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农民增收经验讲课笔记


  

  一、农民增收的差距在哪里

  1、(一)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

              2008年,W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80元,比2008年增加768元。其中,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0%、53%、6%和1%。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比重为28%,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比重达72%

  2、从业情况:在农户从业类型中,纯农户占28%,非农户占14%,农兼非占38%,非兼农占18%,其他占2%。兼业者占农户家庭劳动力人数的比重为54%,且多从事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兼业者中,以在当地市区、县、乡和村从业为主,务工时间占全年的73%,人均工资每月约1700元。

  3、家庭经营情况:家庭经营土地面积户均为6亩,人均为1.3亩。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以种植经济作物为辅,其中粮食地占81%、菜地占9%、果园占3%、林地占5%;

  4、从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看,流转形式以转包和转让等为主,且多是在乡邻与亲戚之间流转。

  从农户参加合作组织情况看,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占3.8%,且以参加种植业类的合作组织为主,从合作组织获得的收入占家庭年总收入的比重为30%左右。

  5、家庭年均总支出约为17440元,其中生活用品支出约占28%,生产用品支出约占21%,教育支出约占28%,就医支出约占9%。农村消费仍主要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和文化教育需求等方面,生活、就医、教育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达65%左右。

  13、现金收入细分:来自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工商业、本乡务工、外出务工、财产收入、集体分配及其他收入所占户均家庭现金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4.55%、4.55%、16.88%、11.77%、39.97%、0.44%、0.21%和1.63%。

  附:财产性收入:   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农民增收的差距:一是工资性收入低。据调查,w县农民外出打工,大多从事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对劳动技能要求低,工资相应也低,直接影响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同时,外出务工的人员缺乏长期有效的收入机制保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增收的基础不牢。

  二是农民靠务农种粮很难实现大幅增收。由于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以及生产性成本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种粮的比较效益低,粮食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依然很突出。

           加之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他们文化科技水平低,接受外界新信息能力弱,农业科技推广起不到应有效果,农业持续发展难度较大。

  三是农业的规模化水平低。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农田地块小且分散,难以进行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劳动生产率也难以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是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近几年,农产品市场不稳定,养殖市场更是经常处于波动状态,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鸡蛋、生猪及猪仔等价格都在低位徘徊,造成大量养殖户亏损,影响了农民收入。

  五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日益明显,但现阶段,由于合作社自身建设与法律支持体系不完善、农民对合作社认识程度不够等原因,大多数农民仍然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参加合作社农户比重仍偏低,在合作领域和合作层次上,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还不能真正达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国外农民增加收入的经验借鉴

  19、欧美国家农业生产率较高,科技推广率和农业收益率也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然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并制定具体的农民增收政策。

  20、美国农业法的的农业概念

  传统意义上,农业=粮食种植业(Farming)。全美仅2%的劳力和人口在种植业,农业人口400万,生产全美1.4%的GDP。

  现代意义上,农业=粮食种植业(Farming)+食品和纤维产业(Food and fiber industries, or agribusiness),甚至包括农业的投入部门(Input and manufacturing sectors)。生产全美16%的GDP,就业人口占全美就业人口的近20%。

  21、美国农业法的沿革:

  1789        土地法令

                                   (Land Ordinance of 1789)

  1862        农业部成立

                                    (USDA)

  1922        卡珀-沃尔斯坦德法

                               (Caper-Volstead Act of 1922)

  1933.5.12   1933年农业调整法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 of 1933)

  1933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 of 1933

  1936   Soil Conservation and Domestic Allotment Act

  1938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 of 1938

  1946   National School Lunch Act

  1948   Commodity Credit Corporation Charter Act

  1948   Agricultural Act of 1948

  1948   Agricultural Act of 1949

  1954   Agricultural Act of 1954

  1956   Agricultural Act of 1956

  1962   Food and Agricultural Act of 1962

  1964   Agricultural Act of 1964

  1964   Food Stamp Act of 1964

  1965   Food and Agricultural Act of 1965

  1970   Agricultural Act of 1970

  1973   Agricultural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of 1973

  1977   Food and Agricultural Act of 1977

  1981   Food and Agricultural Act of 1981

  1985   Food Security Act of 1985

  1990   Food, Agricultural, Conservation, and Trade Act of 1990

  1996   Federal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 and Reform Act

  2002  Farm Security and Rural Investment Act of 2002

  24、美国2002年农业法的内容:

