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空巢老人”安装警铃警示了谁
文/袁成达
“警铃一装,心里不慌;警铃一响,天罗地网。”
近来,陕西商南县连续发生一系列空巢老人被害的恶性案件。在公安机关快速破案的同时,商南县委、县政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免费为全县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安装警铃。据统计,全县共有8140户符合安装条件,这些费用全部由商南县财政予以解决。
商南县农村7位“空巢老人”被害的悲剧,再一次引起人们对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空巢老人”的关注,希望借此能引起全社会都来关爱“空巢老人”,关注他们的现状和今后的养老问题。
据媒体报道,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大约为1800万人。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其经济水平的低下和社会保障的缺乏更具有脆弱性。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诸多问题日益凸现,尤其是在中西部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空巢老人”几乎面临着生存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大量农民的生活,也将会影响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由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的加快,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男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人口移动尤其是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的分居现象越来越普遍。一些农民工家庭迁移到城镇或经济开发地区而落户;过惯了乡村生活的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因此,他们一般选择留在乡村。可见,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离开家庭在外创业,留守的父母则成为“空巢家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流出,农村呈现出比城市更快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是农村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产生的主要因素。
农村留下了大批“空巢老人”,他们既要承担农活,又要照看孙辈,除了体力上的劳累,老人们还要承受心灵的孤寂。由于年轻人的外出时间越来越长,跨省流动的越来越多,以及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从而使得农村空巢家庭大量涌现,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大量农村空巢老人出现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秋霞说:“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主要内容包括子女经济上的供给、精神上的孝顺、老人业余生活的丰富等等。但是在许多地区,农民们面临子女上学、子女成家、医疗保健等多种问题,在诸多的开支面前,老龄问题根本排不上号。老人们一般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养老仅为了生存。”
俗话说:“故土难离”。农民不是迫于无奈是不会抛开父母,背井离乡的。但现实是,不出门打工,困在农村,毫无经济收入。但农村大量的土地不能抛荒,必须留住部分农民,不然发展农业从何谈起?发展农村经济更是一纸空文,人都没有了,还怎么发展?农村不发展,国家就不能兴旺;农民达不到小康生活,我们又将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呢?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央领导集体对广大农民的关爱,也是对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鞭策和激励,更是对“三农”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倾力支持。
警铃虽小,干系重大。商南县给“空巢老人”安装警铃,本意是为了“亡羊补牢”,避免悲剧的重演,还农村一个安定的治安环境,但透过现象,往深处去看,安装警铃更是无奈之举。警铃虽然警示着不法之徒,让他们闻警铃而却步,但也警示着我们、警示着政府,警示着全社会——“三农问题”、农业边缘化问题、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问题都到了非要解决不可的地步!农村是我们的传统精神家园,农业是我们的发展命脉,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何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诸多问题,更是新时期检验“三农”工作成与败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