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甲午炮声惊醒严复
严孝潜
1894年7月25日,日舰在朝鲜半岛海面偷袭北洋海军舰只,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9月,北洋水师学堂第四届管轮班学生毕业,本届只有谢天佑等11名学员毕业,毕业后立即参加甲午海战,有段绩熙等4名毕业生在战争中阵亡。
1894年9月17日,日舰在黄海海面挑起战事,中日黄海海战发生,邓世昌、林永升等壮烈殉难。史称“甲午海战”。
甲午战争的炮声使严复从梦中惊醒,他由热心科场,求取个人的前途,转而关注国家的命运。从战争开始到年底的几个月中,他连读给丁忧在闽的陈宝琛写了三封信,析说战局,批评李鸿章用人不当,甲午战败“合肥(李鸿章)真不得辞其责也” 。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爱国激愤之情。
1894年9月23日,严复给陈宝琛写第一封信。
在信中他对北洋海军“同学诸友”的勇猛抵抗表示赞赏,“同学诸友,无不见危授命”。赞扬镇远舰大副杨雨臣,“乃身自猱登,以钉钉之”所升战旗,“所以诸将之有死无降也。”他抨击“方益堂(方伯谦)闻炮即遁,……太无赖矣!”抨击“张道士珩不肯照发弹药,致临阵不应手……小人之误军国大局,岂浅也哉”!他批评李鸿章用人不当: “合肥用人,实致偾事,……而使国家亦从以殆,呜乎,岂不过哉!”严复认为李鸿章用人唯亲、不学无术、私心未净,为致败原因之一。在信中他还建议陈宝琛:“公何不作一书于楚督张香帅(之洞),劝其作速筹款,设法购办军火”,以便日后“撑柱光复”。
1894年10月3日,严复给陈宝琛写第二封信。
在信中,他评说时局:“所最可痛者,尤在当路诸公,束手无策,坐待强寇之所欲为。”“臣主平时于洋务外交绝不留意,致临事之倾,如瞽人坠眢井,茫无头路如此。”严复认为君臣不懂洋务外交,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临事自不免如盲人掉入深井,不知头绪。是致败的又一因素。他警呼:“诚恐四千余年之文物声名,行将扫地而尽。此惊心动魄之事,不料及吾身亲见之也。”又询问:“湖广张帅有何措施?走(按:严复自指)于此老搂搂之诚,囗囗无已,故于其行事,尤欲闻之。”
另外,严复在这一封信中还提到:“从者如有赐覆,径寄津水师学堂或津卫大狮胡同大甡字号后严公馆当不失也。” 表明他当时已经搬到天津卫的大狮胡同居住,也就是现在的天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原宫北大街)的大狮子胡同。“严公馆”在1898年遭火烧,严复又搬到法租界海大道(今和平区大沽路)的德源里。
2004年,为纪念天津建城600周年和严复诞辰150周年,天津市在古文化街与大狮子胡同的交口处,“严公馆”原址附近,建立了“天演广场” 并塑立严复纪念铜象。
1894年11月7日,大连被日军攻陷。今天,严复给陈宝琛写第三封信
在信中,严复认为:“北洋海军不败自废”,李鸿章“真不得辞其责也”。在信中他评说:“九连、凤凰二城联翩皆告陷落,……旅口不守,则北洋海军不败自废。而且门户既失,堂奥自惊,倭来畿辅间,恐不在冻河后也。” “推求其咎,太半皆失先着,绸缪之不讲,调度之乖方,合肥真不得辞其责也。”严复认为用人不明,平时不留心济世之材,时到危急,更不知何人可用。真才埋没,,欲报效国家为国献策而无门,重权在握的“庸奴”却无策可施,国家的灭亡,便在情理之中:“国家囗囗,绝不留意济世之才,徒以高爵重柄分付庸奴,及事起,则环顾中外官,二十二行省无一可用者,以此亡国,谁曰不宜?” “……束手待死,一筹莫施,噫,其酷矣!”他寄希望于张之洞:“张孝帅有总督两江之命,力完气新,极足有为,果其措置得宜,则后来籍用恢复。……孝帅为公忠体国之人,想必有一番经纬也。复爱莫能助,执事胡勿为之介耶?”
甲午战争的炮声,震醒了严复。他面对残酷的现实,冷静思考,终于发现了造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官僚政治的腐败。
1894年11月8日,严复给长子严璩写了一封信。
当时严璩在福州。严璩时年20岁,结婚后尚无正式工作。去年秋天随严复护送母亲灵棺回闽,尚留住福州,没有回天津。
严复在信中谈及甲午战争辽东危急,清军无能,皇上欲逃,朝臣参奏,要朝廷易帅,外患欺凌,提出了必须改变现实的观点。严复对衰微世道丧失信心,即使治世贤臣管仲、求长生不死药方的葛洪复生,也难以挽救时局,他认识到只有“变俗”,国家才有希望:“奉天省城与旅顺口皆将旦夕陷倭,陆军见敌即溃,经战即败,真成无一可恃者。皇上有幸秦之谋,……一班名士痛参合肥,闻上有意易帅,……无论不足以当西洋节制之师,即东洋得其余绪,业已欺我有余。中国今日之事,正坐平日学问之非,与士大夫心术之坏,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管、葛复生,亦无能为力也。”
在给长子严璩的信中,他还表达了今后要在西方的图书中觅求中国出路的想法:“我近来不与外事,得有时多看西书,觉世间唯有此种是真实事业。……以中国糟粕方之,……真不可同日而语也。”
1984年这一年,严复的密友及亲家呂君止到日本任参赞己三年,儿媳到日本探亲,严复作诗一首《寄太微日本》(《严复集》第二册第362页):
尔泛楼船去使倭,怜余卧病独悲歌。
三年梦逐沧波远,万里书传涕泪多。
娇女宁亲聊慰籍,霸才无主悔蹉跎。
耦耕约与论文赏,为报流光似掷梭。
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
1894年以前,在1883年至1894年之间的十余年时间里,严复正式在学堂的教学课程中,设立体育课,使北洋水师学堂成为我国最早设立体育课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