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式基金 看上去很美


        去年3月份,监管部门将在公募基金行业推行发起式基金的消息令整个市场瞩目。一年多以来,发起式基金成立、运行以及盈利等情况到底如何无疑也受到投资者的关注。日前,国金通用原投资总监温震宇离任,因其留下了首只权益类发起式基金国金通用国鑫灵活配置的60万份额,导致发起式基金再次吸引市场的眼球。

        发起式基金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市场环境,除了基金业本身的发展之外,公募基金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收取模式亦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时,其募集对象基本上都是针对持有人,基金公司股东、高管以及基金公司本身一般都不认购,基金公司股东等的切身利益与持有人的利益割裂开来,进而遭到市场的诟病。而发起式基金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显然,一年多来发起式基金的表现差强人意。其一是募集份额低于同期基金的平均值。WIND资讯数据统计显示,67只发起式基金平均首募份额为13.03亿元,而自首只发起式基金天弘债券型发起式募集至今,市场上全部基金平均首募份额为15.57亿元。其二是业绩表现一般。就自成立以来的业绩来看,4只主动管理的偏股基金安信平稳增长和民生加银积极成长2只回报率分别为-1.2%和-4.2%,持有基金份额的基金公司显然处于亏损状态。虽然广发新经济自今年2月6日成立以来获得了28.5%的涨幅表现抢眼,但这只是个案,并不具有普遍性。其三,遭遇赎回严重,表明投资者对发起式基金并不看好。截至二季度末,63只发起式基金中仅有7只基金份额出现正增长,纽银稳定增利C、国泰民安增利A和华安纯债C截至二季度末较首募分别缩水93.05%、89.74%和89.62%。第一只发起式基金天弘债券型发起式首募27.63亿元,二季度末仅剩 3.22亿份,较首募缩水88.35%。

        当初为了将基金公司股东、高管与持有人利益捆绑在一起,让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起式基金,最终却是如此的结果,虽然其中不乏股市行情低迷的影响,但更与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以及基金业的运行机制有关。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同样是股基,有的成立以来出现亏损,而有的收益达到近30%,就像当年的著名基金经理王亚伟一样,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能力、判断市场大势的能力等更重要。

        发起式基金最终落得如此结局显然是非常尴尬的,这一“创新型”基金也有违原来的初衷。发起式基金一年来虽然成立的数量并不算少,但由于其表现不佳,今后将何去何从,是否能迎来发行的高潮,是否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所有这一切无不牵动着市场的神经。毕竟,相对于一般的基金,发起式基金由于存在利益捆绑的“特殊性”,其表现也不过如此,其它类型基金的表现如果更差似乎也不难理解。不过,这对于公募基金业的发展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因此,如何规范发起式基金的发展,不仅仅是监管部门,各基金公司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发起式基金,绝对不能只停留在看上去很美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