  农产品计划(Commodity Programs)

  环境保护(Conservation)

  农产品贸易(Agricultural Trade)

  营养计划(Nutrition)

  信贷(Credit)

  农村发展(Rural Development)

  科研等相关事项(Research and Related Matters)

  林业(Forestry)

  能源(Energy)

  杂项(Miscellaneous)

  23、环境保护计划:

  继续加强农业环境保护计划,扩大保护政策的实施范围,鼓励农民采用兼顾环境保护的耕作方式。

  政府提供湿地、草地、农田、生物栖息地以及水利设施等方面投资,以提高耕地利用管理和改善环境质量。

  未来十年经费总额将增加386亿美元,至2007年新增资金投入为171亿美元,比目前水平提高约80%。

  24、黄箱政策是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妨碍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政策措施,包括对种子、化肥、灌溉等农业投入品的补贴,对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等

  2002年农业法案的特点:受补贴农产品的范围扩大

  补贴金额达历史最高水平

  补贴标准有所变化

  补贴性质由绿箱政策向黄箱政策转变

  28、日本农业立法

  前言

  总则:国家的农业政策目标、国家的措施、地方公共团体的措施、财政方面的措施、鼓励务农人员等的努力、关于农业动向的年度报告等

  农业生产:需求与生产的长期规划、有关农业生产的措施、有关农业灾害的措施等

  农产品的价格及流通:稳定农产品价格、农产品流通的合理化、调整与进口有关农产品的关系、促进农产品出口等

  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善及其它:发展家庭农业经营和扶植独立经营、防止继承时农业经营零星化倾向、促进协作、有关农地权利的设定和顺利转让、充实教育事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结构改善事业等

  农业行政机关及农业团体:有关农业行政的组织整顿及经营改善、健全农业团体等

  农政审议会:设置、权限、组织、提出资料要求、庶务、委任规定等

  附则

  29、日本农业立法的配套立法

  农地法

  粮食管理法

  农产品价格安定法

  农业改良助长法

  山村振兴法

  主要农作物种子法

  农业灾害补偿法

  农药取缔法

  植物防疫法

  农村中央金库法

  农业协同组合法

  林业基本法

  林业改善资金法

  土地改良法

  治山治水紧急措施法

  农业现代化资金法

  农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

  农村信用基金法

  农业协同组合合并助成法

  养鸡业振兴法

  ┄ ┄

  32、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全面改善农业生产基地和包括诸如交通、电讯、公共卫生、教育和文化设施在内的农村福利设施,以适应区域特点,促进区域农业的健康发展,建立风景优美、赏心悦目的农村社区。

  《食物、农业和农村基本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

  33、法国的农业立法

        立法背景:二战后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

  农场主收入的下降

  1959-1960年的骚乱

  1957年参加欧洲共同体的“罗马协定”

  1960年8月5日:《农业指导法》颁布

  1962年:《农业指导补充法》颁布

  

  1957年《罗马协定》规定了成立以法德为核心的6国欧洲经济共同体。

  阅读:法国“光辉30年”

  二战结束时,法国遍地疮痍,百废待兴。战争的破坏加上德国在占领期间的残酷掠夺,法国损失了近两万亿法郎的财富。1944年,法国工业生产指数只相当于1938年的40%。此后15年,法国经济开始迅速恢复。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法国经济的起飞时期。在此期间,法国把发展重心转移到石油化工、电子和机电、汽车、高速火车、宇航、造船、通讯设备等新兴工业部门,以此为龙头带动工业的全 面 发 展 。 由 于 国 家 实 施 倾 斜 政策,上述部门的投资大幅增加,其中专用机电设备和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性投资每年增长率高达13%一16%,相当于整个经济部门生产性投资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以上;家用电器、汽车、通讯等部门的生产性投资也都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此外,这一期间法国在农业上持续增加投入,为法国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959年至1974年,法国国内生 产 总 值 年 均 增 长 速 度 高 达5 .7%,增长幅度高于美国、英国和联邦德国,法国经济实力快速增长。按当年价格计算,1973年的法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万亿法郎,人均国民收入首次突破两万法郎。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带动下,法国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 .8%以内。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再度成为世界工业发达国家,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法国的“光辉30年”。

