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技术大量借用禅宗思想,及模仿一些禅宗公案的教育形式。
但禅宗思想也只是思想,并非“禅”本身的精义所在。与各类学术思想一样,仍然是一种思维产品的表达。仍处于一种二元辩证过程中,并非究竟圆融的智慧。
教练们对禅宗公案形式的模仿,与大德应机接缘之机锋有着千壤之别。
一个是设想学员们的反应和可能性,给以“死”的指导,以赢得其“信”,心量计较,目的性较强。稍微有些心理学常识或智慧的学员就可让教练们所谓的智慧捉襟见肘。另一个则是开悟后圆融智慧的慈悲接引,内蕴玄机妙理,助人智慧醒悟,或广播慧种,并不追究个人一时一刻之得失,大慈悲于世。
所以,真高明的教练方能成为人生甚至生命的导师。但其能力、水平与当机识人、识事的智慧密切相关。智慧又决定于通“道”,及融通、圆融学问的程度。
否则,不过是停留在玩“术”的层面,自迷而迷他,断人慧命。虽说是帮人,就好象以病换病,终究是病;又如帮人刚出冰窟,又坠火海,还趁火打劫,赚些实惠,实损功德。均为智慧不究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