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耀辞职:资本绝不相信眼泪?


 上海家化创始人葛文耀最终还是离开了他一手带大的企业,这场耗时长久的大股东与管理层之争也就此落下帷幕。922日晚,上海家化发布公告称,接受董事长葛文耀的退休申请,同时推举独立董事张纯为代理董事长。消息一出,次日上海家化股价应声跌停,市值蒸发36.1亿元。资本市场的表现,也暗喻对葛文耀离开上海家化后的担忧。

很明显,上海家化原先的管理层在与平安信托的资本方角逐中已经“败走麦城”。葛文耀在尚未确定接班人的情况下突然离去,让人扼腕。而且葛文耀昨日还发布了一条意味深长的微博,称受“恶犬”挡路,只好“换道散步”。这也明摆着不是和平安信托“好聚好散”的情况下分手,而是给平安信托撂下一个大摊子,管理层的动荡将给上海家化的估值面临重大压力,上海家化股价出现大幅暴跌不足为奇。

不过,笔者认为,近几年,葛文耀已很少参与具体的经营运作,他的工作重心主要在战略大方向之上,而且上海家化的品牌战略已经成形,即使葛文耀离开家化,只要平安信托在未来几年仍然延续以前的战略,那么上海家化的业绩就不会出现很大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只做金融而没有做过实业的平安能否带领上海家化再攀业绩高峰,实现家化进入世界百强企业的行列,这还是个未知数。

私设小金库是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今年5月中旬,平安信托突然宣布罢免葛文耀家化集团董事长职务,其给出的理由是:一系列关于上海家化集团管理层存在金融巨大账外账,小金库的举报。对此举报内容,上海家化和葛文耀都通过微博给予强硬回应。葛文耀表示,家化没有违法行为,最多只是打打擦边球

那么葛文耀究竟有没有私设小金库和做账外账呢?葛文耀曾此前在微博提及共享费一说。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上海家化经济效益明显好转,葛文耀就着手解决了退休职工的共享费(让退休员工也能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每月发几百元生活补贴)。但这个共享费来源是否就是平安信托所说举报的小金库,以及它的合法性目前还有待考察。应该说,像上海家化集团这种共享费的模式在国企中是相当普遍存在的。由于传统国企员工待遇较市场化企业低,国企改制过程中,一般会对退休人员待遇有个补差。但是新股东在控股之后对此方面并不一定认可,矛盾也会因此长期存在。

为啥葛文耀和平安分手是天注定?

葛文耀当时之所以在平安和海航之间选择了平安,也是因为平安在标书中尽显诚意,非旦抛出70亿元注资计划,还承诺在未来5年内再追加投资70亿元,以帮助家化在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160亿元。拿葛文耀的话讲,如果没有干扰,让我专注业务,家化进入世界20强的日子为时不远。不过可惜,平安信托和家化集团的蜜月期很快就结束了。葛文耀在平安信托入股家化集团后,马上发现其存在二大问题:

其一、家化集团目前已经名存实亡,平安信托至今没有兑现其在入股时的所有承诺,即没有对家化集团追加投资,这让人觉得作为资方的平安信托失信于家化管理层。

其二,平安信托自成为家化集团的大股东以来,根本没有干涉家化的经营决策,反而对家化集团旗下的酒店、办公楼与土地资产处置情有独钟,一直有意套现其中部分物业资产,并已出售一块闲置土地。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平安信托还向家化集团董事会递交一份集团资产处理方案的建议,遭到了葛文耀等人的反对,最终未能形成书面文件。于是平安信托和家化集团高层就结下了梁子。

那为啥平安信托急于套现家化集团的资产呢?当初以51.09亿元收购家化集团,并承诺未来5年追加投资70亿元,要动用如此巨大的资金,平安信托本来背靠平安集团,如果可以动用保险资金,平安信托的资金成本当然是最低的,但由于未获监管部门批准,只能向银行借钱。这无疑会给平安信托带来较高的成本压力,打乱了平安信托原本的计划。所以平安信托在收购了上海家化后,出于资金链紧张等原因,急于出售上海家化名下资产,应该说平安信托有其“难言之隐”。

对于平安信托来说,葛文耀一方私设小金库,做账外账,无法容忍。而对于葛文耀团队来说,平安信托成为家化大股东后,根本不顾其业绩好坏,眼睛只盯着集团旗下的酒店、办公楼与土地资产,想尽早变现,太不像话。资本方与管理层互相指责,注定了他们最终分手的宿命。

不过,笔者认为,事情闹到这一步,是双方在家化资产的经营理解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作为财务投资者的平安信托,在投入成本偏高的情况下,其资本逐利性要求其采取各种资本运作手段保住投资利润,并使利润最大化。而家化集团管理团队则着眼于做大、做强家化产业链,以获取更多的经营业绩的回报。正因为在投资理念方面的南辕北辙的巨大差异,就注定平安信托和家化集团管理团队今天矛盾日益尖锐化,最终不欢而散的根本原因。 

上海家化事件带来啥启迪?

环顾A股市场,大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内斗不断的上市公司也不少,如果两者之间的博弈大体上处于平衡状态,上市公司也许不会发生伤筋动骨的变化,公司股价也不会因为管理层的更迭而大跌。但可惜的是,很多时候代表资本的大股东一方力量过于强势,即使管理层很优秀,含辛茹苦将企业一手做大,但在资本面前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最终的结果,就是管理层被迫辞职了事。这对于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来说是重大损失。

要知道,很多上市公司的管理都是在某一个行业奋斗几十年,对行业了解深刻,甚至拥有行业话语权,一旦被资本方逼走,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期就会发生逆转,上市公司股价就会出现大幅下跌。

      笔者认为,尽管目前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的博弈之事层出不穷,但无论是大股东还是管理层,都不能为了一已之私利(如控制权、话语权、人事权)而内斗不断,双方应该在正常股权文化的基础之上,切实履行契约精神,代表资本的大股东和负责上市公司具体运营的管理层应各归其位,以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追求最大公约数,遵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面的资本文化,如此才能避免上市公司的无谓消耗,也能更好的维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