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期至近代的社会管理


(本文摘自《社会管理探讨——均衡利益与制衡权力》,贺永顺著,南京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5-11612-420136月第1次印刷)

清晚期至近代的社会管理

到了清晚期,专制集权制度又一次使中国社会矛盾激化,从所谓乾隆盛世开始,宠臣专权、结党营私、吏治败坏、贪污成风、效率低下、不通下情,这些专制集权制度所固有的弊端再一次暴露。就在清朝社会管理日趋腐朽之际,欧洲以英国为首的殖民势力却正在向东方扩展,直至鸦片战争暴发。

从此中国的社会管理变得更加复杂,不仅要面对复杂的国内利益矛盾,而且要面对与西方列强的利益矛盾。很可惜的是,清当权者总在被动地面对这些利益冲突,并未主动从根本上改革自身的社会管理制度。倒是危机迟来一步的日本,很快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开始借鉴西方先进的社会管理制度,从而迅速走上维新富强的道路。

但是社会大众要求改革中国社会管理制度的努力却从未停止,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本质上是利益严重受损的农民及部分知识分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起一个平等理想的社会。可惜的是,他们既没有看到社会不平等的制度原因,自身也没有跳出专制集权的藩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注定了他们不可能成功。

直到19世纪末叶,鸦片战争近60年后,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终于有一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从社会管理制度层面认识到了国家落后的原因,并发动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

他们认识到君主专制集权制度是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也认识到只由皇帝与几个大臣管理国家,国家必定会弱。要改变贫弱的国势,根本办法就是学习西方的政体形式,把腐朽落后的君主专制政体改革为君主立宪的政体形式。

他们通过比较认为,实行君主制,权力会过分集中于上层,实行民主制,权力会过分集中于下层,而君民共主(君主立宪)则可以实现君民权力平衡。应该说,这种既保留君主又实行民主的做法,是非常切合中国社会传统和实际状况的。

而且他们还提出几条具体措施,如实行公开选举、设立议院、创建立法机构,以通下情;设立制度局,制定宪法,进行制度创新;改革政府机构和官员任用制度;大兴学堂以改革教育,广设报馆以传播舆论等。

他们的这些思想和措施其实并没有什么创新,而是欧美日等国家成功实践的东西。然而就是这么一些变革措施,也得不到当权者的支持,中国只能继续深陷在集权思维的泥潭里,当权者也又一次错过了拯救自己的机会。

10多年以后,当清王朝的统治者们实在难以为继,不得不实行政治体制改革,而且终于明白“君主立宪”毕竟还有使“皇位永固”的好处时,一切都已经晚了。中国又一个集权王朝垮台了,同时崩溃的还有延续了2000多年的君主制度。

君主制度虽然在形式上被抛弃了,然而中国人对于专制集权管理的迷信却并没有停止,由治到乱的故事还继续在上演。

民国是建立在辛亥革命基础上的,这场革命同样只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并没有广泛深刻的思想启蒙基础,甚至掌握实权的那些人都没有变。所以,当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民主先行者,模仿西方提出一套斩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时,并没有被掌握实权者及社会大众真正响应。

尽管如此,这仍然是值得骄傲的事情。民国第一次以约法形式,确立中国为民主共和政体,并按照三权分立原则进行管理,后来孙中山先生又提出五权分立原则(即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第一次明确了国家主权在于全体人民,同时对人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详尽规定,并规定国家主要领导要由选举产生,等等。

这些几乎是照搬过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很快就被混战和独裁所淹灭,剩下的只是一个民主共和的形式而已。原因还是在于中国集权管理的思想根深蒂固,自由民主的思想并未深入人心,当权者不信任更不知道如何去实现民主管理。对于人民来说,通过自由民主约束权力的理想,还是那么遥不可及。

内忧外患加上专制独裁,存在了38年的民国最终也垮台了。官僚权力的不受制衡,既得利益集团的无耻贪婪,民众利益失去基本保障,导致社会矛盾无法调和,不仅又一次成为政权垮台的直接原因,而且给包括官僚阶层在内的整个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