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理业务在美国


1620年左右,随着清教徒来到新大陆,保理业务也被传播到美国。之初,美国的保理商多为欧洲移民。
现在在美国南部港口,仍有不少棉花保理商时代留下的痕迹。在佐治亚州的萨凡纳市,河边有个叫“Factor’s  Walk”的建筑。它建于1817年,是当时棉花交易所所在地,下面两层用来棉花存储和分类,一座高架桥把棉花交易所和码头连在一起,便于装运棉花出口。保理商在高架桥上面来回走动,因此被称作“Factor’s Walk”。在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市也有个建筑叫做“Factor’s Walk”。 从采摘棉花、出口到国外收回货款要经历较长时间,保理商是美国棉花种植者流动资金的重要提供者。
为了保护国内产业,1890年,美国议会颁发了关税法案(由于William McKinley提出,通常称作麦金利关税McKinley Tariff),对欧洲进口商品征收49.5%的关税。由于高额关税,美国保理商不再代理销售欧洲产品,美国保理商开始为多个国内行业服务,包括纺织业、 玩具、鞋、家俱等等,并对客户提供应收账款融资。
Henry Ittleson 原来是纺织品经销商,1908年,创立CIT公司。CIT公司是基于资产的贷款人(asset-based lenders)。1924,CIT公司股票公开上市。1928年,兼并了一家保理公司。1936 年, CIT是有保理业务的最大商业金融公司 。当时 CIT保理业务量是2.45 亿美元,整个保理业务量5亿美元,CIT市场份额接近50%。
      在大危机后,尽管政府向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银行仍不愿贷款。Benjamin Milberg是纺织品世家,知道纺织品行业的季节性资金需求,1936年创立Milberg Factors, Inc.公司提供保理融资服务。开始,Milberg Factors向熟人了解债务人的声誉、行业内地位和品行来判断是否保理。现在, Milberg Factors是美国最大的保理和商业金融公司之一,向客户提供保理、流动资金融资、收购融资、破产保护企业融资等多种金融服务,年收入超过50亿美元。[1] 
1938年Imrie Rosenthal 创立了罗圣公司(Rosenthal & Rosenthal)。主要向客户提供保理、资产抵押贷款等服务。2012年营业额超过60亿美元,被纽约商业期刊《Crains》评为纽约地区前十名私有股份企业之一,在上海设有分公司。
              1940年,美国政府参加二战,为了弥补战争经费不足,颁布了《权利转让法案》(The Assignment of Claims Act),政府不向供应商即期付款,而是分期付款。允许供应商将公共采购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融资。
              1945年,银行开始进入保理行业。保理业务大幅增长,1948年,美国的保理业务量为25亿美元。
1949年,美国多数州政府接受保理可以不通知债务人,出现了暗保理。
 美国因为在联邦体制下各州独立,各州商法上的差异不利于州际间贸易。1940 年代初期,美国法律协会(American Law Institute)着手制定《统一商法典》(Uniform Commercial Code,UCC )的计划,以解决各州间的法律冲突。1952年《统一商法典》起草完成,1953 年宾夕法尼亚州率先实施。到60年代,多数州接受了法典,促进了美国贸易和保理业务的发展。
在美国,认为保理就是无追索权保理,有追索权的保理被作为基于资产贷款。相对于基于资产贷款,保理发展相对较慢。1955年,基于资产贷款49亿美元,首次超过37亿美元的保理量。不过保理业务仍是纺织业提供流动资金的主要形式。部分因为美国的银行业体系,银行规模小,限制对一个企业的融资金额。
  随着保理的发展,保理业出现了细分市场,比如Health Capital Investors, Inc.专门做医疗保健业的应收账款。90年代后,一些工业巨头(如GE, GM) 也涉足保理业。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保理业的发展。
根据美国商业金融协会(Commercial Finance Association,CFA)《基于资产贷款和保理年度调查报告》(Annual Asset-Based Lending and Factoring Survey),自1976年至2008年,保理业务量持续增长 [2]
 
美国1976年-2008年保理业务量  
                                单位:10亿美元
 
 
 
   根据其报告,保理客户以纺织服装行业居多,2008年为59%。小保理商开展进入非传统行业(如家具、电子、运输、商业服务等)。美国以无追索保理为主,在70%以上;接近80%为明保理,只有大保理提供暗保理服务。2008年,对零售商应收账款保理超过70%


[1] http://www.milbergfactors.com/index.html
[2] Commercial Finance Association, Annual Asset-Based Lending and Factoring Survey 2008,