  抓住战略机遇

  法国能在30年内实现振兴,关键在于正确把握了发展的战略机遇,这其中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重返“世界大国”的政治目标。戴高乐是法国战后卓越的 领 导 人 , 在 其 首 次 执 政 期 间(1944年9月至1946年1月),戴高乐审时度势,提出法国的首要任务 是 “ 维 护 国 家 的 政 治 和 经 济 独立,恢复法国的强大实力、大国地位和世界使命”。在戴高乐看来,把法兰西的“伟大”发扬光大是恢复 法 国 人 自 信 心 和 自 豪 感 所 必 需的,也是团结法国人的凝聚剂。

  1958年,戴高乐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出任总统,拥有了治国理政的一切权力。依照戴高乐的治国理念,法国实现了近2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同 时 , 法 国 特 别 注 重 发 展 军 事 工业,投入巨资研制核武器。1960年,法国正式加入“核俱乐部”。拥有核武器的法国凭借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以及自身独立的外交政策,极大提升了国际影响力,重新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

  二是准确把握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机遇。二战后,欧洲形成东西对峙的“冷战”局面。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欧洲出现了大致稳定的状态,“永不再战”成为西欧各周的共同愿望,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渐开启。戴高乐从战略的高度及时而坚定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依照戴高乐的战略部署,法国通过欧洲联合把联邦德国纳入一体化进程,从而制止战争在欧洲重新点燃。在推动欧洲一体化方面,法国始终发挥着政治“领头羊”的作用,这在进一步巩固法国战略地位的同时,也为法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延长和提升了法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三是实施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快速振兴经济,战后法国动用政府干预手段,成立了国家计 划 总 署 , 开 创 了 此 后 延 续 数 十年 的 国 家 经 济 计 划 。 法 国 的 经 济计 划 以 成 熟 的 市 场 经 济 为 前 提 ,并 且 在 市 场 经 济 的 条 件 与 环 境 中发 挥 作 用 。 其 经 济 计 划 以 指 导 性为 主 , 规 定 经 济 发 展 的 近 期 目标 , 对 国 民 经 济 各 部 门 轻 重 缓 急的 发 展 顺 序 做 出 安 排 , 并 辅 以 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在战后经济重建初期,法国通过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集中巨额资金对优先发展部门给予财政支持。在第一个经济计划中,法 国 政 府 把 重 点 放 在 基 础 产 业 部门,将煤炭、电力、钢铁等行业确定为优先发展对象。此后,法国又制定了四个经济计划。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完善,法国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渐趋弱化 , 取 消 了 经 济 计 划 中 的 数 量 指标,使之成为纯指导性计划。

  四是顺应社会要求重点关注民生。1968年,法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五月风暴”,这场社会抗议浪 潮 从 大 学 校 园 蔓 延 至 全 国 各 阶层,全国罢工人数达到1000万,整个法国陷入瘫痪。戴高乐出任总统期间是法国经济繁荣发展时期,国 民 生 产 总 值 年 增 长 率 高 达5 .8%,高于除日本以外的西方各国。但法国虽然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成果,对普通法国人的生活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中间阶层的利益也受到损害,从而失去了社会的广泛支持。这最终 导 致 戴 高 乐 在1 9 6 9年4月 辞职,于1970年11月病逝。

  1969年6月当选总统的蓬皮杜认 真 汲 取 了 上 述 教 训 , 把 经 济 繁荣、社会福利作为任期内的优先目标。1970年,蓬皮杜亲自主持制定了第六个经济发展计划(1970年一1975年),确定工业高速而合理的增长原则,以避免出现经济停滞或增长过快可能引起的社会动乱。从实际效果看,1969年至1974年期间,法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6%,国家竞争力得到提升,民众也通过各项社会政策调整得到了实惠,社会状况逐步稳定。

  35、法国农业立法目标:

  提高农业生产力

  改善农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销售与价格

  保护和改善土地及已开垦土地的现代化经营

  确保土地所有者和农业工人的就业以及资本、土地的报酬

  为土地所有者和农业工人提供社会保障

  农产品尽可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促进和扶助家庭经营,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和资本投入

