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梦之梦
文/袁成达
中国梦——文化篇
中国梦是文化强国梦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的发展方向。中国梦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就是中国的文化强国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华结合,才会越来越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只有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华结合,才会有坚实的土壤和基石。只有实现了文化强国梦,中国梦才能真正的梦想成真。
文化强国首先要把文化的相关产业做大做强,要有一流的教育、出版、媒体、电影、动漫、艺术等。我们必须借助先进和强大的、能够覆盖全世界的文化艺术的网络,为全世界生产更多更新更为各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产品。但真正的文化强国是以其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影响力而称强的。
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除了做大做强中国的文化产业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在核心价值观念方面夯实它的历史文化基础。中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价值的影响的扩大,中国的影响不仅要在硬实力(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方面表现出来,也一定会在软实力方面表现出来。软实力最关键的要素是其核心价值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与记者的见面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
只有真正把华夏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发掘、整理并加以现代化、科学化、普及化、产业化、网络化,才能真正圆中国文化强国之梦。
文化强国梦的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除了有四大发明之外,更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地位是永恒的。文化是人民的灵魂,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元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国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等,都是中华民族最独一无二的特色。
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伴随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意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实践意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精神成长起来的。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今天,我们提及中国梦的实现,提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塑造坚毅品质。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无数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有韩信受胯下之辱的隐忍。
传统文化蕴藏丰富的内涵。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有着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这里有唐诗宋词的风韵、有琴棋书画的艺术、有宽容仁爱的修养。用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塑造人的修养和气质,最终不仅中国梦的实现。
传统文化的大一统思想。神圣领土的不可颠覆的完整性是传统文化的的原则,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尚书》里面有一篇叫“禹贡”,这里面讲的最终理想就是九州悠同、四海会同,也就是大同和谐,国家疆域的完整。在近代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发出了捍卫疆域完整的呼喊,中国的疆域不容瓜分,这在中国价值观、社会观当中是多么牢固。
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观。传统文化以人最高的道德作为核心价值,孔子在《礼记》里讲出了中国人的梦想,关于现实社会理想,人间社会的,没有神的恩赐的理想社会的蓝图,比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用权贤能的人掌权;提倡守信,人之间要和睦,人不能自利自私,只顾自己家庭,人要有博爱的精神,对老年人有很好的关怀,是老有所终,年轻力壮的能够得到发挥他的所用,小孩可以得到很好照顾,让他们很好的成长.....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五千年不衰绝,这正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的原因所在。
文化强国梦的文化复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仅仅是GDP的增长,更重要、更带有决定意义的是文化的复兴。而文化的内核是核心价值观,是基于核心价值观所形成的民族精神。近代中国的衰落,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精神奴役、精神禁锢和精神压抑直接相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大解放、大振奋、大焕发。只有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才能更好地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及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某些愚昧落后、保守封闭的精神状态,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骄健、更加自信、更加昂扬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强国梦的文化智慧
中国梦国际化的话语体系,体现了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顺应世界进步潮流,实现和平发展的大智慧。中国梦的话语体系就是老百姓的话语体系,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当今“追梦”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发展进步潮流,把中国梦纳入了实现世界梦的话语体系。富有睿智和亲和力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将有利于在世人面前树立起中国文明富强、可亲可信的美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深刻阐述,以其独特的话语风格,彰显了高超的政治和文化的智慧,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又一现实经典。“中国梦”以其通俗、清新的话语表述,将中国共产党人高远的政治理想、现阶段务实的执政理念高度浓缩,并同时代潮流、国际风云、人民愿景紧密融合,构筑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具有超强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的强大气场,成为了国外舆论聚焦的中心、国内民众追随的奋斗目标,大有“一唱雄鸡天下白”、“唤起工农千百万”的气势。在实现中国梦的旗帜下,不仅聚集着亿万坚定的筑梦者,也拥有了越来越多中国梦的铁杆洋粉丝。这充分展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更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越来越多的人心!
