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假问题之争”。在各媒体关于“民工荒”的报道蜂拥而至的时候,有人冷静地提出,所谓的“民工荒”根本上就是一个假问题,认为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应仍然是充裕的,不要将“用工荒”误传为民工荒,问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在农民工绝对供给数量充裕的情况下仍然出现“用工荒”的原因,并认真加以解决。
2、 “荒”与“紧”之争。在有关民工紧缺程度上,各方统计和估算的数字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关于广东地区缺农民工的数量就有40万、70万、200万相对不等的报道和统计。在这些差异背后有一个规律就是当地官方提供的数据总是相对偏低,并且认为这样一些用工缺口的存在是正常的,谈不上是“荒”,只是有些“紧”。
3、 “局部”与“全面”之争。有人认为这次“民工荒”只是局部地区,而从各类事实报道来看,民工荒显然已经不只是局限在局部地区。
所谓真假问题之争,只是面对同一事实真相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不必就此进行深入争论。关于民工紧缺程度上的争论,从科学决策的角度上来讲是有价值的,但从现在农民工工作、生存状况问题的严重性来看,即便不出现民工荒的问题,我们亦没有理由不对农民工问题的予以严重关注。从民工荒的影响范围上看,目前的民工紧缺问题已经不只是一个农民工输出地与接收地的矛盾关系问题,由于在农民工输出大省江西、武汉同样出现了用工难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民工荒问题本质上已然是一个城乡关系问题,这是一个遍布全国的问题。
总之,本人认为,对“民工荒”现状的讨论的本质意义在于引发对“民工生存现状”的关照,如果忽视对“民工生存现状”的关照转而只是单纯地争论“民工荒”的现状(“民工荒”是否存在及其程度、涉及面等)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因为如果这样,由此产生的对策势必集中到“如何解决民工荒问题”中去,而非将对策立足点放在“如何解决民工问题”上去,前者是站在受荒城市企业的利益立场下的对策,是治标不治本;后者则是站在受难农民工的利益立场上的对策,是标本兼治。前者所体现出的是城市本位主义立场和“农村支援城市、农业支援工业、农民工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单向度思维,这一立场和思维方式恰恰是形成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城乡差距严重分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同时也是酿就民工荒的深层根本原因,本文将从对“民工荒”原因的表象分析入手,进而推进到深层分析,努力探求从根本上处理好农民工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