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人大经济论坛新开了一个帖子,主题是:民间学者有没有去高校继续深造的机会?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然,论坛交流,本来就是如此,没什么大惊小怪。不过,有几个网友倒是相当有趣,自以为高明地开出了猛药。如果我不吃还好,吃了必遭大罪。毕竟,猛药不但治不好病,而且还会捅出大乱子。常言道,事缓则圆,而下猛药是大忌。下来,我把他们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第一位网友,在我说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合考研后,他就直接指出我应该学习孔庆东教授去出家,这样也是蛮好的一种出路。我回答说,对佛学,我早有认识。不过,我个人更热衷经济研究。而且,去不了高校继续深造,又不影响我写文章,更没有什么大不了,接着进行自己的独立经济研究就行了。
第二位网友,我要重点介绍,他是一位叫做包海松的先生。他先是说,为了对自己与家人负责,你应该放弃经济研究,或者是将研究当作业余爱好,正经找份工作吧。我回答说,自己都读了整整三十二年书了,而独立从事经济研究也有十六年了,如果放弃,还不如杀了我好了。况且,我文章写得好好的,而高校继续深造不成就放弃,恐怕太不经事了吧。他解释说,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下去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是读得书多了就一定出成果,你自己都研究了这么多年了,一点像样的成果都没有,该好好反思了。坦率地说,我理解你的想法,人总要有自己的追求。但人也要面对现实,三五年时间拿不出成果就应该放弃,或者转为一种爱好。等你到了50岁还是现在的样子,你想想结果会如何?我认为你倒无所谓了,但你要对家庭负责,如果你真的是一个理性人的话。而且,自娱自乐的东西有什么用呢?就好象你把自己想象成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现实上却恰好相反一样。我接着回答道,我有自己的三大理论创见和六部个人作品,难道不是成果吗?我已经发表的百余篇文章,难道都是垃圾?事实恰恰相反,自从我2009年下半年在网上写文章以来,引起了一波接一波的轰动,而这显然说明了我多年读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无论是三大理论创见,还是六部个人作品,都得到了为数不少的同行之认可。在这里,您没有经过深入了解和系统考察,就口出狂言,更无视别人的劳动成果,实在是过于主观,不足为凭。另外,读书多的人与读书少的人写得文章的质量根本就不一样,或者说味道深度视角大为不同。再说了,我到50岁的时候,既有自己写得一大堆有价值的文章跟在屁股后面,也有自己作为读书人的名望,何乐而不为呢?包先生,您这样毫无根据地泼冷水,是杞人忧天,甚至是一派胡言。我敢说,您没有读过,甚至没有认真研读过我的一系列重要文章。或者说,您根本就不懂我系列文章的重要价值所在。现在,林毅夫是你们推崇的大教授吧,我倒要试问,从您自己的学习研究看,他有什么像样的理论成果?他紧接着说,林毅夫是没有像样的成果,其实不但林如此,中国绝大多数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如此。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理论几十年来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创新,许多人发表论文只是相当一种职业资格认定。反过来看,别人都拿不出创新的东西,你又凭什么能拿得出来?你要像他们一样,那就正正经经的走职业资格认定——考试、发表论文。我辩解说,包先生,在人大经济论坛就不要自夸以显高明了,这里是高手如云的地方。而且,马克思作为经济学家,是考出来的吗?进一步讲,独立经济学家与学院经济学家由于生存环境不同,其评价体系也就不同。毫不讳言地说,您口气过大,目无余子,不知自己有没有什么重大理论成果?其实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学者之理论成果,莫过于在自己心中形成系统全面深刻之现代市场经济之理念,然后为现代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建立而毕生奋斗。至于文章或作品,倒在其次耳。也就是说,当下中国经济学者之根本任务在学习借鉴西方,而理论创新还远未到火候。