文化强国梦的文化力量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兴国之魂”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焕发出独有的魅力和光彩。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我们显而易见: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梦想。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具有很强的文化自觉意识,具有很强的文化自信底气,具有很强的文化自尊理念。1894年,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在其成立宣言中,第一次明确表达了“振兴中华”的宏愿。兴中会的人希望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通过富国强兵之学,挽救民族危亡。
百年中国的发展方向,始终是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解放的价值主题引领下前进。其间,既自觉继承了前述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并自觉地根据时代要求创新了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的“新民”文化),更在新的条件下,形成了新的优秀文化传统。比如,反帝爱国的传统,追求科学与民主的传统,革命的传统,救亡与启蒙并重的传统,用激进方式求渐进改良的传统。其中,最为重要最为根本的传统,是自强不息、革故鼎新、追求民族复兴的传统。这个追求复兴的传统,是近现代中国形成的区别于古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传统,是具有新的特质新的特征的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文化建设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并首次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在国家层面,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毫无疑问,这些思想和理念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历史感。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民族性的视角看,要落实这些思想和理念,就必须自觉地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道理很简单,也很明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文化强国梦的精神旗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先进文化,是实现文化强国梦的先进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不可移易的精神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马克思主义开创出来的,它注定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不可动摇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力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先进文化,特别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必然展开。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先进文化越是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旗帜就越是迎风高扬。
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中,其精神旗帜已经显示出巨大作用和无比威力。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锋,各种价值取向相互碰撞,而我们则能在多元中立牢主导,在多样中贯牢主调,在多变中铸牢主色,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响彻神州,使举国上下的思想意志空前凝聚于民族复兴伟业,这些都得益于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先进文化这面精神旗帜。今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先进文化必将获得更大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旗帜必将展现更加壮美的“中国风采”。
文化强国梦的教育梦想
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强国必先强教,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国家,首先必须发展一流的教育。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教育作为国家和民族复兴最根本的事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梦离不开教育梦。人才培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十八大报告当中特别强调推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教育方面也提了很多,就是办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力量源泉。目前,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关键点上。只有优先发展教育,再创教育新辉煌,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实现国家的教育梦,届时中国梦也必然会实现。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未来1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靠什么提供强大动力?唯有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通过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
教育是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教育涉及千家万户,与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教育本身就是最大的民生。只有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尽最大可能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并重点向农村、边远地区及困难人群倾斜,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充分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大众,使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
中国梦甜,教育任重。教育担当着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实现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向往和奋斗的中国梦,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以教育梦的成就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首先要成就我们的教育梦。
文化强国梦的红色财富
中国的红色文化是我党我军和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历史遗存,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和内容。她体现了我党我军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红色资源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史,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如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依然是鼓舞、激励人们继续奋斗的强大推动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学习贯彻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特别注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艰苦斗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熠熠生辉;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淬炼升华。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红色资源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红色资源倡导的是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的道德情操,是提升干部群众思想素质和国防观念的有效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当前,我国处在和平发展时期,长期的和平环境淡化了一些人的国防安全敏感性和警惕性,甚至弱化了一些人的强国梦想和强军意志。我们要充分认清弘扬红色文化的重大意义,把红色资源作为凝心聚力的宝贵财富,把传承红色文化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积极运用红色文化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团结一心、自强不息、朝气蓬勃地阔步迈向未来。
文化强国梦的文学正能量
文学作为文化繁荣和提升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一环,它对于实现“中国梦”的作用,其实并不比经济、科技、民主、法治等差。文学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更能鼓舞和激发人民群众干工作、干事业的热情,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属于自己独特功能的正能量。
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提交了一份关于文学如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的提案,受到媒体关注。何建明在向记者陈述写这个提案的动机时说:“我们文学界有一份对现实、对未来的期望,很多作家正是为追求中国梦而写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宏伟夙愿。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作家以启蒙为旗帜,为挽救民族于水火,对国民施以精神治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继承五四文学传统,以“左翼”作家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以更贴近民众的文艺作品为民族解放提供正能量。当代文学对民族国家的想象也以强劲的态势,显示出作家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注,以及对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期许。
近二十年来,一些作家热衷于呈现乡村凋敝,渲染生存苦难,表现私欲膨胀,描绘性爱游戏,披露腐败现实……文学主流为揭露黑暗,展示丑陋,以向世人昭示道德沦丧和精神危机的信号。这种语境下,作家貌似扮演着道德良心的楷模,却不自觉地误导着民心走向。
在一些文学表述中,表面的物质繁荣中洞穿人性的危机四伏,这本是文学赋予作家的职责。但对此,作家不必唉声叹气,更不可无病呻吟。审美辩证法告诫我们,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并不全然如底层文学所呈现的那样病入膏肓,悲惨兮兮,那种向善之心和高尚人性从未彻底泯灭。
文学需要书写正能量,中国梦需要文学提供正能量。当代作家需要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人文救赎情怀以及道德理想主义所铸就的精神,这种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所蕴藉的文学正能量得到放大和升华,引导着当代人的价值追求。无论是作家潜心塑造的精神乌托邦,还是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无不指向有理想有担当的生存意境。而这种生存意境正是提供文学正能量的精神仓库,也是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所必要的精神动力。
文化强国梦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引导社会价值理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汇聚浩气磅礴的正能量,有利于增强“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文化是民族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包括历史名胜、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价值理念、道德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其深深根植于一个民族,融进了民族的血液,贯穿于民族发展过程的始终。“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引导社会价值理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汇聚浩气磅礴的正能量,有利于增强“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必须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从而更好地凝全国各族人民之心,聚全国各族人民之力,投入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在国际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互联网通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激荡着人们的思想。“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深化文化认同,不仅有利于促进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凝聚已久的共同情结,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情感和奋斗方向。这就要求文化建设事业,特别是承载和传播历史传统的文化艺术事业要高扬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突出历史传统的积淀和优秀文明的传承,彰显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和团结创新的精神风貌。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并将之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增进社会共识,有利于凝聚民族力量。
解读中国梦之四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