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
党的二大提出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的最初萌芽。中共三大确定了关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
一、中共三大召开的背景
1丶军阀混战的政治经济。
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首领祺瑞时任国务总理,掌握政权。直系军阀冯国璋1917年代理大总统,控制了直隶到江南的地区。冯国璋死后,直系分別由曹锟、吴佩孚控制。他们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于1920年与奉系张作霖结盟打败皖系军阀。1922年,直系军阀曹锟和吴佩孚打败奉系。1923年3月,他们在洛阳召开军事会议,加紧推行武力统一全国计划,再次挑起军阀混战。到1924年,参加混战的兵力达45万,战火燃遍了全国大部分省区。着军费的激增,大小军阀在他们的统治区内巧立名目,增收捐税,滥发纸币,肆意搜刮,致使经济萧条,生灵涂炭。
2、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
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之后,成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持续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达到了30万以上。其中,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这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恐慌,惨遭吴佩孚的镇压。由此,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在国的统治 ,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党应该采取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录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工人阶级和民主力量的联合战线。从当时党的力量看,的确弱小。
3、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中共“一大”以后,马林开始与中国国民党接触,与孙中山会晤并讨论了和苏俄建立联盟的可能性。马林认为中国国民党不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而是多阶级的联盟,孙中山是真正的民族主义者。根据马林的汇报,共产国际批准了他提出的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的建议。
(1)西湖会议:1922年8月底,中共中央行委员会在杭州的西湖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特别会议。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5位中央执委及国际代表马林、翻译张太雷出席会议。陈独秀主持会议。马林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建议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陈独秀风雨人生》这样记述与会的中央执行委员不赞成马林的建议:陈独秀说:“国民党主要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不能因为国民党内包容了一些非资产阶级分子,便否认它的资产阶级的基本性质……”张国焘说:“党内联合,混合了阶级组织,会牵制我们独立的政治。”李大钊说:“共产党是个独立的政治组织,加入国民党,怎么做到不放弃党的独立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蔡和森说:“我赞同大家的意见,国民党成分很复杂,里面有军阀和封建官僚,陈炯明叛乱就是个例子。我们加入进去,很多事情要受他们的牵制。”陈独秀听了很高兴,说:“关键是我们的纲领和革命目标不一致。”
马林见新的中央局5人全都反对,马林示意大家停止发言,说:“作为共产国际代表,我想提醒大家一句,加入国民党,这是共产国际已经决定的政策。”陈独秀说:“我作为中共中央执委会委员长,表示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但是,我是有条件的服从。孙先生的国民党有一套封建式的加入方法,如打手模,宣誓服从他个人,我是不会接受这些封建方法的,只有孙先生用民主主义方法改造了国民党,我才同意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否则……即使是共产国际的命令,我也要反对。”说罢,陈独秀生气地起身,走到门外。
马林听完张太雷翻译后,笑着说:“陈独秀同志的意见是对的,我们加入国民党,可以取消国民党的繁琐方式。”李大钊建议,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明天继续讨论。
第二天,会议的气氛明显好转。马林说:“研究与国民党合作的具体步骤,可以弥补‘二大’关于联合战线问题的空洞性决议。我认为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是建立联合战线的惟一可行的步骤。”李大钊表示同意马林的意见,说:“国民党虽然时间长,但它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共产党员加入进去,不会受到约束。”陈独秀强调说:“我是考虑到服从共产国际的纪律,才接受这一建议的。
马林在会上强调:“中国国民党不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党,而是一个各个革命阶级联盟的党,所以无产阶级应该加入到这个党里面去,来改造这个党,来共同地推动国民革命。”会议经激烈争论,最后尊重共产国际的提议,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原则确定,只要国民党能够按照民主原则进行改组,共产党员可以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两党合作。“ 经过马林的解释和说服,并经过充分讨论,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由共产党少数负责人先加入国民党,同时劝说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2)《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西湖会议后,马林向共产国际汇报说:“问题没有遇到激烈反对。参加讨论的执委会委员们一致认为,通过积极参加这个民族主义运动可以为我们的工作创造最有利的条件。”1923年1月12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作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决议认为同,中国“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且软弱”,工人阶级“尚未完全形成 独立的社会力量”;中国国民党是”中国唯一重大的国民革命集团“,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同国民党合作是必要的,它的党员应该“留在国民党内”,但共产党要保持自己在政治上的独立性。这个决议传达中国后,对促进国共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孙中山的转变。
