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亮红灯,全面体检是关键!


 食品安全亮红灯,全面体检是关键!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深圳晚报讯(记者卢舒倩湖北经济学院实习生张画)珍珠奶茶、甜不辣、粉圆、粄条、鸡排、手工芋圆……这些台湾经典美食,近日因台湾“毒淀粉”风波愈演愈烈而深陷“染毒”疑云,上周末更是爆出统一等大品牌的布丁、仙草冻、奶酪、冰激凌等涉嫌使用工业级原料EDTA-2Na(乙烯二胺四醋酸二钠),成为台湾继2011年“塑化剂”事件后的最大食品安全危机。
 
也正是这一两年来,深圳市场兴起贡茶、鲜芋仙等台湾小吃热,仅上述两家标榜正宗台湾的地道美食店铺,在深圳可谓遍地开花。那么,深圳市场的台湾小吃是否安全?就此,记者走访了市内部分甜品店及超市。
 
1大陆产布丁原料不同多集中在江浙沪出售
 
昨天,记者走访了包括家乐福、大润发、华润万家等多家大型超市,均未看到统一布丁及5款在台下架的冰淇淋产品有售卖。家乐福深圳公共事务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超市从未采购过上述相关商品。记者昨天下午致电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媒体公共关系的武先生,他表示,统一在大陆售卖的布丁为昆山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制造,产地为苏州。“统一企业在大陆没有使用台湾布丁原料鹿角菜胶供应商台南市立光农工公司的任何原料。
 
在大陆生产的布丁是安全的。”当记者追问在大陆生产的布丁采用何种原料,希望对方提供原料清单、证明,武先生表示会记录下记者的问题转给公司原料材料、质检部门,稍后给予答复。不过,截至昨晚截稿,统一方面还未给予回复。
 
不过,统一方面表示,即使在大陆生产的布丁也多集中在上海、江浙地区售卖,这也是记者昨日在巡城搜查中,难以见到上述商品踪影的原因。
 
2台式甜品依旧卖得火原材料并非来自台湾
 
据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了解,在台湾“毒淀粉”风波中,近邻厦门市场的传导效果尤为显著,不少台湾小吃人气下降。然而,记者昨天走访深圳市场却看到另一番景象,“台式”甜品店、奶茶铺,生意似乎并未受台湾“毒淀粉”事件影响,包括最近大热的鲜芋仙、贡茶等多家甜品店,仍有不少顾客排队购买。
 
记者来到鲜芋仙太阳百货店,店内几乎座无虚席。据店内员工介绍,芋圆里添加的都是地瓜粉和芋头粉,没有添加爱玉粉和洋菜粉。当记者进一步追问原料产地时,店员十分不耐烦,不予搭理。记者随后走访了多家贡茶店、奶茶店,店员都对“珍珠”的来源讳莫如深,表示“不知道”、“不清楚”。
 
记者随后以加盟者身份致电咨询,鲜芋仙方面表示,品牌是台湾品牌,但原材料都是由上海总部统一配送。“说是台湾珍珠奶茶,其实就是做法和台湾一样,是台湾的技术、配方,但食物原材料不可能从台湾运来”。有台式甜品店直言,“从成本考虑,也不会跑到台湾去拿货。”
 
3多数消费者不知情市民呼吁政府抽检
 
在采访中,不少消费者表示没关注过台湾“毒淀粉”消息,当记者告知台湾当地不少美食涉嫌原料采用化工原料,不少市民吃惊不已。他们称,此前并不知道统一的食品出了漏子,在购物时会留意生产日期和食品的口味,有时也会扫一眼配料表,但对配料中的添加剂了解得并不多。“台湾也出这么多食品安全问题?”有消费者表示,如果食品被曝出有问题,他们下次肯定不会买。
 
市民吴小姐表示,在塑化剂风波之前很爱喝珍珠奶茶,“现在基本忌口了”。她坦言,对市面上所售的台式珍珠奶茶、贡茶、芋圆原材料表示担心,“说是纯天然,谁知道用什么做的”,她说,这两年深圳的台式茶店、甜品店非常火,很多年轻人都趋之若鹜,希望相关部门趁此对相关食品进行抽检,让消费者食用更放心安全。
 
台湾最近为进口美国牛肉问题吵成一团,主因是美牛含瘦肉精,而台湾禁止使用瘦肉精。但是,台“农委会防检局”上周公布使用瘦肉精“黑名单”,3家养猪户赫然在列,个个都是累犯。68万元罚单虽然开出了,但瘦肉精已经吃进了民众肚里,而且比美国所用瘦肉精毒性“高千倍”。实际上,台湾人对瘦肉精并不陌生,媒体隔三岔五就会报出猪、鸡、鹅之类“又含瘦肉精”的消息。
 
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工业用硫酸铜加入猪饲料则是第一次被查出。台“农委会”上周发现,岛内一家原料公司将工业用硫酸铜卖给下游饲料厂家,而饲料厂在疑似知情的情况下照单全收,涉案工业硫酸铜超过6000公斤。饲料用硫酸铜有利于动物造血及毛发生长,工业用硫酸铜则对人体有害。
 
台湾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加工食品追溯制度的地区,食品从原料来源、生产养殖、加工制造、运输仓储直到销售全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登记。这种制度下,在市场买一块肉,刷下追溯码,就能知道这头猪出自哪个厂,饲养员是谁。尽管如此,食品安全事故仍频频发生。
 
究其原因,首先是食品追溯制度只限于生鲜、肉制品、蔬菜和海鲜类,因而混在饮料、药品、糕点里的塑化剂30年间一直逍遥法外。同时,瘦肉精等违禁品主要靠抽检,且惩罚力度相对不高,因而总有黑心商人心存侥幸铤而走险。食品添加了太多人造物而变得不适食用,其实是全世界的问题。岛内媒体指出,台湾食品安全的标准虽然不算低,但跟欧盟等先进地区比起来还有差距。
 
台湾要进口美国牛肉还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台湾清华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彭明辉日前站出来“揭穿美国食品安全的谎言”,呼吁台当局正视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问题,千万别让台湾的食品安全标准跟着美国走。
 
彭明辉说,从含瘦肉精美牛争议到基改作物大举侵台,其实道理是一样的,美国食品安全早被财团、政府掌控,台湾当局不能照单全收。基改作物产生的致癌风险远高于传统作物,对人体危害远超过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公告,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造成对大豆过敏的人暴增五成,甚至夺走人命,“非得要小心不可”。
 
台大农艺系教授郭华仁也认为,基改的豆类食品种类众多,可能成为下个食品安全的“未爆弹”,目前从岛外进口的八成大豆、六成玉米全是基改作物,岛内应尽快恢复自产黄豆、大豆种植的比率。对待基改食品,台湾当局的政策还算谨慎。“农粮署”指出,台湾虽有进口基改食品,但严格禁止种植基改作物,并且还用现金补助奖励农民种植有机大豆、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