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科学——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
认识需要深化
要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平稳持续、又快又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惠及民生”的发展目标,关键在相关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方法措施、技术手段、实践活动是否科学,只能走科学发展之路。所以,在使用“科学”这一概念的时候,我们表达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有必要做出明确、深刻、全面地解释。
过去对科学的解释
过去对科学一词的解释:
《辞海》1999年版:
“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法国《百科全书》:
“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有人说,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我的评价
我对这些解释的总体评价是概念不准确,逻辑不严密。想一想你自己平时使用“科学”这个词的时候,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意思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就可以理解这一评价了。科学发展,绝不是限于遵循那个知识体系去发展。
我对科学的解释:
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也可以说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实际联系、变化规律)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使主观认识转化为客观实际事物、条件、环境)的实践活动。这是科学的内涵。不去探索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没有充分地根据却固执地坚信主观认识能变成客观实际,就是迷信。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中的内容,不论是宗教还是什么主义,乃至一些科学的学科,其中都包含有不同程度的科学与迷信。没有纯粹的科学,也没有纯粹的迷信,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科学之中有迷信,迷信之中有科学,科学能转化为迷信,迷信能转化为科学,是科学、还是迷信,其中有多少科学与迷信,不能只看标签或商标,只能针对具体内容具体分析,通过多方面重复的或普遍的实践检验与科学思考分析,进行具体鉴别。
讲科学,就是讲要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
科学性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属性,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能够实现具体统一的属性,是否科学、科学的是指科学性。
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探索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过程是科学研究;
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与途径去了解客观事物,以求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其相关联系与变化规律,这样的实践活动是科学考察或科学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地变革一些客观事物并尽量全面地考察它的变化过程及相关条件,以求正确地认识相关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其相关联系与变化规律,这样的实践活动是科学实验;
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法、措施、手段是科学技术;
专门从事科学研究与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机构是属于科学事业;
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是运用科学;
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本质属性、实际联系、变化规律)的主观认识是科学知识;
学科学,实际上是指学习科学知识:
某一类事物科学知识的体系形成一个科学学科。
符合客观实际的普遍规律(事物的共性)是科学理论;
对人类来说首次揭示出客观实际事物本来面貌的内容是科学发现;
变革现实使它产生从未有过的客观实际是科学发明;
按照客观事物之间的实际联系与变化规律进行的思考是科学思考——逻辑思维;
运用科学思考的方法分析事物与问题是科学分析;
依据科学分析作出的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决策是科学决策;
通过多方面重复的或普遍的实践检验与科学思考,看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什么样的客观实际,能否创造出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这种态度是科学态度。
用科学态度指导个人行为与社会实践,这种思想是科学意识与科学精神。
用科学的态度探索和谐发展的规律,通过科学决策正确地运用和谐发展的规律与科学技术,确保实现和谐发展的预期目的,这样的发展是科学发展。
只有科学能帮助人类实现预期目标,科学的实践活动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唯一保障。
科学家是在科学实践中有重大突破创新——重大发现或发明的人。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的基本观点。
讨论题10:
1、科学是个谁都明白、又谁都说不清楚的问题吗?2、你查词典、辞海、辞源、网上百科、各种资料,看对科学这个词有多少种解释?3、你用科学这个词表达过什么意思?4、人们平时交流思想时用科学这个词表达的都是什么意思?5、科学与真理应该划等号吗?6、是否有必要深入研究、准确地揭示科学的内涵?7、你能对本文逐条提出质疑、批评、建议吗?8、为科学献身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