  36、主要措施

  对小农场(直接由两个劳动力经营的农场)进行贷款资助

  促进和支持家庭农场

  建立能扶助小农场扩大的组织

  通过土地优惠贷款提高中小农场的经济实力

  扶持农业经营组合

  42、一村一品运动最早起源于日本的大分县,是由大分县知事平松首彦倡导实施的,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所谓一村一品就是为了提高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挖掘和创造可以成为本地标志性的,引以为豪的产品和项目,并将它培育成本地区甚至全国或全世界的一流产品和项目。这样的产品和项

  目包括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甚至是民歌民谣、历史文化遗迹和独特的自然风光等等。

  47、妻笼驿站,是古代官道上的驿站,曾经车水马龙,繁华一时。但是,随着铁路交通的发达,驿站衰落下去,逐渐被人遗忘。当地居

  民却变废为宝,致力于维护旧有的驿站景观,使其成为充满历史风情的观光景点,每年有数十万游客

  光临,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妻笼成为日本以传统文化为题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的典型钔

  50、国外一村一品的启示

  1、借鉴国外发展“一村一品”运动的经验,根据当地不同的自然、人文和历史资源优势选择差异化战略和目标。如在产品战略的选择中,运用绝对优势和比

  较优势的原则确定自身的发展战略。在同类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不断地改进技术,加强工艺,提高质量,增加功能,创立名牌,生产人有我优的

  产品,抢占市场,增加市场的占有率,即“竞争性的战略”。避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利用自然、经济优势另辟蹊径,开创新的冷门产业,生产人无我

  有的产品,以其独特性占领市场,即“替代性的战略”。再就是对于那些资源优势不明显的地区和村庄

  可以根据其他地区或村庄的发展状况发展互补性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既可以延伸产业链又可以发展经

  济,增加收入,即“互补性的战略”

  2、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上。第一,政府要提供一系列的辅助性服务工作,如人才培养,对外宣传,资金支持.协调原料等等。第二加强政簟扶持和体制

  tⅡ新,全面优化”一村一品”的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

  要根据“一村一品”发展的实际需要,尽快制定相关政黄法规.形成“一村一品”的政策支撑体系.

  三是形成有利于“一村一品”发展的体制环境。加快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竖

  素市场.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垒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第四,建

  立比较完普的农业立法和农村发展规划制度3、完善资金支持,建立信用制虞:扩大农村抵押担保品范哥。鼓励金融机构积极

  开展存货、生产订单和仓单、应收账藏等动产抵押:

  探索农村宅基地、林权、承域滩撩渔业使用权普农

  村、农业资产的抵押模式。

  规范农户小额信贷流程.降信贷流程.

  51-52、多年来,中共中央都是每年召开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每年发一个指导农村工作的政策性文件。

  2004年,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门发一个关于农民增加收入的文件,这是建国55年以来的第一次。要从全面建设现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来理论它的意义。

  高度重视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实际上是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三是体现了正确的政绩观。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不富裕,整个国家就不可能富强。因此,真正的政绩不在于GDP的增长速度有多高,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关键在于这一切是否带动广大农民持续地增加收入、不断地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才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之所在。

  比如,2004年一号文件中,讲征地问题,强调一个是保证农民的权益,一个是控制征地的规模。要做到这一条,必须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其中特别是用于经营性的土地,应该提高它的补偿标准。无论是经营性用地还是公益性用地,都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

  农民收入增加,是国家启动内需战略的一部分。从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就提出经济的发展要以扩大内需为基点,但是扩大内需就需要广大的老百姓有购买力,而在中国,如果占人口60%的农民购买力不足的话,那内需是很难真正扩大的。

  53、1、巧立项目,   学会“伸手要钱”

  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比如2006年中央政府对“三农”已投入3397亿元,在这个基础上,2007年增加了800亿元,2008年,增加额度又超过1000亿元,2009年投入7161亿元,比2008年增加1206亿元,增长20.2%,

