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的研探


 

《伊索寓言》里有一个故事为我们形象地解说了创新: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乞讨到一个富人家。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穷人说。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进去后不久,他请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惊讶地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穷人立刻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进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点盐,后来又给了他一点豌豆、薄荷、香菜。最后,还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让他放进汤里。
   
最后这个穷人把石头捞出来扔掉,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要是这个穷人开始时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得到什么结果呢?结果是十分明显的。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力量!伊索在故事结尾处总结道: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能成功。这个穷人运用了创新思维演绎了全新的乞讨行为。

现在的行为不同于一般的行为,现在的行为不同于经常操持的行为,现在的行为过程绝然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行为过程,创新就这样诞生了。

 

                           

对个体来说,创新确实是一种行为,个体喜欢寻求新的存在,喜欢开拓新的领域,喜欢尝试新的方法,喜欢操作新的运作,个体由这些喜欢所引发的行为,就形成了创新的行为。个体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个体就不可能具有创新的行为,意识是完整的系列行为的主导,没有意识的主导也就没有在意识主导下的完整的系列行为。意识是完整的系列行为的设计师和工艺师,意识可以设计在某一方向上的无数的微创新,意识可以驱使个体或群体在指定方向上投入微创新的开拓,也就能够保证微创新具有方向性,从而也保证了微创新在某一方向上的积累,为完整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开拓。

寻求新的存在,就是寻求一种物质在时空中的展现,也是寻求一种物体在时空中的展现。因为存在就是一种物质在时空中的展现,存在也是一种物体在时空中的展现,存在是以展现来表达的,没有展现也就没有存在。个体或群体寻求新的展现,通过寻求,发现或发明了新的展现,从而认识了新的物质或认识了新的物体,也就是完成了一次创新。整个寻求的过程都是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是寻求一种物质在时空中的展现的行为或是寻求一种物体在时空中的展现的行为,让创新粉墨登场。

领域是一种时空,人们大都在已经认识的领域中活动。领域的内涵往往是一种物质或是多种物质所占有的时空,也可能是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所占有的时空,领域本身就是存在的一种展现,是以时空的形式展现的一种存在。个体或群体从原有领域自发地进入新的领域就构成了对领域的开拓,对领域的开拓形成了原有领域中内涵的变化或是原有领域时空的变化。个体或群体对领域的开拓就形成了创新的一种形态,在这种创新的行为中,个体或群体或是让原有领域中的内涵发生变化,或是让原有领域的时空发生变化。

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就称为方法,方法是一套过程的呈示,是为一定目标服务的操持过程的呈示。创新常常在方法上做文章,善于创新就常常表现在经常尝试新的方法。把手段变动一下,把方式改动一点,让过程缩短或放长,连续或断续,直接或间接,明显或暗显,高调或低调,……创新就在其间连续登场亮相。

    一套连续的动态或静态或动静交替的状态就形成了运作,运作显示了运行和操作,显示了工作中的状态。个体或群体的运作常常受到动机、目的、意志的调控,个体或群体的运作也常常受到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个体或群体的运作还经常会和其他物体或物系纠合在一起发生动态或静态或动静交替的状态。创新就常常显示在让这样的状态发生变动,以便动机更能体现或目的更容易达到或意志调控更容易实践。 

创新是一种意识。意识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具体事物的存在、运动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普遍性规律和本质,是每个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的自主、自新、自律的主体性质和能力。创新的行为由创新的意识引导、促发和蔓延,创新的意识先于创新的行为,创新意识的萌动才引燃了创新的行为,促发了创新的行为,并且让创新的行为获得蔓延。

只要改变一点点,这样的行为就是创新,这样的认识,就是创新的一种意识,由这样的创新意识引导必定会促发极其广泛的创新,使创新变为燎原之火。有一位当年留学美国的学生具有如此的创新意识:“我们需要创新,我们其实更需要理解市场,了解需求的创新,即应用的创新。”就是这样的创新意识,引导他发明了卡拉OK计分器,男女速配机,并且在实现电脑操作系统Windows XP中做出开创性的作为,也使他在微软公司中从一个普通的工程师提升为高级部门经理。

