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理业务发展


保理对我国来说,完全是舶来品。1987年10月中国银行与德国贴现和贷款公司签署了国际保理总协议,这标志着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正式登陆。1988年,中国银行开始在国内尝试办理国际保理业务。1993年2月,中国银行成为大陆首家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的会员。随后交通银行于1994年5月入会。2000年3月,中国银行首家推出了国内保理业务。
大陆迅速发展保理业务直接的导火索是2002年3月发生的震撼大陆金融界的“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爱立信熊猫公司是上市公司熊猫电子和爱立信(Ericsson)的合资公司,因为向大陆商业银行寻求无追索权保理服务无门,从2001年起陆续归还了江苏省内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合计19.9亿元的贷款,转移基本账户并与上海的汇丰、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签署8.27亿元无追索权国内保理业务协议。爱立信熊猫一夜之间弃内资选外资的异动,让内地的银行们开始深思保理业务对客户维护的重要性。
从2002年开始,大陆银行争相向人民银行报批,陆续开办保理业务,蜂拥加入FCI,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汇丰银行(中国)、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商业银行先后入会。正是由于这一批异军突起的后起之秀进入保理市场,大陆保理业务量高速发展。业务量从2000年的1.97亿美元,跃升至2010年的2053亿美元。从2008年1月开始,中国银行的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跃居FCI世界第一并一直保持至今。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和国内保理业务量折合人民币达2.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中国赶超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保理市场。
FCI秘书长康斯坦(Jeroen Kohnstamm)先生笑侃“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actors Chain International)应该改名为中国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actors China International)”。这家国际民间组织在四十多年前成立于荷兰时,恐怕没人会想到这个“Chain”与“China”居然如此投缘,象玩魔法一样只要把字母a调到最后,“中国”便成了核心,成了全球保理市场的主角。
大陆保理业务发展图     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保理商数
国内
国际
总量
2000
3
167
30
197
2001
4
1,032
82
1,114
2002
10
1,995
389
2,384
2003
12
3,000
300
3,300
2004
12
4,799
1,026
5,825
2005
14
4,897
1,982
6,879
2006
15
15,840
3,036
18,876
2007
15
24,309
23,836
48,145
2008
16
42,300
35,250
77,550
2009
18
74,646
21,593
96,239
2010
23
159,391
45,960
205,351
2000年增长倍数
 
951.16
1543.35
1040.54

 
业务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中国保理商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006年开始,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总部姜煦助总连续四年当选FCI执委会委员,并在2008年当选FCI副主席;招商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任贤良副总经理也在2008年12月当选FCI市场委员会委员,体现了我国保理业务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了我国甚至亚洲地区在国际惯例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也是国际保理同业对中国保理业务地位的肯定。
为了保证保理业务的运作,商业银行成立专门团队负责应收账款融资管理工作。在部分外资银行譬如汇丰、渣打设有专门部门,部门职能较为齐全,管理层来自香港,人数较多的接近30人。中资银行基本上只有总行建立专门的保理团队,人数多在3-15人不等。中国银行和浦发银行、深发展为代表的中资银行,则多在总行某个部门(公司金融总部或贸易金融部等)下设保理处、室团队,统一管理国际、国内保理。招商银行为代表的部分中资银行国际保理和国内保理分设在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在总行国际业务部下设立国际保理室,人数4-5人,国内保理则由公司银行部负责,没有专门团队。还有个别银行则采取事业部制。譬如,民生银行独树一帜,在贸易金融部下成立有二级保理事业部,管理层来自台湾,人数约15人。在很多银行没有设置专门的保理团队;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保理业务还没有起步[1]
为了规范保理业务,开办保理业务的银行制定了国际保理和国内保理业务的管理办法和业务操作流程,制定相应的合同文本(见附件)。
200793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为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机关,108日,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正式上线,为保理业务开展提供了应收账款查询和登记平台,促进了保理业务的发展。
     随着保理业务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银行的参与,业界迫切需要成立一个专业组织,规范行业操作,在国际组织中代表中国的利益,反馈中国的声音。2006年11月,由中国银行牵头,光大、民生、上海浦东发展和招商银行等十二家中外资银行在北京共同成立了"中国保理商协会",这是我国第一个保理业务同业组织。中国保理商协会是中国保理商促进业务交流、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
    中国保理商协会的工作得到了银行业协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为了吸纳更多的银行会员加入中国保理商协会,进一步扩大影响,2009年3月1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中国保理商协会的基础上组建了保理专业委员会,共有17家会员单位参加,中国银行任主任行。保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保理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保理业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一个新篇章的开始。
    保理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是是维护银行业和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完善保理业务自律管理体系,促进保理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保理委员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民主集中"。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一)组织研究保理行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制定业务规范和工作指引,推动实施和执行;(二)依法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调查、收集、反映保理业内意见和建议,与监管机构或其他业界组织进行沟通与协调;(三)协调解决成员单位在保理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或纠纷,促进同业合作;(四)定期统计分析保理业务数据并向成员发布,推动保理业务信息交流;(五)组织保理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开展保理业务交流和宣传,培育和规范中国保理市场;(六)组织研究国内和国际保理行业发展,促进保理行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等相关国际组织进行沟通与联系,在国际上维护成员单位的权益;(七)协会委托的其他事项。

保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制定了《中国银行业协会保理专业委员会保理业务数据统计和报送办法》和《中国银行业协会保理专业委员会保理业务信息交流工作规则》,统一了统计口径、报表格式和报送规则,制定了明确规定了信息交流内容、范围、汇总和使用方式等;制订并签署《中国银行业保理业务自律公约》,促进银行保理业务创新发展、规范实务操作、推动银行间保理业务协作、明确银行自律要求;编写了《中国银行业保理业务规范》,明确保理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提出了银行保理业务管理的内部要求。保理专业委员会促进了国内保理业务的交流和发展。



[1]叶玉军,中国保理业的发展历程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