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向消费者说清楚,4K不是四千块钱,而是超高清电视,”这是国美高级副总裁李俊涛近日在一场业内会议上所说的话。这句话引来全场业内人士哄堂大笑。李俊涛接着说,4K超高清的清晰度极高,几乎难以想象,但这些还需要厂商去用心介绍,让消费者理解。
谨慎选择易理解的技术名词
关于4K,几个月前,曾有一位IT发烧友江先生询问记者:“4K电视是什么?”记者当时颇为吃惊,因为他一直对技术比较敏感,而超高清电视早在去年夏天就已开始铺天盖地宣传,他竟然在近期还问出这一基础性问题。记者告诉他,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全高清分辨率为1920×1080,而2012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拟定了关于超高清电视规格的推荐草案,其中包括对3840×2160这一分辨率的定义,或写为4K×2K,故又简称4K。对方再问:“那为什么叫4K而不叫2K?记得全高清就是用分辨率的后一个数字简称为1080P。”记者一时语塞。
江先生对于4K的名词困惑,是广大消费者对于各类技术概念的困惑的一个缩影,实际上,非发烧友的困惑肯定会更多。彩电业多年来一直在进行技术升级,从LED(发光二极管)到3D(三维)、智能,再到超高清,可是消费者经常听到的,却是“1920×1080”、“1080P”、“xx屏技术”以及“4K”等说法,这些名词大多数技术性强,消费者一时难以理解,甚至可能由于技术宣传语深奥、个人知识储备不足等原因而放弃理解。
将“4K”理解为4000元,不能仅仅当作一个笑话。如果厂商对消费者说的是“超高清”,消费者至少会望文生义,大致知道这是关于清晰度的一个概念。但现实是,目前厂商对超高清电视的叫法各异,有的企业称其为“超高清”、“超清”或“极清”,有的用英文称其为“UHD”或“UD”,也有的称其为“4K”。记者在国美卖场随机采访了多位消费者,对方表示,这三类名称对消费者的“友好度”逐渐降低。
江先生建议,在纷繁芜杂的技术名词中,厂商应该谨慎选择那些对消费者“友好”的名词,甚至自创出容易被消费者理解的名词。
消费者变得更看重细节体验
光选择“友好”的名词还远远不够,因为,如今的消费者有一个更重要的变化。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更容易得到信息,过往消费者与厂商信息不对等的局面发生了改变,所以消费者的关注点发生了改变。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认为,如今消费者的话语权越来越强,所以用户体验会越来越变成一个产品成功的关键。这个时代,卖点这个观念已经过时了。消费者选择一个产品或抛弃一个产品,不是因为你有好的技术或者不好的技术,用户都是从点点滴滴中感受。因此,今天的消费者比以前更感性,产品最后不是拼功能、拼技术,而是拼体验。
周鸿祎说,苹果公司没有手机通讯的核心专利,有的主要是外观专利,但是苹果用其外观加上流畅的傻瓜化操作体验征服了诸多消费者。而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近期苹果告别高速增长,则可能是因为其“一机打天下”战略未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有的消费者喜欢超大屏幕体验,而苹果iPhone最大尺寸才4.0英寸。
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总裁吴文新则认为,家电市场大规模的增量时代已经告一段落,“更新换代”和“二次购买”成为了绝对主流。企业不能再依靠粗放的规模增长,必须转变为实现消费者价值基础上的“产品溢价能力”的进步,因此,需要实施“精品战略”。必须满足消费者需求,最好是超越消费者的期望。例如,长期以来,消费者反复提到一个问题“到底节能空调能省多少电?”,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一串复杂的参数、算式,如今美的ECO系列最低可实现“一晚1度电”,用数字简明回答了这个问题,还邀请消费者在家中体验验证。
吴文新说,绝对不能满足于靠单一“价格”或者“卖点”因素吸引消费者购买,而是不管什么价位,每个产品都必须是精品,所有细节都要以精品来要求,外观要时尚高档,整体能效要高,基本冷热性能要出色,功能要受消费者喜爱,长期可靠性要高,等等。
记者观察
IT和手机企业的经历可供借鉴
十年前看电脑广告,主要内容基本都是型号加上配置参数;如今,鲜有人能迅速说清楚iPad的配置,而英特尔对超极本的宣传则重点突出其电池的使用时间比普通笔记本电脑长多了,技术参数的描述大大淡化。
五年前的手机广告,主要内容也是芯片速度、拍照像素等配置参数;如今的手机厂商则在着力宣传其手机能给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带来什么样的显著变化,例如,三星手机“轨迹拍照”可将一系列动作捕捉到一张照片中,还可以让用户在驾车时用语音来控制手机,等等。
看来,不仅要将技术概念用对消费者“友好”的方式说清楚,还需要深刻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迁,将技术背后的体验当成关键点,不管是对IT、手机企业,还是对家电企业来说,这都同样重要。(北京参考记者 邓华东)
注:本人新闻作品,原载于2013年8月6日参考消息·北京参考9版。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