最初,孙中山对与共产党联合一事,态度不是十分积极。可是就在这时,现实给他上了一课。
1922年6月,孙中山一直倚重的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孙中山从危难中脱险,于8月14日回到上海。此事对他打击很大,使其陷于苦闷彷徨之中。月底,孙中山给越飞信中说,陈炯明“是个坏人。一个政治追随者,因为在一个基本政策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而与其政治领袖分道扬镳,这可以理解。但是,当这种分裂采取谋杀领袖的形式,整个政治生命就彻底葬送了”。他痛苦地说:“文率同志为民国而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死入生,失败之数,不可缕指,顾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他不得不重新思索革命的出路,寻求新的同盟者。西湖会议后,李大钊、陈独秀要见他,商讨加入国民党问题,孙中山十分兴奋。
8月23日,李大钊在上海拜见孙中山。听了李大钊关于“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的主张,孙中山像打了强心剂,说:“你尽管一面做第三国际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两人尽兴畅谈,几乎忘记了吃饭。临别时,李大钊说:“仲甫、马林近日要来拜见你,仲甫希望加入国民党取消打手模和取消宣誓你个人的办法。”
几天后,陈独秀、李大钊在张继、林伯渠等陪同下拜见孙中山。孙中山说:“我同意共产党立即加入国民党,我为国民革命奋斗至今,其中屈折无数,深知靠一党两党,难以取胜。陈炯明要叛离我,共产党要加入我,足见共产党的诚意。至于原有入党方法,完全可以取消。”这次见面,确定成立改组国民党的专门组织,并邀请共产党同志参加。因李大钊要回北京,由张继、林伯渠等介绍,孙中山亲自主盟,李大钊先加入国民党,其后陈独秀、张国焘、张太雷、蔡和森、夏曦、刘少奇、彭湃等人加入了国民党,成为第一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
二、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张国焘、李立三、项英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陈独秀主持会议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报告。
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一、讨论党纲草案;二、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三、选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经过二天的激烈讨论,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
在《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既然当前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那么党”应该以国了草革命运动为中心工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为了完成国民革命,”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为国民革命运动的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国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鵿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决议还强调,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队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磊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和147页)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以”国民革命“号召全党,认为国民革命 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几个阶级联合一致,共同进行反帝反军阀的革命,它”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是”排除外力及军阀的运动“。”打倒军阀和打侄紧俏货国帝国“就是国民革命的基本口号。在国民革命中,无产阶级是”最彻底的有力部分“。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中国共产党鉴于国际及中国之经济政治的状况,鉴于中国社会各阶级(工人农民工商业家)之苦痛及要求,都急需一个国民革命;同时拥护工人农民的自身利益,是我们不能一刻疏忽的;对于工人农民之宣传与组织,是我们特殊的责任;引导工人农民参加 国民革命,更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我们的使命,是以国民革命来解放被压迫的中国民族,更进而加入世界革命,解放全世界的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的级。“(《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166页,中共中央党校出般社,1989年)
大会还通过了《 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 关于青年运动的决议案》、《 关于农民问题的决议案》、《 关于第三国际第四次大会决议案》、《 关于党员入政界的决议案》、《 关于劳动运动的议决案》、《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大会通过了《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党中央领导机关的结构、职权分工、工作制度等方面的法规性文件。该“组织法”以党内单项法规的形式反映出早期党中央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程序,都力求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这标志着党中央领导机关的工作走上了正轨。大会通过了《 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对中国的社会状况和革命任务作出判断 ,反对帝国主义和本军阀的国民革命自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便是在这个革命中无产阶级却是一种现实的最彻底的有力部分,因为其余一时不易免除妥协的倾向;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农民则有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国民革命 不得到 农民的参与,就很难成功;从长远看,工人阶级必须取得政权方能将生产资料归于社会公有,达到 它的最高目的,所以中国无产阶级不能仅限于国民革命。增加了“严守本党的一切秘密”的内容;在规范入党手续方面,第一次增加了候补期,规定“候补期劳动者三个月,非劳动者六个月”。
