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余年《清明上河图》的诅咒之迷


八百余年《清明上河图》的诅咒之迷

宋代画家张择端有感于汴梁的无上繁荣,一气呵成画出汴京至城郊的一派繁荣景象,其宏大气势所展太平盛世与王者霸气令后人无限感怀。但这件闻名于世的稀世珍宝,却具有一个相伴的不祥传说。

《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个收藏者就是当时北宋皇帝宋徽宗,他得此图时无法释怀,把玩慨叹江山的繁荣鼎盛与稳如泰山,遂亲笔题写“清明上河图”字样。可没过多久,靖康之耻便将他和后继皇帝全都掳走,北宋江山就此湮灭。到了明代,权倾朝野的大宦官严嵩又看上国库中此画,居然将其占为己有,谁料不久严嵩即遭变乱,其子死己荒的绝命结局使《清明上河图》的不祥诅咒开始盛传不衰。再后到明末,大太监冯保又成权臣,这人在得意忘形之际也垂涎《清明上河图》,亦将其据为己有。不久后,冯保又遭人弹劾而下野,回老家也没几年明王朝也亡于大顺朝。

到了清代,《清明上河图》被束之高阁,历代皇帝皆知此图虽宏大但却极不吉祥,于是大都不去招惹它。到了末代皇帝溥仪,《清明上河图》又成宝贝,而这与末世废帝的心中理想与坎坷宿命紧密相关。袁世凯废清后,废帝仍居紫禁城,但优待条例载明,故宫珍宝废帝不再所有,但却仍有使用权。溥仪受英国教师庄士敦的影响,从小就萌生去英国留学的信念。待命运坎坷迭至,溥仪仍对留学念念不忘。当他得知宫中太监盗窃文物去前门贩卖之后,溥仪便当起紫禁城里的内贼,监守自盗起原本就属于大清库房里的珍宝。溥仪通过赏赐溥杰往宫外盗宝,逐渐积有七八十箱,其最初的盗宝动机就为出洋留学积攒学费。所盗之中就有他所酷爱的《清明上河图》,溥仪认为这幅画正是他心中的王道乐土之最高理想。但随着他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而移居天津,他心目中的理想更逐渐转变为复辟王朝的巨大抱负。

在天津他将宝藏藏于一小楼,直至他去满洲充任执政之后才命人悄悄转运长春,藏于离皇宫不远的小白楼。直到1945年,日本走向末路,溥仪才随车转逃至大栗子沟,在丢下皇后婉容等一干人之后,最后逃到阳机场临登机前被苏军俘获。但此前却已意外丢失《清明上河图》。此后苏军也审过溥仪,直到解放后也未能找到。

1956年国家抢救文物,在第一次普查时终于从沈阳故宫博物院库房中找到真迹与另一摹本,原来它确是从沈阳机场库房转来。《清明上河图》一转三朝,皆与朝代衰亡有关,那离奇诅咒直至1956年,国民经济渐入三年天灾人祸的阴影。

其实,北宋的徽宗是一位颇有文化修为的人,他对《清明上河图》的提携可谓是旷世一笔。不然,这幅名作还不知会被哪位盐商掳去,就挂在生意门户的账房门首之上,以彰显生意兴隆又有何不可?

中间的那两个太监不过是贪窃之徒,算不得明代豪杰隐士,不足以与天命挂钩。溥仪虽是废帝,又是顽童,但心中尚有王道乐土与清静太平理想,此状,仍属难得。

《清明上河图》一卷糟粕之绢却被废帝带身三十余载,直至逃命才意外丢失,如此苟延残喘之命实属不易。及至1956年全民大炼钢也算人定胜天,至于是非恩怨,凡人本不该冲着天上昏说诅咒之类…

 

老夏

20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