国人现在普遍关心创新,因为我国下一步的发展只有通过创新来实现,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要使我国真正成为经济强国。在这一关心中,有很多人投怀于重大突破性的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就是要有重大的科学发现或发明,这当然是一种创新意识,但是,认识多重意义的创新尤为至要,各种技术创新、应用上的创新、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流通模式上的创新、运转模式上的创新、管理方式上的创新、普遍意义上的创新,等等,这样的创新意识用来引导、促发和蔓延我国的创新才更具有魔力。

重视微创新也是一种创新意识,从一定意义上来看,重视微创新的创新意识和刚刚提到的创新意识几乎是不谋而合的。重视微创新,重视每一个农民的微创新,重视每一个工人的微创新,重视每一个劳动者的微创新,重视每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微创新,重视每一个国民的微创新。微创新的汇合会像泉溪涧流汇合成滚滚江河一样,势可撼人。

不同的意识具有不同的能量,意识如同种子,不同的种子种下后会结出不同的果实。意识的力量无穷,意识在主导人的作为时所迸发的力量可以撼动整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故事抒发着意识神奇的力量。

重视微创新,热情投入微创新,这一意识也会像其他意识一样,把它种入祖国的大地后,肯定会结出创新开拓的丰硕果实 ,在实现祖国国强民福的践行中硕果累累;这一意识也会像其他意识一样,迸发出国人惊人的创造力,中国将成为最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

创新最初的状态和创新最初的作为就是微创新,一个很小的变动,和以前的运作不一样了,和从前的方法两样了,这个很小的变动让效益提高了,运作更省力了,消耗更少了,人们很欣赏这一很小的变动,微创新成立了。创新就经常是这样的,创新往往始于微创新,寻求一点点变动,这一寻求的行为就构成了微创新。在某一方向上的微创新的积累就会形成一个在某一方向上完整的创新。微创新有时是个体不经意的作为,这些不经意的作为如果得不到有意识的方向的主导,也就不可能形成在某一方向上完整的创新。在某一方向上有意识地创新必定会产生数量庞大的微创新,也正是在某一方向上大量微创新的积累才保证了在某一方向上产生一个完整的创新。一个完整的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只能是许多微创新的积累,有史以来,创新的追求者从来就没有脱离微创新的积累而获得一次完整的创新,妄想一口吞下一头大象的期望总是一种空幻的想象,绝对不可能成为现实。

因为创新始于微创新,若要投身创新,就该首先投身于微创新。在自己的学习中,在自己的工作中,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想到要变动一下,方向上变动一下,运作上变动一下,路径上变动一下,材料上变动一下,成品上变动一下,思路上变动一下,讲法上变动一下,……每一次变动都是一次微创新。微创新很容易,可以随手拈来,但是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就不会想到那变动一下,也就不可能出现微创新。   

创新的意识也许会让人觉得很神奇,因为意识是人们从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但是意识也不是很神奇,对客体的感受就是意识,创新的意识就是对客体经常想到要变动一下,这是多么简单又易懂的内容。

投身创新,就能投身改革;投身创新,就可投身开放。若要投身创新,立即投入微创新,一条便捷的路径呈现在我们眼前:对自己面前的一切都要提出一个要求,让它变动一点点,你就投入微创新了,也就投入创新了,也就投入改革了,相应的,你也就投入开放了。

当我们身边所有的人都具有了创新的意识,都投入了微创新的实践,也就是都投入了创新的实践,在我们这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就会出现云创新的神奇局面。创新的连锁反应,会像原子裂变一样产生巨大的创新能量。创新本身被创新所创新,在创造、发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所有可能参与的人群、整合所有可能的资源,掀起了一场创新的连续爆破,在这场爆破中撕裂了原有的创新组织形式、原有的创新产权制度、原有的创新文化主旨、原有的创新成本计算方法,原有的创新一般运作,出现了创新的革命性变革,成为蕴含着无穷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智慧和力量,迸发出无穷的最先进的生产力。

