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流域: 郧阳师专 走向辉煌


 郧阳师专  走向辉煌

——致汉水流域最后一所即将升本的历史名校

喻 斌

一座大山,高耸万丈,
  以神奇和美丽,赢得举世敬仰,
  它的名字叫武当。
  一条大河,流过千里,
  在武当山下,汇成汪洋, 
  它的名字叫沧浪。
  一所学校,诞生在百年前,
  聚八方精英,育一片栋梁,
  它的名字叫郧阳师范学堂。

 

从郧师学堂,到湖北八师,再到郧阳师专,
  披着历史的风霜,带着艰辛和悲壮,
  走遍了郧山汉水,
  今天,我们终于来到这,
  流光溢彩的北京路上。

 

灯光,映红了幸福的笑脸,
  歌声,纵情地飞出胸膛。
  当我们走进新校园的那一刻,
  泪水湿润了双眼,思绪万千,心潮激荡。
  太久了,太久了,
  郧阳师专的岁月在迁徙中渡过;
  太长了,太长了,
  一次远行,费尽了几代人的时光。

 

朋友,还记得那一次次告别校园吗?
  我们记得,五次扛起背包,六次打草开荒。
  打破了几多坛坛罐罐,丢弃了几多青春梦想。
  有人问苍天,郧阳师专为何像一只候鸟?
  今天北飞,明天南翔。
  有人问大地,学子们的书桌,为何无处安放?
  历史回答说:
  这是时代和国家的需要,
  这是郧师人无私的奉献,
  这是命运在锤炼郧师人的坚强。

 

  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群南下的流亡学生,
  戴上郧师的校徽,在操场上哭诉国破家亡的凄凉。
  从那时起,郧师人高唱《大刀进行曲》,
  奔向延安,登上太行。
  从那时起,郧师人铭记一个真理,
  无国就无家,国强家才强。

那是改天换地的年代,大坝锁住了汉江。
  良田沉入水底,校园告别了阳光。
  郧师人靠扁担和铁锹,用歌声唤醒沉睡的山岗。
  土坯房里做实验,煤油灯下写文章,
  只说光荣和责任,没有退缩和忧伤。
  只因为,我们的深情,早融进一库碧水,
  浇灌出草绿花红。
  只因为,我们的火热,已化为强大电流,
  照亮了城镇山乡。

 

那是热血沸腾的年代,中国二汽落户郧阳,
  百里车城平地起,大山深处起苍黄。
  为三线建设让路,义不容辞,收拾行装。
  教室转为厂房,课桌换成车床,
  告别了将要崛起的汽车城,
  郧师人道一声再会,
  睁大双眼,去寻找灿烂的星光。

 

搬家,是场战斗,
  迁移,伴随着悲凉,
  可郧师人为什么总是微笑着接受任务,
  视艰难习以为常。
  听老教师说:
  脸盆里煮过野菜,泥浆水洗过衣裳,
  砖块当过枕头,草窝睡得真香。
  听老校友讲:
  进校带一棵树苗,上课背一只竹筐,
  泥路上拉过板车,码头上扛过木箱,
  看到十堰市辉煌的今天,
  我们从不后悔。
  因为那一栋栋高楼,
  镶嵌着我们的付出,承载着我们的希望。

 

彩虹总在雨后升起,
  人民不会把奉献者遗忘,
  在一片呼唤声中,游子停下了脚步,
  回到久别的故乡。
  为建设全新的校园,
  领导们踏勘校址,村民们搬出了新房,
  设计师用心血绘制蓝图,
  规划者用脚印把山坡丈量。
  名行各业送来支持和关怀,
  建设者用双手托起大梁。

 

  我们奔走了几十年,
  今天,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回望四周,是期待和鼓励,
  放眼远眺,路还很长。
  立足在这片热土地上,
  每个师专人,你该怎么想,
  传承文化是我们的职责,
  培养人才是我们的使命,
  服务社会是我们的任务,
  报效祖国是我们的荣光。
  这就是路标,这就是希望,
  请群山作证。
  郧阳师专人将抖擞精神,劲足气壮,
  乘着东风,迎着太阳,
  迈开大步,走向辉煌。

(作者:喻斌,教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潘世东得到授权发布,若要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