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松绑内银行理财迎机遇


       利率市场化大幕正徐徐拉开,内地银行急需在新形势下调整自身业务定位。其中,规模已接近十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的理财业务,则有望成为银行探索利率市场化后经营模式的契机和平台。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吸储”工具的现状有望得到根本扭转,该业务或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银监会创新监管部主任王岩岫本周在北京表示,截至今年六月底,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已经达到9.85万亿元,而二○○七年这个数据还只有5000亿元的水平。这也意味?,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在六年的时间里大幅扩张了20倍,募资额也已远超证券投资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及信托产品募资规模之和。

 

产品规模六年扩张20倍

对于银行理财井喷的原因,一家城商行高管直言,正是产品利率不受监管机构控制,能够贴近市场投资回报预期。“尽管存款利率被放宽浮动区间,但存贷比的监管要求还在,银行需要通过做强理财产品业务争取更大存款规模,才有底气拓展创新业务。”

有专家分析称,理财产品本质上就是通过上浮存款利率吸收存款,而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正是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使中国银行系统中出现了突破利率管制的金融产品,它为投资者提供了“渠道”,打通了个人投资者之前没法进入的投资领域,如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及同业存款市场。

当前利率市场化积极推进,银行理财业务也势必会做出相应改变。银联信分析师钟加勇就认为,随?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作为“吸储”工具的现状有望得到根本扭转。利率市场化压缩银行息差收入,商业银行不得不向倚重中间业务转变,而理财业务将作为一项真正的中间业务壮大起来。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金中夏亦表示,近期一系列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得银行部门存贷款利差被压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直融优势。因此,银行或不再单纯依靠存贷款利差生存,而需要进一步发展中间业务,理财产品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内地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不完全是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更多是为了维系客户,争夺存款。理财业务沦为商业银行强化存贷业务的工具,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钟加勇并预计,未来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差异将更加拉大。息差的大幅降低将倒逼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盈利模式上进行改革与转型。面对当前投资标的市场投资回报率普遍不高的情形,各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模式、产品设计理念等方面,会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找准市场定位,理财市场将开始出现分化。

 

近两月发行4000余款产品

银联信日前发布数据显示,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大银行竞争,并倒逼金融机构增强对中间业务的投入,可以预料到银行会将业务发展重心逐渐转移向理财领域,同时理财业务的发展对利率市场化亦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数据显示,近期理财产品发行规模有增无减。六、七月份,银行机构共发行了个人理财产品4343款。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此前两个月增加了609款,环比上升16.31%。银联信由此推断,利率市场化变革并不会削减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能力,未来该市场将会出现空前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