所谓生活方式在在西方称之为Lifestyle,这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性、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状态、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内容有关的许多方面,构成在一定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不同民族、阶层和社会群体在生活上的一个模式。它也反映了不同个体、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制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

有时候也有人会用生活方式来表达个体或群体日常生生活领域的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也有时候有人会用生活方式来表示个体由情趣、爱好和价值观取向决定的生活行为独特的表现形式。

    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热于二十世纪50年代,很多社会学家对生活方式做了大量的、系统的研究,涉及生活方式理论体系建构本身,并对各领域、各阶层的生活方式,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培养社会新人的意义,生活方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建立,乃至构建生活方式社会学等问题,做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探索。

生活方式是生活主体同一定的社会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复杂有机体,基本要素分为生活活动条件、生活活动主体和生活活动形式三个部分。

 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在哪一种工作岗位和学习岗位上,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创新都必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活活动的条件中几乎都和创新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生活活动的条件中几乎都含有对于创新的要求。到处都要求人们善于寻求新的存在,善于开拓新的领域,善于尝试新的方法,善于操作新的运作。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主体性,个体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条件,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的现代人,其生活方式明显的主体性中几乎都含有对创新的感悟。近年来中国云创新的社会条件更促发在这样环境中生活的主体时刻追求改变目前的一切,使目前的一切更加先进,更加科学,更加美好。

生活活动条件和生活活动主体的相互作用,必然外显为一定的生活活动状态、样式及模式,使生活方式具有可见性和固定性。不同的社会处境、生活地域都能促成特有的生活模式,并且通过一定典型的、稳定的生活活动形式表现出来。在目前的中国,几乎所有人的生活样式中都包含有对美丽中国的强烈追求,而这种追求中就包含着快快的改变,就包含着创新

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渠道是一种输水建筑物,是人工开挖的,具有自由的水面,也可以称其为水渠、沟渠等,表示它是水流的通道。近年被引入商业领域,用以表示商品销售路线和商品的流通路线。在社会人群中渠道又含有门路和途径的意思。渠道的含义可以由此延伸,一种可以输送物质、可以通达新的场域的通道,即可称之为渠道。

老舍在《四世同堂》九六中写有:以往老三的信总是通过秘密渠道送来,从来不经过邮局。魏巍在《东方》第二部第十章也写有:因为他有这些长处,也就成为文艺工作通向连队的天然渠道,他不断地把一些新歌介绍到连队里来。

在现代企业营运中,根据中间商介入的层次,将分销渠道按级数来进行划分,可以分成零级渠道、一级渠道、二级渠道、三级渠道。 一般而言,渠道越长、越多,企业产品市场的扩展可能性就越大,但与此同时,企业对产品销售的控制能力和信息反馈的清晰度也越低。渠道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与发展。 

创新是一种发展的渠道,创新可以输送创造、发明、发现,从而构筑发展,是一条神秘的渠道,科学的渠道,极其有效地推动创造、发明和发现的渠道;创新是一种发展的渠道,创新能够不断开拓新的场域,不仅在量的变化中不断跳出新的惊讶,而且在质的跃迁中不断变出新的惊骇。

2010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共12.15万篇,充分展现了我国发展的迅猛之势,这些论文都充分地输送了我国的创造、发明和发现,突出地反映了我国创新发展的动人局面。创新不断为创造、发明和发现开拓新的场域,并且把各种场域给予交合、混编、重组,形成各种新的场域。

发展显示了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都是发展的显示,一切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就是发展。创新就是不断创造、发明并发现新的点,开始时自是很小的,而后逐渐变大,起始时当然是很简单的,以后逐步变得兴旺繁荣,创新构筑了一条千变万化的发展渠道。可以知晓,几乎所有的发展都源于创新,因此可以这样断言,如果没有创新也就可能不会有什么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简单说就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之路就是一条创新的路。

创新是一座进步的天梯。天梯曾经是人们的一种梦想,人们缘着天梯可以一步步登上太空,登上月球,走向宇宙。从现实角度来看,天梯是安装在较高的建筑或设备上的很高的梯子,有时也比喻高而险的山路。

