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官方的傲慢与民意的偏见


  PX再度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近日,因中石油昆明PX项目年初获得核准,当地居民自发组织大规模的群体抗议,与此同时,这种情绪将有可能波及同处西南的成都,因当地亦有类似的项目修建计划。

  这种官民强烈对立的景象,近年来在反复上演,1年前的宁波,2年前的大连,6年前的厦门……如此绵绵不绝,似乎验证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式:哪里有PX,哪里就会民意涛天。

  一方是上马PX的意愿不止,另一方是抗议PX的呼声不息,其所为何故?究竟是对PX认识存在差距,还是沟通存在不畅?对此进行辨别,我们首先应对PX有个简单的学理回顾。

  PX是否极为恐怖?事实上,对于中文名为二甲苯的PX,国际学术界早有明确定论,其毒性级别为“低毒”,而对其可能引发大爆炸的风险,尽管其属于易燃液体,但亦只有在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和物时,遇明火(或高热)才会引起爆炸,常温下爆炸的可能性极低。而论及其污染,则PX所可能产生的污染,要远低于同样作为生产(生活)必须的合成制药行业。

  PX是否应全面停止?面对PX毒性虽不剧烈、但仍有可能引发爆炸的危险,我国是否应该全面停止审批PX项目,对此,我们先从PX的必要用途说起,PX作为涤沦的生产原料,服装纺织不可缺,此外,PX还广泛用于容器、薄膜、胶片、塑料等领域,化学工业不可缺;再从PX的供需失衡说起,据2010年的数据统计,我国PX的产能约为全球24%,但消费需求却高达全球的32%,亦即我国当下PX的自我供给仍短缺约200万吨;

  如此客观评估PX的风险和用途,并非是为地方政府上马PX项目辩解,而是旨在寻找出PX实情与民意舆情的背离所在,从而打破官方与民意之间永远止尽的PX梦魇。

  这种PX梦魇,之于官方的公开说辞是,本为拉动地方经济、解决地方就业的PX项目,却屡屡为民意所阻而不得不功败垂成,之于民间的愤懑情绪则是,如此具有风险性的PX项目,地方政府却总是为了自身政绩考量(或个人私利),而屡挫屡起地热衷上马PX项目。

  如此,来自官方与民间均为善良的初衷,结果又为何总沦为双方情绪的对立呢?其实,这与官方和民意对PX的科学认知关系不大,而与事涉PX的合理沟通机制密切相关。

  回顾已发生的多起PX群体事件,我们均可发现,地方政府在上马PX项目时,往往均存在项目信息公开不及时、公众听证会召开不主动、民意沟通渠道不畅通等问题。而在合理沟通机制缺失之下,官方的傲慢必然会导致民意的偏见,最终项目受阻又使得企业产生损失、政府丧失信用、民意走向偏激。

  建立合理的沟通机制,并不仅仅是安抚民意的形式需要,更是确保PX项目安全性的过程必要。因为,在事关自身利益(甚至生命安全)时,当地居民揪出项目不合理处的动机更为强烈,其对项目不合理处的洞察亦往往更为准确。故而,在PX项目启动的事前,全方面引导民意参与、全过程引入民间组织,可以规避事后不必要的损失、甚至不必引发的事故。反之,则往往会纠纷不断,事故隐患滋生,这在既往的PX项目中已经被证实,因缺乏广泛的民意参与,在地方政府和企业想当然的决策下,造成部分项目距离居民区太近,部分项目环评存在漏洞,甚至有部分项目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

  其实,只要官方丢下傲慢的面具,将PX以真面目示人,在项目规划时即公开信息,在项目论证时引入民意,在项目评估时让民间机构参与,在项目实施时全程透明,而在这个过程中,该解释的应及时解释,该调整的应迅速调整,该纠错的应立即纠错。那么,在程序正义得到保证、在民意享有必要尊重的前提下,对PX项目的认知,双方理应不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偏差,对PX项目的上马和停止,最终也不会如此地盲目和随意。

  之于当下而言,对PX项目屡陷官民情绪对立的现状,涉事地方政府应该深刻反思,对其不尊重民意的傲慢心态,媒体有必要加大批评力度,而对其傲慢心态背后的行政不作为、以及由此造成的投资损失,上级部门亦应对主要官员追责。

  官方不傲慢,民意才不会偏见——“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落后思维,各级政府必须摒弃,而在事涉PX等敏感项目时,官方必须无条件地确保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永远记住“真相才最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