代表)的身份,依托多年在国内外积累的金融人脉资源,遍访华尔街及华盛顿金融高管及名商政要。他们既有花旗董事会主席威廉·罗兹、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美林集团副董事长麦克唐纳、瑞银集团(UBS)副主席立昂·布列坦、德意志银行主席约瑟夫·阿克曼、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主席汤姆·麦基洛普、美联银行CEO罗伯特·斯蒂尔等享誉全球的金融机构高管,也有纽约市长迈克尔· 彭博、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纽约州银行厅厅长纽曼、纽联储行长蒂莫西·盖特纳,还有政商界名流基辛格、NBA掌门人大卫·斯特恩、私募股权基金基金(克莱顿-杜比里埃-赖斯)主席赖斯等。能同时拜会这些对国际金融形势举足轻重的人物,深究危机根源、纵论经济大势,一方面源于中国综合国力提升让中国代表充分获得西方名流的关注与尊重,另一方面也与马行长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金融管理知识不无关系。

阅读此书的人有幸随着马行长马不停蹄的走访及冷静、睿智的观察去体验那段风云变色的岁月,救赎者与被救赎者、兼并与被兼并者、弃人者与被弃者的境况和心态,或淡定、或从容、或忙碌、或失意,不一而足,考验的是心态,感慨的是人生。作为对外发行的著作,马行长对走访人物多是褒奖溢美,但也都刻画入微、个性鲜明,在识人运笔方面炉火纯青。每次会面,都不能脱离对本次金融危机根源的分析,总结下来大致为:除了快速的金融创新与滞后的金融监管之间的不对称,背后深度隐藏的其实是“Greed is good!”的人性贪婪。在利益面前,消费者明知缺乏还贷能力却过度消费、盲目投机,放贷机构明知超越风险底线仍然向“三无”人员发放按揭贷款,精明的投行家明知风险积聚却仍花样翻新地推出CDOCDS,专业的评级机构未完成尽职调查也草率给出AAA评级。

往深层次想,一环环利益链条相扣,其实大家都在赌——房价无限增值。在这举世膜拜的幻象之下,不乏清醒者,部分人曾诚信地提示要关注风险,却被淹没于全民投资的狂潮;部分人趁乱牟利,提前清仓,然后袖手看旁人挣扎,以打击对手;部分人即使认识到危险也心存侥幸,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不会是最后的接棒者。华尔街汇聚着全球金融投资界最聪明的人,拥有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最全面的产品组合,但多数人面临次贷风险时的茫然不知和侥幸心理充分说明其不专业、不道德、不前瞻,否则思及严重后果即使面临巨大的贪欲也必有所收敛。

然而,此书令我深刻触动的其实不是金融危机,而是马行长与两位“格老”的相识相知,字里行间折射出来的其人、其行、其想,厚重的人生阅历后体现出来的睿智与宽容。

“格老”之一是AIG集团前CEO莫里斯·格尔伯格。书中虽然名流云集,但马行长毫不避讳地表示“格老”是他此行最想拜访的人。他用“严厉急躁、说一不二、不知疲倦、不屈不挠、斗志十足、野心勃勃”来形容“格老”,两人何其相似!中国银行界,没有哪家银行象招商银行一样,银行品牌与CEO联系得如此紧密。这家小银行在1999年资产尚不足1000亿元、业务范围仅限于深圳特区。在马行长掌舵的14年间,资产增至3.4亿元,业界排名国内第六,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并拓展至美国、港澳。取得如此突出成就,除了搭乘中国经济快车,马行长和他的团队居功至伟,不怪乎在书中他的自豪和骄傲时常溢于言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招商银行内部竖起一尊难以动摇的神像,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一言堂”就此形成。他熟读中国经史,熟谙现代企业管理精神,在行内设立了直达高管的“留言箱”,也民主地听取多方意见,但其强硬的个人风格让委婉识趣的内部员工退避三舍、收敛锋芒,却时常私下抱怨招行重零售轻批发、重业务轻风险、重宣传轻品质。可惜,他听不到,或是听到也置之不理。他的管理哲学和经营实践告诉他,企业经营需要决断和威信!

随着招行零售业务优势不再明显、公司业务成长缓慢、二次转型收效缓慢等问题显现,因曾经的伯乐不在,马行长与大股东招商局之间在经营理念方面逐渐存在分歧,终于在2013年中被董事局仓促踢出局。书中,马行长曾经于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巧遇另一位“格老”——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那时的格老,孤单落寞。曾几何时,业界流传这么一句话:“格林斯潘打一喷嚏,全球投资人都要跟着抖三抖”,其影响力可见一斑;曾几何时,他是美国经济的英雄,被奉以无尚的尊荣。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他却从万众瞩目的神坛跌至万夫所指的境地,被指责为“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他的心境、处境一般人难以体会!马行长不无感慨“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或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或是对前途的兔死狐悲。所以,他宽厚地走过去与这位孤单的英雄握手致意,让“格老”感受来自千里之外的中国同道的尊重与欣赏,此心此行令人钦佩!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希望今时今日,落幕的马行长也有人如他待格老一般,给予温暖的一句问候、赤诚地一次握手,用以抵御这冷彻心扉的世态炎凉!

末了,他以看似矛盾的话语却理性地综结全篇:“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昧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唯一能够相信的是,人类终能游走于危机的两翼,危险虽在身边,理想亦在继续。”虽处困顿之地,但乐观精神常在。人非圣贤,没有人能顾及方方面面;人至察则无徒,没有人一生都能作出正确的决定。宽厚待之,积极行之,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