作为一种概念,“天梯”最初出现在1895年,但是甚至就在几年前,它还仅仅只是一种科学幻想,因为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材料来制造足够强度的缆绳。随着纳米技术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建造一部现实的天梯已经成为可能,预计其建造成本约100亿美元,远少于超过国际空间站或航天飞机计划的投资。

天梯,或称空间电梯,是一种低成本能有效载荷从地球或其它星球的表面运输到空间的工具。在地球上建造的天梯,需要平衡锤,它的位置应该在距离地面至少3.6万千米的上空,使用3.6万千米的缆绳与地面连接。这种缆绳必须十分结实,只有碳纳米管可以胜任。由平衡锤和缆绳构成的系统质心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高度,同时为了保证整个装置固定,地面基站通常建造在赤道附近,同时应该尽量选择商业飞行较少的区域,以避免飞机与缆绳或货舱相撞,同时缆绳和货舱还必须能够抵御来自风和闪电的袭击。对于建造在月球上的天梯,要求相比地球要低,因为月球重力较小,且没有大气因素影响,自转速度较慢,且为同步自转。这种条件下,平衡锤可以建造在月球和地球的引力中点,即月球的拉格朗日点上。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天梯,从天梯概念的出现就生动地反映出这一点,天梯概念的出现就是一种创新的光灿显现,天梯制作计划的设想以及材料构想,都是创新的光辉实践。天梯往往是杰出进步的攀援工具,18分钟演讲,用technology(科技)、entertainment (娱乐)、design(设计)这三个英语词语开头的字母作为一种演讲的名称,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用演讲来亮出他们对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延绵的思考和探索,用各自的慧眼来展示未来。TED大会在美国召开,并衍生到世界各地,形成TEDX大会,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学生朱安迪也申请到TEDX的项目,并开展了活动。TED大会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演讲的创新形式,是一种人类展示对未来设想的创新,是科学发明与发现、技术创造和飞跃、社会发展和进步、文化宣示和展演的创新大聚会。这一活动本身的创新演绎就形成了一座空前的进入崭新领域的天梯。

我国在改革开放创新开拓的指引下,就立起了一座劲跃新天地的天梯,中国梦的追寻为全国人民的每一份子都发给了一座追求进步的天梯,为我国尽早实现最高水平的国强民福搭起了一座天梯。创新就是这座天梯的骨干和级梁

人类的健康延绵、高速发展和全面进步仰赖于创新,仰赖于创新这一座奇妙的天梯。

现在大家都常会用到创新这个词,可是到底创新是什么,就未必都搞得很清楚了。创新是一种行为,创新是一种意识,创新是一种模式,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创新是一种发展的渠道,创新是一座进步的天梯。

对个体来说,创新确实是一种行为,个体喜欢寻求新的存在,喜欢开拓新的领域,喜欢尝试新的方法,喜欢操作新的运作,个体由这些喜欢所引发的行为,就形成了创新的行为。个体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个体就不可能具有创新的行为,意识是完整的系列行为的主导,没有意识的主导也就没有在意识主导下的完整的系列行为。意识是完整的系列行为的设计师和工艺师,创新意识可以设计在某一方向上的无数的微创新,创新意识可以驱使个体或群体在指定方向上投入微创新的开拓,也就能够保证微创新具有方向性,从而也保证了微创新在某一方向上的积累,为完整的创新奠定基础,做出开拓。个体或群体在大量进行创新的实践时会自然地或是会有主导地形成一种模式,模式是人们从自身的活动和生活中所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人们从不断重复出现的微创新事件中能够发现和抽象出一些规律,并形成微创新不断开拓的良佳方法,这些方法的成套,也就形成了自身微创新的模式。现在人们生活在社会上,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以及闲暇消费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情趣趋向、时代取向和民族取向,并形成了各自独特或一致的宣示。人们如果在价值取向上倾向于经常趋新,情趣趋向上对新尚情有独钟,经常对新尚趋之若鹜,时代取向上能够跟着时代变化快速变化,在民族取向上不断让古老的适应时代的,又让民族的内涵在历史中绽放异彩,这就使自己的生活充满着创新的色彩。个体在自身的发展中经常运用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方向,创新能够迸发最宏大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够开辟最广阔的发展区域,让创新成为自身发展的一条最便捷最有效的渠道。攀高莫若登天,创新却是登天的天梯,沿着创新的天梯攀爬,一步步登高无尽,直上云霄。

