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中国式思维”做中国品牌


 

  国产品牌之所以会出现像这两位兄弟所说的今天一式,明天一型,后天一个样,其实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中国人不懂什么叫事物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而在于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劣根性的思维方式决定的。

   首先,从欧美大品牌的发展史来看,能够存活50年以上的品牌只占品牌总数的113不到,能存活100年以上的品牌不超过0.3/100。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国际一线品牌之所以能活至今固然和他们一以贯之地坚持系统布局,连续审慎和认真工作的逻辑思维和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从一开始就懂得如何做百年品牌?他们多数也都是从欧洲的小匠人铺子经过上百年的摸索和经历了九九八十一磨难,尝试了无数的起死回生才存活了下来的。最著名的国际四大牛仔品牌有三个都过十次以上了,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我们就不去一一地展开了。

  其次,国际品牌他们最初并没有像中国品牌一样要担负起养活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多半是出于一家人靠一个人的手艺而活的生计需要,这与水浒传中拉潘金莲下水的王干娘隔壁的李银匠作坊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经过了欧洲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机器化大生产才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们经过了长久的市场摸索以后,也逐渐地找到了自身品牌的性格和"样子"。这就好比李逵的性格必须是一把杂草似的胡须,坦胸露腹,嗓门有天高,声音比人跑得快,另外还必须是手持两板砍柴大板斧,否则李鬼怎么能靠摸仿李逵这个品牌去打劫过路人以此手段来骗财谋生呢?

    最后,也就是说国际品牌他们正是因为有了上述三个因素才保证他们成了国际知名品牌的。

   一、品牌诞生起步时养家糊口的压力较小,有的甚至是创始人个人的性格偏好展示。国际品牌他们不需要因为巨大的企业生存压力而违心地抹煞掉展示和探求自己性格的机会,而必须先去快速地迎合"市场需要",否则自己就饿死了。因为真正的品牌是让小众来逐步认可品牌的性格,而不是反过来让品牌去抹掉自己的性格去迎合"市场需要"。

   二、国际品牌他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特有的"样子"。比如迪索牛仔的机修工样子,levis的简单直白,G一STAR的叛逆个性等等。而中国品牌不要说有空去探索和展示属于自己的样子和个性了,能整天不忙于自己的生存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所以中国品牌至今还没有自己的个性和"样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他们有一以贯之,严谨科学行事的良好品行与习惯。这一点恰恰是中国人最要命的缺点与劣根性。比如5000多年了中国为什么只有景泰蓝,张小泉菜刀和王麻子剪刀?为什中国的城市十年八拆?而欧洲一建就是百年?也就是说"坚持是一种品格,认真才是永恒的高尚"的品牌格言恰恰是中国人最不待见的。

  这就是为什么5000年的中国能留下来的东西真的不多的真正原因,这也正是因为这几个要素才决定了中国人是做不出国际品牌的。

---------------------------------------------------------------------

真理不怕被庸人说"空"!!

  “先做思想再做产品,这是品牌革命的首要问题理论在科学品牌发展观中首次提出距今已经整整六年了,老韩同志也声斯力竭地喊了多年的"中国品牌无思想"可就是没有人在乎......

  这不,今天早上我还写了别用中囯人的"思维方式"做中国品牌,果然今天的环球时报就报导了全球"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的最新观点----中国品牌有文化没思想。这是第二次由国际顶尖大师给予我们首创理论的强力支持。

  因为,上一次是在2012年3月底,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徳-科思教授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中国应该解决思想巿场的问题,科思教授第一次强力支持了我们太子龙的先做思想再做产品,第一次由全球顶尖大师理论支持,当时我们自己真的是惊呆了!!!

  因为,国家品牌的推广不能老是像张艺谋搞的北京奥运开幕式那样依赖场面浩大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因为,在国际政治上人家是想听你说了什么?而不是看你到底有过什么和有多么地好看?比如,人家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凭借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这简单的8个字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战胜全世界,而我们国家花了数不淸的广告宣传费,也开办了几千所孔子学院结果是啥也没有说?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呢?恐怕连中共最高官僚自己都说不清楚。

 每一次国际顶尖理论的支持我们都倍感荣耀和自信,同时,也倍加地感谢浙江人民的厚爱与支持,倍加地感谢我们太子龙的老板王董蔡总的超前引领和鼓励!

    近日,有两个同行资深兄弟问老韩,为什么国产品牌总是今天一个型,明天一个样?为什么不能像欧洲大品牌一样能长期保持自己的风格属性呢?老韩笑了笑答到:彭大姐随近平哥出访欧美不也是穿的国产品牌吗?为啥这个品牌就能做到长期一个样呢?同行兄弟顿时语塞满脸通红......类似这个老问题在十年前老韩同志就已经解密了,今天我们就再来炒一次剩饭,以飨同行兄弟困惑了大半生的职业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