  这一要求不仅确保“三农”资金投入的总量,更确定了比例要稳步提高。

  惠农投入增加了是好处,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学会伸手把钱要回来1:如何提高惠农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需要对目前的惠农项目选建、实施、验收等环节进行根本地改造。目前惠农项目存在许多乱象,包括只管“跑部钱进”,但项目绩效考核存在走过场现象,自建、自查、自检等很不规范。什么时候达到许多地方不敢轻易伸手要钱,怕用不好被查处了,什么时候惠农项目制度才算真正完美了。

  54 、2、精打细算,取舍“补贴”大餐

  2010年将对农民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也纳入补贴范围。过去只有小麦、大米、玉米等少数口粮作物能够得到补贴,这块大餐要吃的人太多了,谁都想来分一怀羹。这不,今年还真增加了不少,包括增加花生良种补贴、马铃薯补贴、青棵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虽然诟病很大,但今年还是增加了数量,而且还扩大了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也纳入补贴范围。看来县农机局长们的日子更好过了,农机具生产商的嘴要合不上了。只是农民们,一家一户买一台农机具,是不是合算?还真得好好算一笔帐。日本农民的机械化水平很高,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套完整的农机设备,最后的结束只能是“高价农业”。我国的不少农民们也一直处在困惑之中,不买吧,使用别人的农机老是得交费。买吧,一年中除了农忙季节这些设备大部分时间在闲置中。2013年,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的前提下,优先在丘陵山区、老少边穷和集中供气无法覆盖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进一步强化服务网点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在农户集中居住、新农村建设等地区,建设村级沼气集中供气站。 

  户

  用沼气的阅读材料:

  2013年中央提出要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一是增加农业保险品种。自2007年中央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以来,保费补贴品种持续增加,目前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的品种有玉米、水稻、小麦、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天然橡胶、森林、青稞、藏系羊、牦牛等,共计15个。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方,还增加保费补贴品种,由地方财政对特色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2013年,国家将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增加农业保险品种。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殖户(场)猪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生猪养殖大户购买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 ,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2009年开始中央资金增加到5亿元 ,2013年国家将继续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从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12年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精液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 ,2013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这个和我们没有关系。

  55、3、千计万计,大计落在减少农民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父母本身就在城市打工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大都是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第二代农民工。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和上一辈人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根本不愿意回到农村去,农村对他们而言非常陌生,他们愿意在城里生活。因此怎样解决这些人的问题,是目前农民工问题的新难点。文件里提到的措施是立足于解决他们滞留城市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将他们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随后再纳入其他社保体系,以逐步达到将他们市民化的目标。

  有计划的减少农民,一是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双轮驱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其二是从软的角度,重点强调解决农民工的户籍、社保及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其三是从制度角度,要求通过财税、用工、体制等各项改革,重点解决小城镇的承载力与产业支撑问题。 芜湖的经验:撤村并村、撤镇并镇、大城市---小城市---中心镇、县区特色园区、农民转移。

  56、4、你予我用,慈善招商共荣多

  2010年文件规定: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或者设立专项的农村公益基金会,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争取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产业,这实际上是一条农村落后地区的招商引资之路。

  过去让企业给农村捐钱,一个字:难!不是不想捐,而是政策不到位。美国的企业家为什么乐善施好?我国香港的华人大亨们为什么愿捐?都是制度激励做得好。所以今年的一号文件也开始给制度激励了,这可是真金白银似的优惠哟,是不是要掀起一股我国向农村捐赠的浪潮?还真得走着看。

  比如修路、建学校、农村社区、读书计划

  57、5、村级债务,装进”筐“里变废为”宝“

  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的清理化解,推进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看来公益性的债务化解有点戏,但问题是聪明的乡镇干部要把此当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不就完了?

  58、6、科技带富,和农业科技攀亲。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广覆盖、集中解决基层公益性农技椎广机构人员待遇,推广经费缺、工作条件差

  2012年,新世纪第9个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共分六个部分23条

  即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广覆盖、集中解决基层公益性农技椎广机构人员待遇低、推广经费缺、.工作条件差

  目前人多地少,农资价格也不断上涨,要在土地上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农业生产已经不是简单的“春种秋收”了。他说,一般的种植、养殖技术都没问题,就是遇到特殊情况时,希望有关部门能派技术人员给予指导,一是培训农民,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有文化,接受新鲜事物快,这样可以起到示范和带头的作用。同时,还要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技术培训形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让每户都能掌握一门技能。

