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电影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很多国外和尼日利亚本土评论家对尼日利亚电影陈旧的情节、苍白的台词、糟糕的声效等方面提出批评。有些评论家甚至担心,尼日利亚电影中对魔法和暴力的张扬会增加人们对非洲人的恶劣印象。然而,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瑙莱坞已经从一无所有成长为庞大的产业,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在文化市场争夺日益激烈的当今时代,尼日利亚电影成功的背后具有很多因素的支撑。

  首先,尼日利亚政府大力支持国产电影发展,尤其是那些明显带有尼日利亚历史和文化色彩的电影。尼日利亚电影人经常说服政府降低相关设备进口税率,由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原因,这些设备只能从国外进口。尼日利亚电影人还渴望经济和外贸发展,以便他们能够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相关设备。尼日利亚制片人协会、国家版权联盟、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等机构,在尼日利亚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次,尼日利亚的很多电影是以英语拍摄,这消除了尼日利亚电影在走向欧美主流文化市场时的天然语言屏障。尼日利亚电影的成功宣传也功不可没,海报、追踪报道、电视广告等宣传形式也成功地推动了尼日利亚电影产业发展的脚步。尼日利亚导演在运用新技术方面十分积极。新技术一旦出现,便很快被应用于电影拍摄。编辑、音乐以及其他一般的后续工作都是由一般计算机系统完成的。电影拍摄完成后直接被制作成DVD和VCD,每周都有二三十部新电影在音像商店上架,每部电影一般都能卖出五万份左右的拷贝,一份拷贝的价格大约在两美元左右,一般收入的尼日利亚人都能承受这一价格。

  再次,尼日利亚电影十分关注非洲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弗兰克・萨什(Franco Sacchi)和罗伯特・卡普托(Robert Caputo)执导的纪录片《这就是瑙莱坞》(This Is Nollywood)中,表现了瑙莱坞电影工作者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尼日利亚著名导演邦德・爱莫鲁瓦(Bond Emeruwa)也多次强调导演应具有“提供信息”的责任。很多瑙莱坞电影关注艾滋病、腐败、妇女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当代非洲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对于本土化现实问题的关注,使瑙莱坞电影开辟了一个有利并长期以来受到忽视的市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电影市场。

  尼日利亚电影产业的成功对其他非洲国家也是一种鼓舞,它们纷纷效仿尼日利亚的做法,加纳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实际上,加纳进行电视电影生产要早于尼日利亚。在1980年代末,加纳导演就从事电视电影的拍摄,在1990年代中期时,加纳有20多位导演从事电视电影工作,每年的产量在50部以上。然而,到2002年尼日利亚电影处于发展高峰阶段时,加纳只有不到10位导演仍然活跃在电视电影生产领域,今天,加纳从事电视电影生产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了。

  踏着尼日利亚电影产业成功的脚步前行的加纳,缘何却逐渐走向失败呢?首先,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是电影观众人数的减少。加纳的影院大多是国有体制,依靠国家支持,加纳大多数影院的利润都非常丰厚,这一点在1990年代中期时曾让尼日利亚电影人羡慕不已。然而,电视台开始播放加纳和尼日利亚电影之后,很多观众便更愿意舒舒服服地呆在家里看电影,而不愿意再折腾着去影院了。其次,几乎所有的加纳电影都是以英语拍摄,缺少尼日利亚电影的多元化特色和对本土现实问题的关注,因此,当其与尼日利亚电影互相竞争时,非洲本土电影观众很少能对加纳电影保持文化W语言方面的忠诚度。再次,加纳电影会面临国家审查制度,而尼日利亚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缺乏严格的审查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尼日利亚电影中所含的性、暴力、腐败等方面的情节因素会更多一些,从而使加纳人在面临加纳电影和尼日利亚电影的选择时,更愿意选择尼日利亚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