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雪域圣地,遥远而神秘!她因海拔过高、地处偏远,长期与中原内地隔绝,虽有文成公主入藏掀开了汉藏民族交往的历史篇章,但即使在新中国建立、“天路”开通后,许多人还是担心当地物质资源贫乏、生活环境恶劣、政治局势不稳、身体高原反应等,对西藏望而却步。但是,大家对她又充满无限好奇,那雪域流沙深处的可可西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长江黄河的发源地,还有千里磕头奉圣地的宗教虔诚、死后肢解酬秃鹫的天葬,都让人有亲眼见识、寻幽探秘的冲动。以下是所游景点的一些观感:
布达拉宫是历代达赖喇嘛居住、行政、传教之所,为政教合一的权力承载建筑,故建于拉萨城市中心最高处,巍峨壮丽,抬首可见。这里收藏着五世至十三世达赖的灵塔(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除外)及诸多佛像、藏经、壁画,是藏传佛教的集大成地,也见证西藏几百年的行政管理。遥望红白二宫,依山而建,层次分明,蓝天、白云、金顶、白墙,色彩绚丽;探访每宫每室,檐低门矮过道窄,内里藏香弥漫,金佛端坐中央,佛龛壁画陈列周围,气氛庄严肃穆。沿着洁白的青石大板拾级而上,五世达赖的雄才伟略、六世达赖的文采风流为大家津津乐道,无论政治有多少阴暗玄机,文学有多少阳春白雪,历史铭刻的总是那些千古垂名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谁曾记,灼热的阳光下,崎岖的山路上,赤膊背负石料者为何人?幽暗的壁室里,昏黄的烛光下,绘制壁画、雕琢神像者又何人?
根据藏族传统,人去世后按照俗世等级及死亡原因有五类丧葬模式,依次分别为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土葬。只有达赖享有塔葬殊荣,以镀金镶钻的塔座包裹经藏药处理后不会腐烂的尸身,置于布达拉宫受万世膜拜;火葬仅限高僧,舍利也会保留于各佛塔内;天葬面向广大藏民,使用面最广,外族人看来也最为血腥。即,将逝去的亲人肢解,然后置于天台上让秃鹫啄食,藏民认为这样可以将人的灵魂带回天际;水葬适用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是将尸首用白布包裹,缚以石头沉于河底。并非所有河流都可以,应为当地人眼中的“圣河”,如雅鲁藏布江;至于汉族人最常用的土葬,则是对生前奸恶之徒使用,不立碑、不立传,与汉民族丧葬文化迥然不同。
大昭寺,供奉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之地,是藏传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据传,释迦牟尼等身金像有8岁、12岁、16岁、25岁四尊,均为其本人在世时亲自开光,故十分神圣。后两尊目前在国外,8岁等身金像作为尺尊公主嫁妆目前供奉于小昭寺,12岁等身金像为文成公主嫁妆供奉于大昭寺。千百年来,因有圣灵所在,寺内外满是千里朝圣的虔诚教徒:头戴毡帽的藏族大爷、扎着两辫的藏族大妈们身着正装,黝黑的面庞神情肃穆,手持转经筒绕寺踽踽而行;有的身下铺着一尺见宽、一米见长的皮毡,口念佛偈、三跪九叩、以身丈地,寺外的地板早被长磕头的人们擦拭得明亮可鉴。五湖四海的游客将此视为西藏一大奇景,但面对此时此刻心无杂念、虔心祈福的信徒,无论是好奇还是钦佩,总觉得旅游观赏本身已存在亵渎神圣的成分。回望四周,人流如织,香烟缭绕,寺顶处双鹿法轮象金光灿灿,独角兽头笑傲蓝天,功利物质的商业与精神纯粹的信仰在此交织,时光流转,这二者是和平相处抑或孰进孰退?
罗布林卡,历代达赖夏宫所在,它与布达拉宫的建筑功能十分类似于紫禁城与颐和园的关系。从七世达赖起,这里便是政教合一的西藏王朝夏天理政的地方。谁能料想在偏居世界之巅的雪域高原,竟然能见到似千里之外江南园林的亭台楼阁、绿树成荫、百花盛开,还有江南壁画及雕刻?在达旦明久颇章,除了经典的藏式寺庙风格,还结合宫殿和别墅建筑特色,内设现代盥洗室、卧室,装饰兼顾中西方艺术特色,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为十四世达赖所建。文明的传播,从不以地理位置或行政规划为限,关键在于有容乃大的胸怀。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西起拉萨,东至西宁,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同理的,不在青藏铁路或公路上走一遭,西藏游也同样充满缺憾。因为,一路向西,可见识一望无垠的可可西里,气势雄浑的唐古拉山,白纱蒙面的玉珠峰雪景,光影变幻的措那湖盛况。还有那些纵横交错的河道,蜿蜒于这广袤而人烟罕至的雪域高原,如精灵般乍隐乍现,好似这里才是她们的故土家园,方能如此轻松活跃、奔放自如。更令人感动的是当年开山辟土修筑这高原线路的人们,他们是在何等艰苦的条件下完成这建筑史上的盛举,堪比万里长城,永为后世景仰!
