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那些事儿


  财务报表是一个组织其资产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综合反应。但是在中国(外国我不了解),由于种种原因,这张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真实地反应出上述三个方面,至少绝大多数人看到的报表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这个东西。

  可以这么讲,有多少外部人员(包括少部分内部人员,如部分小股东)要用到财务报表,差不多就有多少人悲哀。

  一、政府部门的悲哀

  政府部门讲两个,一个是统计,另一个是税局。一些地方这两个部门的数据是不共享的。

  统计方面的一些政府为了所在镇区经济数据好看,对企业上报的数据是整章采取;而企业出于种种目的而撑大自已对外的形象,如为了争取与供应商更好的赊销条件、更好地与银行谈授信条件等。这就产生了数据的夸大。因为上述供应商和银行往往会从统计部门公布的排名筛选客户。

  税局就更惨,几乎没有几家企业会让自已收入的全部纳税的。一些企业偷漏税是认为税率太高、重复征税和不愿和国家分配利润等等;还有一些企业是认为别的企业都在偷漏税(特别是竞争对手),自已不这么做会明显地落后对手,资本积累的速度对比对手慢,最终会被淘汰出局,所以自然就加入了其中的行列,进行着“有理”偷漏税。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税局手中各家企业的报表就不可以真实了,但是税局是依法征税的,所以就要努力地工作(尽管别人很给面子、自已很有地位),有些地方完成不了上面下达的任务,就干脆和个别企业协商,因为有些企业做得大,千丝万缕的关系多不易下手查,所以难为了税局。

  二、银行的悲哀

  现在的银行普遍不采取老办法放贷了(即以抵、质押物打年折放贷)而是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其他因素,计算企业的融资需求量,再结合提供的担保条件放贷。这样财务报表就成了决策的重要依据。

  基于财务状况对银行放贷的重要性,所以银行对企业担供的财务报表是分析了再分析,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计算了无数次。企业要做一份好看的报表是可能有两个小时已经足够了,经过银行一番财务数据的测算,得出的结论是财务状况良好,还款能力强,最后放款了。

  一些银行做得谨慎些,需要企业提供审计报告。由于目前事务所的竞争激励和部分注册会计师素质低下,出一份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可能只要半个小时。

  三、会计师事务所的悲哀

  事务所的成立极其简单,所以竞争激烈,竞争激烈就会产生恶性竞争。提供报表给事务所审计的企业是事务所的客户,客户是上帝,他的一切要求都要满足的。于是就有了半个小时出一份审计报告,更好的连半个小时都不用,所有东西都企业整理好,然后带到事务所去盖上事务所的章,签上注册会计师名,再装上事务所的封面即搞定。

  四、小股东的悲哀

  企业的帐分A、B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企业的内部帐中一些居心叵测的大股东为了一定的目的也在里面做手脚,使行小股东分红少或者没红分。

  财务报表本应是个与外界沟通的良好桥梁,外界人士通过报表来了解企业、分析企业、进行做出各种决策,但是由于这座桥梁很多情况下本身是“豆腐涾”,所以通过这座桥并不安全,时而会发生或大或小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