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部对“除生活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安排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表态,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中央已提出严控特大城市人口,也就意味着控制面积过大、盲目扩张、乱建新城。第二是工业用地、老国企用地比例偏大、利用效率偏低,须盘活存量。第三是以住宅为主的生活用地将是供地重点。第四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很重要。2013年12月12日-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目前城镇用地分成三大类:生产、生活、生态。生产用地主要指工业、仓储等用地,生活用地包括居住、教育、医疗、商业、文体等民生用地,生态用地则包括河流、湖泊、山体、城市绿地等绿色空间。三者的比例达到和谐,才能满足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无疑,三大城市群以前生产用地占比过高,而生活、生态的用地过低。大城市的土地利用,在经济工作会议中就提到了,现在一线城市已经在做。比如北京,压缩工业用地比例、企业自留地开发自住房。
国土部的表态,短期将释放催涨房价节奏的信号。一是对于各类低效工业园区、国企用地的盘活力度。从以往的力度看与增加存量增加的供应看,实际住宅建设用地比较少。二是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的改革节奏。按照2013年12月31日,深圳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的试点案例看,主要是工业用地,但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供应量,因为土地基本是被村委与社组织控制。三是收储便宜而盘活既有土地,开发成本高,必然导致地价上涨。毫无疑问,而中长期看,关键是盘活建设用地存量的总体规模与成本及是否形成有效的市场供应。如果一旦形成,房价不会被推高。反之,就是给房价上涨火上加油。目前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加速土地出让,对一些闲置地块,更倾向于置之不理的态度。这样的后果是,地方政府就像地主,卖地的冲动明显,而没有经营土地的概念,这些地方一面大量出让土地,诱导房企进入,另一方面城市工业用地或者其他建设用地,因历史原因而闲置,无法实现价值增值。在楼市长效调控机制下,土地制度应该得到改革。政府必须以经营者的角色来管理建设用地。很多闲置地块的价值亟待发现,城市内的闲置零星地块、城中村、棚户区等,都是有待释放的存量用地资源。
重视重点城市群的存量土地利用与价值再造,而限制新增用地的推出,表明政府在用地上注重开源节流的思路。这与过去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略有差异,更加注重差异化的用地政策,表明目前区域市场分化的背景下,一线城市为内核的城市群,必须在满足用地需求、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矛盾点做协调。但是,这一政策的出台,依然无法抑制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因为必须通过卖地弥补地方债务窟窿。三是地方债务的压力看,非常巨大。2013年12月30日,审计署公布了2013年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3年6月末,全国政府性债务为30.27万亿,其中全口径中央政府性债务合计12.38万亿,全口径地方政府性债务合计17.89万亿。2003年我们列举的地方债超过1万亿,在当时已经引起很大震动;2006年财科所的估算大约是4万亿;到2010年审计结果达到10.7亿。今年的审计结果虽然还没有出来,但可以想象比过去两年的增长速度会更快。我们总是说日本政府债务名列全球第一,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020年时中国有可能超过日本。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交叉传染。现在,地方政府债务中70%来自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当中又有多少流到了地方政府名下。各种所谓的“金融创新”使得信用链条越拉越长,政府的债务越来越隐性化。
2014年1月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消息表示,2011年至2013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开工2490万套(包括棚户区改造1084万户),完成“十二五”时期任务目标3600万套(户)的近70%。其中基本建成1577万套,包括棚户区改造668万户。到2013年底,全国累计用实物方式解决了3400万户城镇家庭的住房困难,其中,2011年至2013年间新增解决约1200多万户。对此,住房城乡建设部还表示,随着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大规模实施,我国住房保障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政策体系和组织实施机制日臻完善。而据上月消息,截至11月底,2013年全国已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666万套,基本建成544万套,已全面完成新开工630万套、基本建成470万套的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投资11200亿元。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就表示,从初步汇总各地上报计划来看,2014年有望开工600万套以上。而在12月15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已被列入2014年的中央投资重点。
2013年12月26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举办的“2013年中国土地政策蓝皮书”新闻通气会消息,《中国土地政策蓝皮书(2013)》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土地政策蓝皮书对未来的土地政策进行了推断: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中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第一条就是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在农地流转不断扩大及建设新型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国土资源部将会继续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同时探索新形势下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创新,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限定城市发展边界,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2014年国土资源部将会全面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用地规模实施总量控制和减量供应,加大存量建设用地供应,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全面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细化各类用地标准。 2013年12月30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周一表示,二次调查数据显示建设用地从一次调查的2918.0万公顷增加到3500.0万公顷,供需矛盾仍突出。国新办2013年12月30日就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举行发布会,王世元在会上表示,第二次调查数据与一次调查相比,建设用地从2918.0万公顷增加到3500.0万公顷,增加了581.9万公顷。二次调查数据反映出,建设用地增速较快,许多地方存在建设用地格局失衡、利用粗放、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因此,必须坚定不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控制投放增量土地,加大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次调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首次采用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实地调查、国家掌控质量的组织模式,首次采用覆盖全国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实现了图、数、实地一致,做到了全面、真实、准确。这次调查全面查清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底数。