青海湖,风光旖旎,有“中国最大咸水湖”的称誉。清风起处,湖光山影临波荡漾,秀色如画。天地之间西王母像临风伫立,衣袂飘飘,婉约动人。沿湖盛开的油菜花更衬水天一色,随风飘曳的蓝、白、红、黄、绿五色经幡分别代表蓝天、白云、太阳、土地、生命,是藏本教泛神论崇拜的最好诠释者。写满经文的经幡一飘,意味着人们诵经祈福一次,它寄托的是千千万万藏族同胞对家人朋友的祝福,对明天的美好期盼。那蓝天绿地间横空而出的经幡帐,似天地的主角,千百年来无怨无悔地守候着,大大地书写出一个“人”字。
赞普林卡意为藏王园林,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吐谷浑首领为迎接文成公主进藏而建。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松赞干布亲自到此迎接。主殿供奉着三层楼高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彩塑,并围绕着100多幅精致壁画和唐卡,充分展示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想当年,公主自长安以宗室女身份被选和亲,远离故土、长途跋涉,临到此地,放眼前路漫漫,她内心何等不安?松赞干布妻妾成群,她即使为后宫之尊,又怎敌家世同样显赫但却妖娆妩媚的尼泊尔尺尊公主?惜无数青灯寂寥,换得供台高坐,后世传唱。如果有来生,公主当如何?这是道无解的题,唯其本人心知得失冷暖。
丹噶尔古城,明清年间汉藏经济、文化汇流之地。南方的茶叶丝绸与北方的马匹皮毛在这里互换,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此地汇融,最后沉淀孕育出方正的四合院、南腔北调的茶馆、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文庙、精美的湟源排灯,“小北京”的诨名因此而来。那响彻西域、塞北的驼铃,在数百年前的雪域高原,依然洒落一片清脆的回响。
雅鲁藏布江,西藏人民的母亲河,浑浊的河水堪比黄河。她,同样发源于雪山之巅,但因流经两岸壁立千仞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时而波光粼粼静如处子,时而激流澎湃金戈铁马,显得更富顽强的生命力和多姿多彩的戏剧性。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环绕于群山之间的白雾晨霭,飘忽不定,蜿蜒盘旋,令山峰若隐若现,恍似到了蓬莱仙境,方知世外清修之地原来并不遥远。峡谷深处,成片的青稞地金光闪闪、光彩耀人,与绿树掩映成趣,黑色的牦牛、藏香猪满地走,一派悠闲自然的田园风光。
巴松措,位于林芝地区工布县,是藏区高原堰塞湖的代表风景。在群山环绕之间,一潭秋水静静守护,那绿色由浅入深逐渐泛陈开去,绿得让人心醉。青山如黛,丛林如织,视野可及处,顶峰积雪终年不化,就着灿烂的阳光,在湛蓝的湖面洒落一串闪烁的金钻。湖心岛有藏传佛教宁玛派高僧桑杰林巴几百年前主持重修的措宗贡巴寺(始建于唐朝)和供奉他舍利的佛塔,据说每年藏历4月15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转湖节,附近地区的藏民会携家带口到此地转湖祈福,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寄托人类圣洁的情丝。
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乃风水宝鉴之地。从林芝地区八一镇朝鲁朗镇沿川藏公路一路进发,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之间盘旋时,一栋小木屋往往于青山绿野间跃入眼帘。屋前屋后数十只奶牛悠闲地或卧或走,颈间铜铃缓缓晃动着,铃声沉滞而悠远。不知不觉间,清晨和煦的阳光悄悄自山峰之间普照大地,黄色的格桑花迎着朝阳显得越发鲜艳娇美。挤奶人提着奶桶行近,躺卧的奶牛自觉地站起,似乎知道主人将为自己挤奶,没有言语、没有手势,人与动物的默契在这宁静安详的清晨愈发难能可贵。车至海拔4728米的色季拉山口,迎着远方银白圣洁的南迦巴瓦峰(世界第七高峰),虔诚地祝祷许愿,然后将手中五颜六色的龙卡(许愿纸)抛向长空,纸片在寒风中纷纷飘落,相信苍天已知晓并会助我实现愿望。此后,车于云层环绕的冷杉林中穿行,放眼望去,苍山如海,层峦叠嶂,绵延不绝;林海波澜起伏,层林尽染,心中顿生“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转眼车至山坳底的“田园风光观景台”,一幅静谧优雅的田园油画在眼前次第展开:青山为背景、绿地为主色,错落有致的白色小屋点缀其间,屋前是蜿蜒流淌的小河,周遭世界的喧嚣全然消失,唯剩“相看两不厌”的情景对映,让在尘世中躁动不安的心绪获得半刻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