    在自己的生活中,在自己的工作中,在自己的学习中,经常想到怎样微微地改变一下运作,让效应更为突出,让出力更加省力,经常思考着怎样花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应。微微地变一变,就能够产生微创新,微创新就是在微微地变一变中诞生的。微微地变一变绝非难事,微微地变一变源于微微地变一变的企望。

创新往往始于微创新,寻求一点点变化,这一寻求的行为就构成了微创新。在某一方向上的微创新的积累就会形成一个在某一方向上完整的创新。微创新有时是个体不经意的作为,这些不经意的作为如果得不到有意识的方向的主导,也就不可能形成在某一方向上完整的创新。在某一方向上有意识地创新必定会产生数量庞大的微创新,也正是在某一方向上大量微创新的积累才保证了在某一方向上产生一个完整的创新。一个完整的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只能是许多微创新的积累,有史以来,创新的追求者从来就没有脱离微创新的积累而获得一次完整的创新,妄想一口吞下一头大象的期望总是一种空幻的想象,绝对不可能成为现实。

创新最初的状态和创新最初的作为就是微创新,一个很小的变动,和以前的运作不一样了,和从前的方法两样了,这个很小的变动让效益提高了,运作更省力了,消耗更少了,人们很欣赏这一很小的变动,微创新成立了。创新就经常是这样的,创新往往始于微创新,寻求一点点变动,这一寻求的行为就构成了微创新。在某一方向上的微创新的积累就会形成一个在某一方向上完整的创新。微创新有时是个体不经意的作为,这些不经意的作为如果得不到有意识的方向的主导,也就不可能形成在某一方向上完整的创新。在某一方向上有意识地创新必定会产生数量庞大的微创新,也正是在某一方向上大量微创新的积累才保证了在某一方向上产生一个完整的创新。

因为创新始于微创新,若要投身创新,就该首先投身于微创新。在自己的学习中,在自己的工作中,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想到要变动一下,方向上变动一下,运作上变动一下,路径上变动一下,材料上变动一下,成品上变动一下,思路上变动一下,讲法上变动一下,……每一次变动都是一次微创新。微创新很容易,可以随手拈来,但是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就不会想到那变动一下,也就不可能出现微创新。   

创新的意识也许会让人觉得很神奇,因为意识是人们从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但是意识也不是很神奇,对客体的感受就是意识,创新的意识就是对客体经常想到要变动一下,这是多么简单又易懂又便于操作的内容。

投身创新,就能投身改革;投身创新,就可投身开放。若要投身创新,立即投入微创新,一条便捷的路径呈现在我们眼前:对自己面前的一切都要提出一个要求,让它变动一点点,你就投入微创新了,也就投入创新了,也就投入改革了,相应的,你也就投入开放了。

当我们身边所有的人都具有了创新的意识,都投入了微创新的实践,也就是都投入了创新的实践,在我们这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就会出现云创新的神奇局面。创新的连锁反应,会像原子裂变一样产生巨大的创新能量。创新本身被创新所创新,在创造、发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所有可能参与的人群、整合所有可能的资源,掀起一场创新的连续爆破,在这场爆破中撕裂了原有的创新组织形式、原有的创新产权制度、原有的创新文化主旨、原有的创新成本计算方法,原有的创新一般运作,出现了创新的革命性变革,成为蕴含着无穷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智慧和力量,迸发出无穷的最先进的生产力,也形成众多的创新场。

创新场的主魂就是创新意识,创新场是由创新企望、创新意识、创新运作共同孕育的一种物质,它也是推动世界发展和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