正如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讲到的:“有个别小年轻不了解中国的具体国情,动不动就从理论创新的角度,让前辈学者拿出干货。殊不知,中国还处于引进模仿阶段,而硬性要求只有进行了理论创新才能如何如何,本质上就属于关公战秦琼之类无视历史的天大笑话...”,不知您同意否?他然后说,只是真心希望你回归正常的生活,至少为自己订出计划,理想不是总能实现的。如果你认为你文章不错,那就向媒体投稿,至少能挣点稿费,也慢慢积攒点名气。否则,你不断出文章意义何在?我简单回答道,谢谢您,不过,我现在比七八年前好多了。而名气大小,顺其自然。至于挣稿费,我不乐观,尤其自己又不是什么大名家。对于自己的理想,我认可古人讲的“志为气之帅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和“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况且,岂不闻曹操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而我本人还很年轻呢!另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对自己很有信心。
第三位网友说,训练很重要。我看了楼主的经历和写的东西,楼主一个很执着的人。但如果不接受严格训练,就没有意义了。我回答道,中国的大环境不好,大家都有无奈,所以,我只能写写小文章,混口饭吃就行了。再说,存在就有意义,只不过意义不同罢了。况且,一个在经济学方面自学成才的人,可以说就在进行自我训练。而且,我还是物理学本科毕业。如果绝对地说完全没有训练,就不公道了。更进一步讲,我的研究方法与学院派不同是事实,但是不能因为不同就说没有意义。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各有各的门道。而学术,本质上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千万不能囿于门户之见党同伐异。第四位网友说,你的家人为你付出这么多,别那么执迷了,好好工作,孝敬家人才是正道。我回答说,自己已经有了理论创见和个人作品,而这就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本身也就是大孝。况且,祖上几代都没有出过读书人,我现在可是个家中宝。他反驳道,什么理论什么光宗耀祖都是虚的,努力让家人过上好生活更务实些。我争论说,一家人平平安安就是福,而荣华富贵才是虚。如果我想挣大钱,二十年前都有成为老板的机会。但是,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一直是我的理想,现在也已经成功一半了。
当然,还是老人们说得好,下猛药不如下妙药。最后一位网友说,古往今来,有很多人自学成才。如果你真要成为一名学者,你去不去高校不是什么关键问题。很多大经济学家都是业余时间从事经济学研究,比如杰文斯等,关键是你得有那种悟性和毅力。这个话相当实在,我本人感到非常中意,并且回答说,说得特别好,我曾经也是这么想过。当然,这样不是不可能,就是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或者更具挑战性而已。而且,我认为循序渐进地坚持自己长期热衷的经济研究,然后努力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独立经济学家,是适合自己的实事求是的做法,而像前面几位网友提出的所谓休克疗法由于脱离了我个人的实际情况,所以,非但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反而会火上浇油,乱中添乱。他补充说,你千万不要灰心,遇到困难一定要扛下去。民国时候有很多学者自学成才,比如历史学家钱穆,全靠自学;还有顾准,这位经济学家也是自学成才,自学乃是中国古人修习最为常见的形态,你可以看见很多古人自学成才的例子。所以,孔子说读书为己不为人。我回应道,真是幸会,遇到了知己。而且,关于读书为己的理念,我非常赞同。至于自学成才,已故的经济学家薛暮桥和宋涛两位老先生都是我的榜样。当然,您提到的钱穆和顾准两位先生同样给我鼓舞。另外,请您放心,我读书几乎已经坚持了半生,即便有困难,还一定会坚持下去。毕竟,成为真正的独立经济学家不仅是我的奋斗目标,而且使我自己有了非常强烈的使命感。最后,非常感谢您的热忱,胜似雪中送炭!差点忘了,还有一位匿名网友,他这样说:在现代社会的学术分工领域里,应该很难吧,尤其是学术资源相对被垄断的时代。正经点考个G,捣鼓两篇英文paper才是LZ可能的途经吧。其他什么的大牛自学成才,都几百年前的事了,有个毛的参考价值。另外,LZ所谓博客上的东西就算了,最好晒两篇CSSCI看下。