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市场化缺一只角


  新股发行创出历史纪录,暂停十三个月发行有史最长,开闸一周50家公司启动发行,创历史纪录。

  深圳市场是主要看点,上市企业规模适合深圳,50家新股6家主板上市,24家创业板,20家中小板,创业板与中小板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一趋势未来不会变,中小板与创业板占据优势还将延续。今年是新三板元年,未来经过时间考验的大量新三板中小企业,会源源不断输送到创业板、中小板。中小企业更适合作为新股改革的试验田,资金可以发挥作用,概念容易炒作,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中国经济未来的新生力量。而低迷的市场无法承受大盘股的压力,目前蓝筹股正在向着准债券市场的方向越行越远。

  头几批发行的新股会受到热捧,此后风险会逐步增加,最终会出现破发的企业。

  50家企业的上市将证明批发上市的威力,供给大量增加,引入存量发行制度,新股稀缺性下降。上市公司不约而同出现存量发行,如在创业板上市的我武公司募投项目所需资金总额和发行费用合计约为2.17亿元,每股发行价20.05元,此次发行的2525万股人民币普通股中,1100万股为新股,1425万股为老股转让。创业板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奥赛康,发行5546.60万股,新股数量为1186.25万股,公司控股股东南京奥赛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转让老股数量为4360.35万股,预计老股转让资金近32亿元。公司一上市就成为真金白银堆砌成的亿万富翁,证监会及时叫停,显示过份贪婪会是一场梦。

  市场风险上升、预期分化,公司质地研究极端重要,资金将仅仅局限在打新领域,炒新的意愿跌入冰窖。风险越不确定,时间越重要,投资者赚一把快钱就走,绝不在市场中多做停留。《新财富夜谭》节目中,东北证券首席投资顾问郭峰表示,趋势投资是主流,价值投资更边缘化。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部副经理钱启敏则表示,炒新风险越来越大,不如打新。

  公司质地参差不齐,新股发行的目标之一,产生市场化预期,溢价越来越小,最终产生分化:行业质地好、发行价格合理的公司受到追捧高价发行,而糟糕的公司无人问津。打新股热情高涨,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加、过高的定价抑制住炒新的步伐,炒新者下场不妙。2012年参与新股上市首日买入的账户中,截至年底亏损账户占比56.2%,户均亏损0.59万元,户均亏损率10%。

  不仅资金短期化,二级市场的资金也将流入新股。市值配售原本是为了稳定二级市场,但沪深市场分割计算,上市主要在深圳市场,要稳定也只稳定了深市,沪市处于输血的角色中,近期深市的成交量高于沪市,就是例证。事实上,在打新前两日买入,而后大规模卖出打新的各种“宝典”、“秘笈”层出不穷,市值配售不会稳定二级市场,但可以增加市场波动。在T-2、T-1交易日,资金为打新不得不进入、退出二级市场,T+3交错解冻重复参与上述游戏,增加了市场的波动,对从事金融期货的人是大大的福音。

  在打新市场中,小散被边缘化,他们动用资金的能力低、打新成本高、中签率低,与优先配售沾不上边,监管层让机构与大牛散联合主导市场的倾向非常清楚,A股是散户型市场,散户却一直被视为非理性市场的根源,成为市场不成熟的标志,成为眼中钉,必欲除去而后快。

  面对股东上市就套现的质疑,面对新股的疯狂,虽然管理部门强调遵循市场定价机制——既然市场愿意出高价,既然有超募资金,与其日后业绩注水,还不如一次性释放红利,让投资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还是表示,不能放任自流。

  尊重市场必须彻底,不能顾此失彼。建立市场规则不能手软,如此之多的公司上市,难免泥沙俱下,能否做到造假上市者毫不犹豫立刻退市,以免绿大地式的公司盘踞市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强调信披真实,强调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证券服务机构因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投资者损失。

  公司上市按一定的比例设立赔偿基金,日后赔偿成本高昂。资金入帐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有造假上市,退市处罚、赔偿机制也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不要在垃圾堆中再制造一堆。

  没有信托责任,没有信用溢价机制,就没有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