大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谭平山、王荷波、毛泽东、朱少连、项英、罗章龙等9人为中央委员,邓培、张连光、徐梅坤、李汉俊、邓中夏5人为候补中央委员,由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后由于谭调职,改为王荷波)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担任会计,负责中央日常工作。
三、 中共三大的历史地位
1、 中共三大是大革命的开端,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并推动了工农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
按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的历史分期,1923年6月至1927年6月,是“国民革命”(或称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最早见之于1906年制定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是与此前的“英雄革命”相对而言的,是孙中山对他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表达。共产党人接过这一口号,在中共三大上正式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口号,并赋予新的含义,科学地阐述了国民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步骤和前途,反映了国共两党和全国人民共同进行革命的意志和愿望,在大革命浪潮中发挥了唤起并团结民众的重大作用。 中共三大关于职工、农民、青年、妇女方面的决议案,都要求配合“国民运动”。大会决议的贯彻,形成群众运动与国民革命交相辉映的良性互动局面。
2、中共三大确立了党的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开创的以国共合作为组织形式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进程。1921年7月,中共一大决定“对现有各政党,应采取独立、攻击、排他的态度”,并不准与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提出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但由于共产党坚持党外合作方式,不被孙中山及其领导下的国民党所接受。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强调“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
中共三大后,中国共产党即全力投身到国民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并参与了对国民革命的领导。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会上,中共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7名中共党员当选为候补委员。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伯渠、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由此,中国共产党也获得参与领导国民革命的合法机制。共产党员到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内工作,并与国民党左派密切配合,在对国民革命的领导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把国民革命从广东推向全国。毛泽东在谈到中共三大历史功绩时说:“中国的革命,从1924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1924年到1927年的革命。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40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这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
3、中共三大是党的历史上相当规范的一次全国党代会。
(1)党的重要领导人同时出席了中共三大,共商全党大计,这在中共党史上还是第一次。作为党的创始人的“南陈北李”(陈独秀和李大钊)均未出席一大,且须转移开会地点;李大钊、毛泽东没有出席二大。(2)中共三大在完成各项议程后,全体代表到黄花岗烈士墓举行悼念活动,并由瞿秋白领唱《国际歌》。此后,在闭幕式上奏响《国际歌》的做法,为以后历届党代会和其他重要会议所沿用。(3)中共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党中央领导机关的结构、职权分工、工作制度等方面的法规性文件。该“组织法”以党内单项法规的形式反映出早期党中央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程序,都力求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这标志着党中央领导机关的工作走上了正轨。(4)党的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增加了“严守本党的一切秘密”的内容;在规范入党手续方面,第一次增加了候补期,规定“候补期劳动者三个月,非劳动者六个月”。(5)三大通过的《关于党员入政界的决议案》还首次明确规定:“凡党员之行动带有政治意义者,中央执行委员会有严重监督指导之权。党员迫不得已在政界谋生时,必须请求中央审查决定”。同时,我们党也开始注意到党员的思想意识改造和对党员的教育训练问题。
4、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但是,中共三大后开始了最早的武装斗争的尝试。1924年11月,广东区委率先成立了军事运动委员会(军事部),周恩来首任书记(部长)。特别是通过黄埔军校,我们党培养和锻炼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1925年,中共广东区委在取得孙中山同意之后,从黄埔军校抽调部分党、团员作为骨干,改组大元帅大本营的铁甲车队,这支实际上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后来编入由区委直接掌握的“独立团”(即“叶挺独立团”)。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组织革命武装的最早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