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邵阳精神推动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邵阳市统计局 肖曼辉 邓红专 范跃东
201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三次产业结构为24.4:38.7:36.9。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8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占GDP的比重达到66.3%。但是,邵阳市经济总量不多、人均占有量太少、结构不优、运行质量不高、城乡居民增收困难。本文有感于邵阳厚重的历史人文,基于邵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诠释邵阳精神, 探讨弘扬邵阳精神推动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邵阳经济现状
(一)农业:求实图强
2012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50.87亿元,比上年增长4.6%,占GDP的24.4%。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42亿元,比上年增长4.6%。农业与邵阳精神体现在求实图强。“求实”体现宝庆之风,这是“邵阳精神”的精髓,是对邵阳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始于修身,终于济世”、“实事求是”、“骡子精神”、“扎硬寨、打死仗”性格特征和精神特质的高度凝练概括。“图强”昭示宝庆之路,在邵阳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这是邵阳精神的追求,是邵阳精神的要义。
(二)工业建筑业:敢闯敢拼
邵阳市规模工业持续增长。2012年,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1445.9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210.28亿元,增长19.8%。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348.7亿元,增长14.9%;实现净利润44.22亿元,增长20%, 建筑企业平稳发展。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占第二产业比重为14.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62.6万平方米,增长17.5%,竣工面积867.99万平方米,增长2%。改革开放以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始终贯穿邵阳经济发展的历程。邵东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前几年,邵阳市全方位推行国企体制改革,名噪三湘;近年又运用“按揭城市”的新理念经营城市,城市扩容提质成效巨大……邵阳市工业建筑业敢闯敢拼,“睁眼看世界、敢为第一人”是一代又一代邵阳人用行动去传承的文化基因。.
(三)商业:重信重义
2012年邵阳市消费需求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限额单位引领发展。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单位达到446家,实现零售额139.26亿元,增长30.8%。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72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2%。邵阳人很早走出国门,足迹遍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不断开拓进取,三叶虫茶、南山奶粉、雪峰蜜桔、无病毒脐橙、隆回三辣、武冈铜鹅、邵东黄花驰名中外。信义重于金钱,礼尚往来铸就诚信。在以前,重义可能更多的是讲义气,但是如果只讲义气,不重信誉也无法走遍全国、走向全世界。“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这种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心智素养,是邵阳人从事商务活动中最重要的经营之道。
(四)各行各业:文明开放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民生保障也大力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6万人,农村公路建设
二、以邵阳精神助推邵阳经济的路径选择
当前,要用邵阳精神“重信重义、敢闯敢拼、文明开放、求实图强”,指导各项工作:
1、狠抓工业不放松。把壮大工业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战场,领导精力、各类资金和生产要素向工业集中。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加快骨干企业发展和企业改制步伐。抓好园区建设。
2、稳定粮食生产。优化财政投入,强化行政推动,努力“扩双压单”,着力恢复双季稻,大力发展玉米等旱粮生产,确保粮食总播面积和总产量稳定提高,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经济作物快速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
3、建立健全生态建设机制。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保护环境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调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在经济和谐发展中,邵阳精神的教育内涵需要紧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随着邵阳经济发展,邵阳精神的教育内涵必将越来越丰富。
4、壮大旅游业服务业。完善崀山、南山、云山、花瑶、黄桑、罗溪、紫薇博览园、莲荷生态公园、白水洞等景区配套设施,抓好崀山创
5、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加速示范性幼儿园与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加大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力度,完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和农村公办幼儿园的年度建设任务,保障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改善医卫条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推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6、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群众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满足群众的新期待,增强群众的幸福感。推进社会化养老,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大病救助机制。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