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喜蛙:人与自然“博弈”的艺术发生
——自然之声油画风景邀请展观感
文=曹喜蛙
日前,受邀到江西上饶的三清山、婺源去考察,先是凌晨5点起床赶到首都机场从北京飞到浙江杭州,没想到杭州到上饶也不是很方便,折腾几个小时坐火车傍晚前赶到上饶。在上饶拜访了当地的领导后,第二天到道教名山三清山看了一眼,因为大雾也就坐索道到山上看了看,走了走云中栈道就下山,下午考察了婺源的江湾,晚上拜访了当地的领导,第三天分别又考察了婺源博物馆、篁岭、李坑、汪口等。第四天,在重返上饶的路上又到三清山脚下,考察了天龙山大酒店、天龙书院、仙鹤道院等,晚上赶到上饶。第五天早上与当地领导会晤后,又驱车赶到安徽黄山市,深夜赶回北京。
这五天的飞机、火车、轿车,几回往返穿梭在这山水间,城市、古镇、名山、小庙、机场、高速路、隧道、山间小道、深山古树、伟人足迹、小贩、山民、夜市、古渡,如同在时间隧道的穿越,感慨不能说不多,期间我的左眼莫名出血。
回来后,接到康守永兄的短信,邀请我出席他们《中国书画》杂志主办的《2013自然之声油画风景邀请展》,展览开幕式第二天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康守永是我多年前的朋友,这些年他在经营经济日报的《中国书画》杂志,办的有声有色,我在三联书店看过几次他们杂志,艺术性、学术性、权威性都没的说。他几次约我参加他们的活动,因为种种原因都未能出席。
因为下雨,等我赶到美术馆已经开幕了,但还是赶上听了冯远、马书林、庞均、赵友萍等的讲话。7号展厅是稍微有点小,比起我刚刚看过的自然的大山大水的风景,这些油画风景都略显小儿科,但是当我静下心来,不难发现小小尺度之间的大世界。
实际上,中国的山水画是不能与油画风景简单的划等号的,也不能简单的把中国山水与油画风景1+1。中国的山水注重的是写意、精神,而西方油画的风景则注重写实和装饰。对于中国油画风景的创作,这么多年中国几代油画家都有探索,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已经摸到一点中国油画自己的创作路子,至少中国油画风景不是到写实、装饰而戛然而止。
此次2013自然之声油画风景邀请展,实际上是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油画风景创作的一个回顾,也许不算全面,但就邀请参展的油画家实际上已经能够全面代表这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了。恰是这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历经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变迁。从“靠天吃饭”、“人定胜天”,到“生态保护”,到最后的“天人合一”,这中间几经反复和回顾,实乃一部罕见的人与自然的“博弈”的史诗,此间的油画风景理应有不同于历史的当代发生。
这次展览的作品,最早有胡申得先生创作于1972年的小幅作品,也有高潮先生创作于1976年的作品,此外也有1980年代、1990年代的作品,但更多地是近年来的作品。这些作品多数是受古典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野兽主义以及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的影响,也有不少画家如高潮、李天祥、庞均、张文新、郑毓敏等试图吸纳中国传统水墨和山水画的画法,但总体相对传统很多,当代观念和意识还是弱了点,这与这些画家的年龄多少有些关系,虽有个别画家如赵友萍、苏高礼、张京生、王景岚、白羽平、李华英、张华清、刘晓等有试图突破的探索,但整体看来在学术上还是缺乏重大的突破。
这些参展画家大多是前辈,在他们看来可能已经做出了不懈的坚持,甚至对他们当年来说这辈子能不能接着再拿起画笔或者能不能画一辈子油画都曾经是问题,对我们今天的批评或不认同都会感到难免伤心,也许仅凭参展的这些作品很难看出他们的成就,但单就油画风景来说,较难有可称道的地方。尽管这些画家,大都能紧随时代的脚步,更别说即使他们不用去思变,仅仅老实的以画笔记下周遭的变化和奏起来就能集成为一部大的变奏史诗,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多数人已经习惯于忠诚听话、使命天职的人生课题,但就艺术创作而言“创新”才是唯一立命之本。
从《2013自然之声油画风景邀请展》这些油画风景来看,目前中国油画风景的创作成就,还远远不能与中国的水墨山水来同日而语,不但没有灿若星辰的大家巨擘,更缺乏印象主义风景画的艺术群星,有待更天才的油画家来大胆开拓,这是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博弈”的精神的核反应堆实验,不过我们还是要感谢老一辈艺术家的披荆斩棘,是他们坚守着中国油画风景的艺术阵地,一面屹立不倒的“自然精神”的旗帜迎风飘扬,那后面有多少岁月峥嵘罄竹难书,可歌可泣。
2013年8月29日于北京雪梨澳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