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高温、干旱“烤验”价格管理


 

虽然高温、干旱年年有,但是,象今年这样出现大面积、持续高温、干旱现象的,倒也不多见。

 

高温、干旱带来的最严峻、最现实的问题之一,就是农副产品的生产与供应,特别是粮、油的生产与供应。一旦粮、油大面积歉收,就极有可能引发市场价格的上涨,对预防和控制通货膨胀带来巨大的压力。

 

而刚刚公布的7月份经济数据显示,虽然CPIPPI都没有超出预期,但是,蕴含的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CPI正呈现温和上升迹象。也就是说,上升是CPI的主要趋势,一旦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就有可能使CPI步入较大的上升通道;另一方面,虽然PPI下降的速度有所放慢,但是,下降的趋势并没有改变。这也意味着,经济仍处于探底阶段。何时才能进入底部、进入底部以后需要多长时间的筑底、何时才能步入真正的复苏通道,都还存在许多疑问。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CPI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出现较快速度的上涨,并突破“上限”。那么,谁也无法保证,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滞胀”现象。

 

也正因为如此,当前出现的持续高温和干旱现象,如果不及早采取预防和解决措施,将高温和干旱带来的损失与影响降到最低点,就极有可能成为下一步经济工作的“危险品”、成为引发通胀的“导火索”。

 

虽然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全球供求关系良好,中国库存水平高,即使部分地区、个别品种出现价格上涨,也不会演变为全面性的大幅上涨。显然,这是过于乐观、过于盲目的表现。事实上,从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价格变动的实际情况来看,每一次价格的快速上涨,都是由部分产品的价格带动起来的。蒜你狠、姜你军、葱昏头等各种新“名词”的应运而生,说到底,就是价格结构性上涨带动全局性上涨的直接后果。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信息,当前正值秋粮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时节,秋粮作物重大病虫发生重于往年,尤其是玉米粘虫将在东北、华北、黄淮部分地区集中暴发,水稻“两迁”害虫出现在南方大部稻区,东北稻区稻穗颈瘟、华北西北马铃薯晚疫病大面积流行风险增加,对秋粮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这也意味着,即便全国秋粮产量能够保证,质量也很难保证。更何况,产量能否保证也是一个问题。一旦粮食供应出现问题,价格也就很难控制,CPI则极有可能朝着难以控制的方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遭受历史罕见不利天气影响的同时,另一个粮食主产国的美国,却从7月份以来天气情况一直良好,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受此影响,近期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玉米、大豆、小麦等多个农产品期货价格均跌至低位。

 

这就意味着,国际资本对美国农副产品的炒作动能会大大下降。而大洋彼岸的中国,因农副产品生产遭受持续高温和干旱等恶劣天气的影响,面临歉收的风险。那么,炒作的题材和空间也就变得比较大、比较多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将中国的农副产品作为重要的炒作主题,加上国内找不到其他投资机会的社会资金,今后后几个月出现CPI快速上涨的可能性还是大大存在的。

 

而一旦CPI出现突破“上限”的现象,就会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带来严重冲击,市场资金紧张的矛盾也会更加尖锐。显然,对经济复苏是相当不利的。因为,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并不乐观,特别是实体经济,迫切需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适度调整,满足企业资金和市场需求。如果因为CPI超过“上限”,迫使宏观经济政策不仅不能松动,反而要收紧。那么,滞胀也就难以避免了

 

也正因为如此,对当前全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持续高温和干旱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防止高温和干旱“烤高”粮食价格,从而引发新一轮价格的结构性上涨。

 

首先,要对影响的情况作一次全面调查和分析,看看到底对粮食产量和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影响有多大,以便于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第二,要及早做好调度与应对工作,对受高温和旱灾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不仅要做好粮食的调配、运输和供应的准备工作,更要做好蔬菜的调运工作,避免蔬菜价格出现过快上涨。

 

第三,要加大对国际资本、国内游资等的管理和监控力度,防止国际资本箅国内游资对农副产品等进行炒作,防止部分产品价格在炒作中出现快速上涨现象。

 

总之,对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很多地方出现的持续高温和干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商品价格被高温“烤焦”、被干旱“烤干”,并引发CPI上涨,给经济复苏带来冲击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