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中成长


我喜欢读书,尤其爱读富含哲理、并能让人思考的书籍。在读书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而且读书还促进了我思想上的成长与进步,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人与处事。
小时候的我,读书只注重欣赏故事情节的精彩与否,根本不去思考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与意义,纯粹只是图个新鲜与好玩。
记得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读过一本书《我给爸爸妈妈分苹果》。书中说有个宝宝要吃苹果,爸爸就拿了三个大小不一的苹果,让他自己选择;而这个宝宝没有多想,就从中为自己挑选了个最大的,把其余两个小的扔给了爸爸妈妈。爸爸看到后,就批评宝宝说:“小孩子要学会尊重爸爸妈妈,应该把大的留给爸爸或妈妈,自己要吃小的!”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当时还埋怨这个爸爸太不懂得疼爱孩子了。可后来我才明白这个故事说的很有道理,也使我懂得了孩子在生活中要学会尊重爸爸妈妈,把最好的都要让给他们。这就是中国历来崇尚的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作为孩子的我,日常生活中根本不会重视爸爸妈妈的感受,一味地要求他们为自己付出,而自己从没有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甚至连说声谢谢都没有过。
这是现在孩子自私性格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我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加以改正的。我得要做一个知道孝敬爸爸妈妈的好孩子,在爸爸妈妈下班后,我可以为他们递上一杯热茶,问候一声爸爸妈妈辛苦了,让他们也能真正地开心一次,享受一下来自孩子最纯真的爱的回报。
上了初中后,虽然学习比较紧张,但我还是会利用业余时间读一些有价值的书。爸爸的单位有个图书室,我经常随着爸爸去看书。在那里我渐渐地接触了一些国内比较著名的书籍,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与《水浒传》等,还读了很多国外的童话故事,如《安徒生童话精选》、《格林童话》、《红与黑》等。
在这些书籍中,我尤其喜欢读《三国演义》。这是一部全景式展现三国时代风云变幻的历史故事,书中描写的历史人物很多,性格刻画也很独特,如曹操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聪明与愚忠、张飞的卤莽、关羽的豪爽仗义、周瑜的狭隘等。
在阅读中,我仔细揣摩作者创作的意图,全面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三国演义》不仅是历史的简单重演,作者是想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来达到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目的。对历史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就是最好的例证。读三国,如果没有这点体会,那么你就是白读了。
在日常学习中,我要学习借鉴诸葛亮辅助阿斗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是一种矢志不渝的追求意志,值得我在学习中加以引用,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我的数学基础不好,我就需要努力去钻研,虚心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并做到不耻下问。
记得有次年级数学统考,我因为基础知识学得不够扎实,考了个很不理想的成绩,从而拖累了整个班级的分数与名次。虽然老师与同学们并没有责怪我,但我的心里很难过,并暗下决心,要利用假期好好复习数学,尤其是计算类题目,我要多想多做,争取下次统考时取得好的成绩。
在助人为乐上,我要学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刘备如果没有张飞、关羽的相助,他是成就不了一番事业的。在学校开展的团结互助活动中,我积极参与帮助孤寡老人。利用周末休息日,我与同学们一起去为孤寡老人挑水扫地。在活动中,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也是个人无法比拟的。如果是我一个人去做,我想自己是没有勇气与胆量承受的。
就这样,我通过读书,渐渐地明白了很多事理,也知道了人在社会上闯荡是很艰难的。只有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做到两者溶为一体,今后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实用的人才。
读书,是我成长的阶梯。尽管每一个过程,我的感受都不同,但这些宝贵的感受却可以促进我健康地成长。读书,是我迎接未来挑战的坚强后盾,我会在持之以恒的读书中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