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你的全部潜力,浅评OVAL 初赛


 

Achieve your full potential | 浅评OVAL 1st round

上个周六有幸来给OVAL初赛做评委。作为一名参赛一次,评审两次的OVAL有缘人,随着阅历和经验的增加,慢慢的也有了些积累,所以这次也格外有表达的愿望,零零散散地写一点浅识与愚见,希望能对参赛选手和OVAL staff 略有启发吧。

务实的浅识1| 评委们到底关注的是什么?

当初作为一名选手,与评委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我在准备presentation时的恐惧心理之一;而作为评委,在甄选晋级选手时,如何在比赛所要求范围和商业实务中把握平衡点,也是很需要技巧的事情。通常来说,虽然不同比赛的侧重点彼此不尽相同的,但有几个关注点会是评委们格外关注的:

1. 你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有什么优势?

2. 你们的模式能赚钱吗?

3. 如何证明12

多数情况下,选手都会在1上面做很多功课;部分比较有sense的选手会把2讲得比较详细;只有少数人会对3做更多的解释。而评委们其实对23的侧重会更多,并且这也是他们最想听到,却很少能听到选手present出来的内容。聪明的选手往往会选择把产品或服务用各种图像来表示出来(如业务流程的flow chart, 或者产品的设想图),这样不但节省PPThand-out的空间,又能多快好省地让评委对自己的策划有个初步了解,然后便能用更多的时间来对可行性和盈利性做分析。

其实说真的,真正能够实践并盈利的策划实在是太少太少了,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评委更想看到的,或者说比赛真正的目的,应该更多的是希望借助比赛的形式,给大家提供培养商业思维,建立商业逻辑的机会,而不光光是为了成绩(参赛动机方面的东西下面会再细说)。至于盈利性或可行性方面,通常是只要能做到逻辑上的自洽就足够了。举个例子,曾经有一组选手(虽然不是OVAL选手)在策划里写到,他们计划成立的网站,在开始运营后能实现每小时在线7000人,并且每小时能进行一次购买,然后推算出一个月能够盈利3千万(OMG...)。其实这里并不是说这个数字就是错的,而是选手根本没有做任何解释就得出了这个结论: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有做过什么样的research吗?推算这个数字的evidence是什么?这个Evidence足够有说服力吗?如果你没想过如何证明这个数字,而单单是为了得出一个我们是赚钱的结论,那么我一定会狠狠的challenge你一下的。

这里推荐一个模型,虽然在presentation里面不一定会体现出来,但是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模式。模型的名字叫FABEF for feature, A for advantage, B for benefit, E for evidence。具体的定义和内容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我个人感觉是FABE能给人提供一种非常convincing的思路来说服别人赞同你的想法。

务实的浅识2| 我是怎么打分的?

OVAL各个评分点的分布如下:

1. General impression- 15%

2. Feasibility- 20%

3. Creativity- 25%

4. Profitability- 20%

5. Financial statements- 10%

6. Team spirit and presentation

总体来说,虽然貌似赋给创新性的权重更高,但其实24通常会被我拿来一起看。一个case能不能成功,还是要回归到商业的本质上来。Business is just business。另外为了直观,我会给每个得分点打一个程度分(eg, 90%, 80%, 60%, etc),然后程度分乘以每个得分点的权重再加总就是最后的得分。

那么接下来简单写一下我对各个评分点的理解:

1. General impression- 15%

我会再细分成三个部分:PPT, hand-out, 着装。没啥太多解释的,PPT尽量要有活泼的商业范儿,hand-out别写错别字,着装貌似没见过有什么问题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我发现很多PPT里面出现了首字母没有大写的情况,实在是有点不够严谨;另外选手也要注意hand-out的内容要和PPT统一,毕竟评委无法打断presentation,所以hand-out应该是我们信息的最主要来源。

2. Feasibility- 20%

弱笑,其实能赚钱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feasibility。对于大多数的analysis,都是从这个点给分的。

3. Creativity- 25%

主要看的是商业模式和业务经营的思路。

4. Profitability- 20%

能赚钱的case当然会让人很开心,但是一定要有supportingevidence。如果选手做过市场调查或任何field work的话,那么请一定要反映一下样本量和调查结果。

5. Financial statements- 10%

这里当然不能用专业的标准来要求啦,别犯致命的错就成(比如说,标题写的是千位,结果表里是个位,这种错儿千万别犯)。另外尽量做好准备,评委会对任何数据,或者数据每年的变动提问题,be aware

6. Team spirit and presentation

其实这几年presentation skill的整体水平一直是在提高的,但是依然还是会有念稿或者poker face或者没有eye contact的情况。其实我们很多事情都是遵循能力=天赋X时间的等式的,所以啊,慢慢锻炼吧童鞋们。

务虚的愚见|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people buy why you do it!

不管你我是否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但似乎人们总是会更多的关注清晰具体的东西,而忽略一些抽象但是很本原的意识。于是在这几年的大学生商业比赛里,我看到了很多过于专注描述feature的商业策划,或者功利心太重的选手。获得好成绩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晋级或者夺冠是个太不可控制的事情。选手的presentation只是对what how的解释,在参加任何一个比赛之前,不妨多花点时间,好好想想你为什么要参加这个比赛?

获得好成绩只是一个结果,而远不是对why的回答。这两天很多资深评委在群里讨论究竟什么是OVAL,我觉得前辈们的一个共识在于,同学们普遍有创业热情,但是创业常识不足,而作为象牙塔里的学子们,又鲜有机会接接地气儿。用实实在在的比赛来倒逼学生建立商业思维,去了解商业逻辑,我想这才是这种类型比赛的最大意义吧,同时这也是同学们参与进来的最重要的价值。

举个例子,按照我的经验,作为一个选手,如果我只是关注于:

1. What? 我们要给评委们准备一个有说服力的presentation 

2. How? Beautifully designed, SWOT analysis, profitable future, bulabula

那么当我对评委说“Wanna vote for me?”的时候,也许通常的反应会是”Neh...no thanks”

有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把自己建立在他人的期望和外界纷繁复杂的信息的基础上,这样好像不错,那样好像也挺好,却并不试图与自己对话,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

我想要参加这个比赛,是因为我对这个比赛真的很感兴趣。我试图跟几个同龄人找到我们感兴趣的话题,来好好present给我们的评委。虽然我们的想法不是很成熟,思路也很青涩,但是我们要告诉那帮老家伙们,we are full of potential and we try to approve that.如果能有这样的觉悟的话,我想你们会在演讲台上更加潇洒自如。

所以呢,简单的总结一下,其实我们在比赛之外的很多事情上,都可以试着做好这四件事:

1. 了解自己真实的心情。

2. 做好信息收集。

3. 做好可行性分析。

4. 努力做好该做的事情。

(这是我偷师来的,详见王琳学姐的文章,下面一节会有链接)

零七八碎的说了好多,也不知道这点儿浅识和愚见会不会给大家有点什么启发。但不管怎么说,OVAL一直是在我心中非常有分量的一个活动,我与OVAL的互动,也能算得上是一部成长史了。愿这个活动越办越好,同时我也很乐意随时尽一些绵薄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