同时,建成了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建立了土地变更调查新机制,实现了常态化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构建了国土资源管理“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国新办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发布会上表示,建设用地增加了8729万亩。建设用地增速较快,许多地方存在建设用地格局失衡、利用粗放、效率不高等问题。王世元说,二次调查数据显示,与一次调查相比,建设用地从2918.0万公顷(4.38亿亩)增加到3500.0万公顷(5.25亿亩),增加了581.9万公顷(8729万亩)。国家实施建设用地增量计划投放与鼓励存量盘活并重的调控措施,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同时,二次调查数据也反映出,建设用地增速较快,许多地方存在建设用地格局失衡、利用粗放、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因此,必须坚定不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控制投放增量土地,加大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根据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中国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并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二次调查数据。二次调查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首次采用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实地调查、国家掌控质量的组织模式,首次采用覆盖全国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实现了图、数、实地一致。全面查清了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家底。
虽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下称“二调”)数据显示耕地数量达到20.3亿亩,但各地方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占补数量和质量不等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国土部严控建设用地增量的政策不会变。二调数据不仅显示耕地数量多了,同时也反映出建设用地数量这些年间增长很快。其实,各地在耕地保护任务的落实中早已放松,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不等的现象很多。并且目前地方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已经是在二调数据基础上编制的,因此,对各地用地市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谈及两次土地调查中,为何耕地不减反增时,主要是考虑到农业税、农业补贴等因素,地方此前在土地变更调查中存在数据造假和数据虚报的现象,是致使两地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差别的主要因素。二调自2007年7月1日起全面启动,2009年底数据汇总,之所以现在才公布是因为各部门之间对于统计标准的认定存在分歧,而且,考虑到耕地数量的增多会使市场更多的瞄准耕地。原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安家盛此前表示,虽然二调显示的耕地数量超出红线,但总体上来看,地方政府占用耕地的冲动还是很强烈的,如果说目前的体制上不做大的调整,把控不严的话,地方政府占用耕地的冲动会继续下去,保耕地红线的压力仍然较大。
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国策不会变,二调摸清家底后,应注重城镇存量用地的挖潜。国内土地研究泰斗、中国土地学会顾问(原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万茂也表示,二调数据显示耕地数量“盈余”并不代表保耕地红线会有所放松。“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为解决粮食安全划定的,粮食总产量本就是在实际耕地数量的基础上得到的,所以,18亿亩耕地红线应该看成是粮食安全红线,耕地实际数量的增减并不能影响保红线的任务”。早在2010年二调的数据已经运用到了各地的规划中,所以即便是近期数据对外发布也不会对规划产生太大影响。当然,各地用地指标可能会根据实际调查的数据作出相应调整。国土部法律中心市场处处长卢静表示,二调结果的公布应该对用地市场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因为目前的耕地保有量是才是能满足粮食安全需求的,耕地就算出现盈余,耕地保护也不会放松,红线不会松动。
正如官媒评论,从500以上大城市周边开始,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东部城市群要以盘活土地存量为主,原则上不再安排人口500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在2014土资源工作会议上,两度给500以上大城市“划红线”,说明保护耕地特别是优质良田,走节约集约用地的城镇化之路,必须从给急剧扩张的大城市划定边界开始。贯彻最严格的红线保护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首先要给500以上大城市“划地为限”。正如姜大明部长所说:多年来,各地守住了18耕地红线。但耕地占补平衡上确实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近13年间,我国东南沿海5省市消失的水田,相当于福建全省水田面积,就是一个触目惊心的证明。我国城镇周边的耕地,大多是祖祖辈辈世代耕种养护形成的高产田。这些“宝田”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被钢筋水泥一圈一圈吃掉,造成的后果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既已就此问题达成共识,就要迅速、坚决付诸行动,先从控制发展规模的500以上大城市的周边开始,在保证耕地数量的同时,把耕地质量放在首位,先建备补、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补不了就一寸地也别占,“倒逼”城市发展选择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模式。
贯彻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终结我国城市经济过于依赖高耗能、高耗地发展模式,就要给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戴上“紧箍咒”。2014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再次明确要求,东部三大城市群发展要以盘活土地存量为主,今后将逐步调减东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除生活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安排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这是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华山一条道。只有确立了集约节约用地的制度刚性,才能更多、更好地以经济手段“倒逼”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使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许城市扩张“摊大饼”,把城市特别特大城市的边界“箍起来”,不会影响城市民生用地。姜大明说,我国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工业用地多、居住用地少,建设用地多、生态用地少。目前,我国城镇工矿建设用地中,处于低效利用状态就达5000平方公里,占全国城市建成区的11%。只有更加重视以经济手段“倒逼”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才能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坚决杜绝工业用地零地价甚至负地价。古人说得好,“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近山不可枉烧柴,近河不可枉用水”。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大国,只有严守红线、珍惜土地,才能守护好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国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