  59、7、 好借好还, 农户、农商户借力”绿色信用村“

  邮储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成为服务我国农村基础金融的主要力量。相对农村信用社未实现全国联网的现实,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其全国联网的信息化优势、遍布全国城乡的网点优势和低廉的资费优势,为我国农村地区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邮储银行分行不但把机构网点留在了农村,还尽可能地让信贷融资向更加偏僻的边远地区延伸,让山里的农民也能享受到便捷的银行服务,这样一个农民,比如他要建养殖场,扩大规模,, 可以向邮储贷。 2008年12月22日,为了解决农村农户、农村商户贷款难,正式启动了绿色"信用村"建设试点,巴南区的万河村、武新村和桂花村首批挂牌。首批"绿色信用村"的建设,标志着邮储银行重庆分行为服务"三农"、支援地方经济建设迈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60、做大做强, 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

  新增农业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于1月31 发布,新增农业补贴将更多地提供给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农业生产进行直接补贴,包括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后来增加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是一项长期的制度和政策。已经补给农民的,要继续补给他。新增的部分,要更多地提供给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发展。

        2.6亿多青壮年劳动力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之后,对农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新的挑战。人口流出的农村地区村庄出现了“空村化”现象。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农业生产用地流转不可避免。而关于农村的建设用地,很多地方之所以积极推行村庄拆并,主要的目的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这些做法到底符合不符合法律,符合不符合未来的方向,还在探讨之中。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按照中央要求,着手研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工作,指导地方稳步培育家庭农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

  大连乐北村案例:

  北乐村位于大连市金州区三十里堡的中心地带,人均土地只有0.021亩,既无矿产资源,也无旅游收入,唯一有的果树算下来人均也不到3棵。

  靠地不能发家,靠田不能致富。从1991年开始,北乐村人开动脑筋,利用处于黑大公路、哈大铁路的区位优势和本地水果资源丰富的特点,先后办起当时辽南地区最大的水果、蔬菜批发市场。这样,农民变成了市场的股东和经销商,原先零散的土地搞起了规模种植。

  北乐大市场获得成功后,他们又相继创办了果汁、旅游鞋等生产企业。去年,全村资产总值达到2.9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1062元。

  在这些企业红火起来之后,2005年,北乐村率先实行了以股份制为内容的企业改制工作,将积累的6200万元资产量化到832名村民身上,每个股民平均获得7.45万元的股权资产。

  “村民成了股东,说话算数,风险利益共担;村里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一心为村民着想,这样经济发展起来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迟富声说。

  为此,北乐村不但实行了账目公开,就连村干部的工资也由全体村民来评定:每年村干部都要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述职,村民代表投票评定他们的工资,最高不能超过标准工资的120%,最低却可以分文不给。

  “我们村的每项重大决定都要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民张金容说,“村里给所有参加集体劳动的村民都上了养老、医疗和家财保险。退休村民不但有养老金,每年还做一次免费体检……”

  经济发展了,北乐村修建了图书馆、文化广场、花园和体育场,组织了鼓乐队和秧歌队,引导大家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

  “我们这里有节必过,赵本山这样的大牌明星也在我们这里演出过。”村民殷莲英说,“如今村里还成立了‘公德教育协会’,搞环境治理,调解邻里关系,村里变得更加和睦了。”(记者徐博、徐扬)

  ——从1991年开始,北乐村人利用处于黑大公路、哈大铁路的区位优势和本地水果资源丰富的特点,先后办起当时辽南地区最大的水果、蔬菜批发市场。这样,农民变成了市场的股东和经销商,原先零散的土地搞起了规模种植。

  ——2005年,北乐村率先实行了以股份制为内容的企业改制工作,将积累的6200万元资产量化到832名村民身上,每个股民平均获得7.45万元的股权资产。

       

         村民成了股东,说话算数,风险利益共担;村里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一心为村民着想,这样经济发展起来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北乐村不但实行了账目公开       ,就连村干部的工资也由全体 村民来评定:每年村干部都要 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述职,村民 代表投票评定他们的工资,最 高不能超过标准工资的120 %,最低却可以分文不给。村的每项重大决定都要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

  村里给所有参加集体劳动的村民都上了养老、医疗和家财保险。退休村民不但有养老金,每年还做一次免费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