当然,如果有不错的SSCI,估计这事也就水到渠成了。进一步讲,民科这种东西,早就该扔到废纸堆里了。毕竟,专业的学术训练比那些异想天开的思维结构不知道强多少倍。我指出说,民间的学者不少,但是,为什么都没有什么正式论文,不是能力问题,是没有基本的生存条件使然。试问,他们研究探索的精神差吗?试想,没有正常工资收入,没有经费支持,没有学术资源,没有团队合作,还能够坚持经济研究,不说是什么奇迹存在,就已经是大不幸中之万幸了。要知道,在这种非正常生态下,硬性要求民间学者达到学院学者的标准或规范,是根本没有道理可言。而且,我赞成专业训练的重要性,但是研究学问的法门不是只有一个,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民间学者,尤其是社会科学。所以,对于难能可贵的民间学者,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不是拿什么陈腐僵化的条条框框去故意刁难他们。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在体制外独立进行经济研究,从学术独立而言,已经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或者已经是体制内学者所无法比拟的了。
记得十六年前我刚开始追求经济学的时候,那可是相当艰难。可以说,无论是父母弟妹,老师同学,还是红颜知己,都明确表示反对。因为,我一踏进宝鸡文理学院校门,就意味着自己端上了中学教师的铁饭碗。那时候,师范院校毕业还包分配。而且,如果没有联系到单位,至少还可以顺顺当当回到原籍教书。说实话,他们当时非常理性,脑子里比我想得清楚。也许,正因为他们的不支持,甚至抛弃我,不是削弱,而是强化了我的斗志。再加上,我年轻气盛,一旦认准一件事,九头牛都拉不住。幸亏,那是二十出头。如果是现在,借我一百个胆,可能都不会承担这个事。人常说,事非经过不知难。刚起步,全都是信心,根本不知道前进道路上的艰险。而在中途,有两次都已经动摇了。因为压力非常大,根本承受不了,所以实在没办法,想放弃去找一份正当的工作。谁知道,两次都跑了一两个月,结果心里还是不愿意放弃自己心爱的经济学,就这样不了了之了。熬到这个份上,父母也明白我的心思,再加上我情绪相当糟糕,就由竭力反对慢慢转变为同情性支持了。当然,所谓的红颜知己早已离我而去。毕竟,我只追求事业,没有办法给她生活,而有这个结局,再正常不过了。可以说,这十六年,我是一个人硬生生地独立奋斗着,连滚带爬,流血流汗,没有任何人理解,尽管父母支撑的这个家依然是我的坚强后盾。最后,偶遇人大经济论坛,并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理论和作品以来,才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可以说,人大经济论坛是我的福地,对我有知遇之恩。说到这里,心中的感激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回想过去的日日夜夜,坎坎坷坷,说不完,道不尽,那么就留作以后有机会再说吧。另外,在人大经济论坛,关心我成长的人很多很多。甚至,有不少人对我多少有点恨铁不成钢。不论怎样,我由衷地感谢各位老师同学的良苦用心和无私帮助。当然,我会尽力而为,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一定不辜负大家对我的厚望。
末了,说句题外话,那就是:现代社会,分工与专业化越来越深广了。与此同时,我发现不同分工或专业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强烈了。譬如,在经济学研究方面,有个别学院派的同志似乎容不下民间派的同志,动不动就囿于门户之见而党同伐异。殊不知,一来,特别是中国,民间派有属于自己并且是学院派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二来,民间派与学院派各有分工,随着自由开放的发展,二者的价值甚至可以等量齐观;三来,不论何种劳动者,只要不违背法律道德,应该地位平等,或受到同等的尊重。所以说,古人讲和而不同,讲殊途同归,讲头头是道。而西方民主法治社会所崇尚并奉行的人人享有自由平等之权利,更是如此。说白了,你有从事经济研究的权利,别人也同样有从事经济研究的权利。而且,这种研究方法有正当存在的价值,那种研究方法也同样有正当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不能剥夺谁都可以拥有的权利,或者否定谁都可以正当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